APP下载

海尔裁员,危机在哪里?

2014-02-28林肖也

中国石油企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海尔集团张瑞敏裁员

□ 文/林肖也

海尔裁员,危机在哪里?

□ 文/林肖也

今年,海尔30岁。

从1984年创业至今,以7年作为一个战略发展阶段,海尔已经走过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四个阶段,2012年年底是第五个阶段—互联网战略的开始。这五个战略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加速的时间轨迹。

作为一个传统的家电制造商,30年来,海尔似乎一直在为迎接时代的变化做准备,从抡大锤砸冰箱,到自主经营体、倒三角形架构、开放平台、人单合一……海尔进行着一系列大胆的变革。

笔者在海尔参观学习过,进入海尔内部,会看到很多宣传画在讲述海尔的创新理论、管理思想。我印象深刻的有“倒三角”模式,就是让员工倒逼领导,从而解决领导脱离产品,脱离市场的难题。

海尔给我的印象是它是一家盛产“管理思想”的公司,海尔不缺新思维,新思想,也不缺少危机感。

但是,危机还是把海尔逼到了风口浪尖。

6月14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发表演讲时,自曝海尔裁员计划,称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1.6万人,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

这被外界解读为“海尔裁员”的背后,其实一个重要背景是,海尔面临的市场环境正经历大变革。当下,不论是苏宁的“云商模式”转型,长虹的“家庭互联网”转型抑或是华为的“创新基因”改造等,都是在技术变革、行业演进的大背景下的积极应对之道。正如美国著名媒体人凯文·凯利所说:“在这场互联网革命中,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敢于走下巅峰,进入谷底,寻找重生的路径。”

危机,风起互联网

海尔集团曾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迈入“千亿俱乐部”的成员,2004年海尔以1016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家电行业老大,当时美的、格力营收仅200亿元左右。根据海尔对外宣传的数据,2008年,其全球品牌价值已高达803亿元人民币。

但是,盛产“管理理论”的海尔,其发展也没有避免“中国的企业习惯于大规模制造,而且是从大规模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一规律。张瑞敏在2007年的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开幕演讲时当众表示,作为一个拥有6万名员工的全球公司,海尔集团已患上“大企业病”。

大企业病的症状,除了管理效率不高,则是过度追求规模,导致主业不清、净利微薄。海尔品牌最

大象征物仍是空调,人们对它的电脑、手机等诸多产品印象模糊。至今,公众更不知道,它甚至还发展过连锁水饺。2008年底,海尔总营收高达1220亿元,但净利不到20亿元。

2012年,海尔集团营收被美的和格力反超。在这种情况下,海尔和张瑞敏的互联网焦虑早已有之。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海尔内部围绕互联网带来的用户体验变革,进行了一系列应对和调整。

“小而美”才是当今互联网所推崇的公司形态,因为这会加快决策速度,降低内耗,并可诞生出真正创新的产品。

如果说海尔在前两个战略阶段还在遵循一般的“做大做强”的中国式企业成长路径的话,从第三个战略阶段开始,张瑞敏已经开始彻底脱离中国企业的“小时代”,进而拥抱全球新经济的“大时代”了。

对于海尔来讲,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如何通过交互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如何激发员工活力并不断创新生产?这些都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把大企业变小、向服务要增值,也许是海尔在互联网交互时代的两大秘诀。但是,如何在“中央控制”与“小微企业”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向互联网转型与业绩压力之间取得平衡?很难!

企业变革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话题,巨头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将面临无法实现端到端管理的严峻考验,以及小米等创业公司的挑战。诺基亚、摩托罗拉、惠普这些公司的死去,其实都是因为这一病症。衰老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都是新陈代谢的规律,要想改变规律获得重生,就必须彻底的大换血,进行组织架构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小打小闹。

张瑞敏也意识到变革的危险性,他说:“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是非常危险的,可以自我颠覆,但是自我颠覆不好可能就会颠倒。”

梦溪/图

理论再好都没用,关键看实效

这些年,关注海尔的人都会发现,海尔盛产的“创新理论”是一个接着一个,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张瑞敏也越来越像中国企业的“救世主”、“精神领袖”。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海尔至今在国际市场始终无重大突破,“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仍然是一个中低端品牌,海尔在空调领域被格力、美的甩得越来越远,其冰箱和洗衣机优势则被美的、小天鹅越逼越近。海尔的经营业绩、品牌影响力与张瑞敏的理论极不相称。和国际品牌如三星、苹果相比,海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细心的人发现,就在海尔“理论大丰收”的这几年,恰恰是海尔企业陷入停滞期的几年。

我们从2014年三大白电巨头格力、美的、海尔一季报来看,格力电器营收同比增长11.62%,达246.6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8.86%,达22.54亿元。美的营收同比增长21.5%,达383.5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8.53%,达25.39亿元。青岛海尔营收增长8.97%,达223.92亿元,净利润增长20.28%,达8.67亿元。海尔营收和净利增幅都远低于格力、美的。

对于海尔的现状,张瑞敏的说法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而这一次浪潮,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浪潮。

现在,互联网对企业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颠覆了整个格局,消费者获得主权。这些导致海尔重新设置组织结构,考量企业跟外部、企业跟员工、企业跟用户的关系,提出了小微企业、生态圈等战略。

张瑞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中心的观点不再成立,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海尔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即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张瑞敏对此解释:“人就是员工,单就是用户资源,把每个员工和它的用户资源连在一起。‘双赢’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你的自身价值。”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员工都需要直面市场,获得自己的用户,而且要明确自己能为用户提供的价值,以此才能计算出自己的价值。

对于此次裁员的原因,海尔的逻辑是企业组织发生变化,由过去串联式变为并联式,人员相应减少。按张瑞敏的说法是:“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叫每个人都承接互联网时代的单,就是‘人单合一’。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单,你的酬和这个单连起来,比你原来的酬可能要高。但你要是找不到,你就只能解约离开”。

据了解,本次海尔裁员主要面向的是中间层,还有部分人员是因为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了就不需要了。张瑞敏对企业中间层的评价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也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进来。所以去年我们去掉16000人”。

2013年年初,海尔的促销员已经跟各地小微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解除海尔集团员工的身份。2014年5月,业务层面,甚至中高层,也与小微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再是海尔集团在册员工。除了营销人员,研发、模具业务的人员也成立了各种经营体,并转变为小微企业的员工。

在海尔内部看来,海尔内部有多个团队,更像一个小微公司。业务由这些团队自主管理,然后形成平台组织下的自经体并联平台的生态圈。

按照企业的管理逻辑讲,小微企业是内部创业,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精神。很多企业都尝试过,但是海尔更加大胆,提出了让员工在其平台上自主创业。这将导致员工跟海尔的关系非常微妙,他们跟平台的关系可能很紧密,也可能很松散,甚至利用海尔的平台优势,但不是海尔的人了,所以海尔把员工分为在册员工和在线员工。按照平台型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册员工的人数逐渐减少,在线员工逐渐增加。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小微企业最后可能脱离海尔,双方只存在业务、合作关系,所以对平台型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模式走到极致是去海尔化,集团的概念迟早会被打破,企业边界模糊了。但实践中是不是真的能够将小微企业的机制建立起来,为海尔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空间,需要一个长时间段观察。

猜你喜欢

海尔集团张瑞敏裁员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企业并购前后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人人车“暴力”裁员
提升家电业财务管理水平手段探讨
——以海尔集团为例
张瑞敏:2017,“人单合一”进入全球化应用元年,要遍地开花
海尔集团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探讨
惠普增加裁员5%
环境责任践行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研究
张瑞敏:海尔要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