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创作考论

2014-02-27孟子勋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唐书艺文志全唐诗

王 伟 孟子勋

汉至唐,弘农杨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文转武、文武结合、武转文的过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在其家族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因素,家族成员的文化修养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唐代弘农杨氏家族不仅仅掌握经学、礼学,对于文学的追求呈现多样化形态。伴随科举制的完善,家族的文学成员、文学作品频载于册,渐为人们熟知,如初唐杨师道、杨炯,中唐杨凭、杨凌、杨凝、杨巨源、杨汝士,晚唐杨发、杨衡、杨夔等等,创作文体含诗歌、散文、赋。文章从弘农杨氏家族的著述及其家族文学创作概况两个方面给予论述,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唐代弘农杨氏家族的文学创作概况。

一、弘农杨氏家族的著述

弘农杨氏家族自古注重自身文学修养。入唐,其家族著述有两个方面变化:一是著述数量多于前代;二是著述范围广于前代。就《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收录而言,弘农杨氏家族的著述可按甲部(经类)、乙部(史类)、丙部(子类)、丁部(集类)叙述。

(一)甲部:经类

杨士勋,唐代撰注家。贞观中,为四门博士,与孔颖达、朱长才等撰《春秋正义》,共36卷。又有《谷梁传》12卷。其著述录于《旧唐书·经籍志》中。

(二)乙部:史类

1.杨炯,两《唐书》均有记载。杨炯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工五律,能文,有集30卷,曾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新唐书·艺文志》中史部杂传记类有杨炯《守礼》10卷。

2.杨汉公,两《唐书》、《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08、《登科记考》卷18均有记载,元和八年(813)进士及第,能诗文。《全唐诗》存诗二首,《全唐诗补遗》补诗一首,断句一句,《全唐文》有文一篇。《新唐书·艺文志》实录中有杨汉公参撰《穆宗实录》20卷。

3.杨钜生平见两《唐书》,唐代的散文家,光明元年(880)进士及第。《全唐文》存其文六篇,《新唐书·艺文志》史部故事类录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

(三)丙部:子类

1.杨师道,两《唐书》有载,其人雅好篇什,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能诗,与上官仪有诗作往来,和李世民诗数首。《全唐诗》卷三十四载其诗一卷,21首,后补辑一首。《新唐书·艺文志》言“《杨师道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类·类书类》录其参与编撰《目》十二卷。

2.杨倞,《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类·儒家类》载杨汝士子,大理评事。注《荀子》20卷。《郡斋读书志·卷十》亦载“杨倞注荀子二十卷”①。

3.杨嗣复,两《唐书》有传,唐代文学家,史载八岁能文。于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大中三年(848)殁。杨嗣复能文能诗,与白居易、刘禹锡均有唱和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五首,联句一首,《全唐文》有文六篇,《全唐文拾遗》补一篇。《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类·道家类》录其著《九徵心戒》一卷。

4.杨晟《新唐书·艺文志·丙部·道家类》有《集注阴符经》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笙、李洽、李鉴、李锐、杨晟著。

5.杨浚《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儒家类》载杨浚有《圣典》三卷。

6.杨绍复《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类·类书类》录其参与编撰《续会要》四十卷。

7.杨归厚《旧唐书》卷十五本纪第十五,《新唐书·艺文志》、《唐会要》卷四十、卷八十六,《刘宾客外集》卷五、卷十均有载。《刘宾客外集》卷十《祭虢州杨庶子文》言其“子之少孤,率性自然,早有名字,结交世贤。席势驰声,龙秋鸣夼。试文再售,毛翎愈鲜。”《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类》录《杨氏产乳集验方》三卷。

(四)丁部:集类

诗集类

1.《杨师道集》杨师道撰,两《唐书》皆录有集十卷。宋后亡佚。故《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未载。明代朱警辑《杨师道集》一卷,录诗十五首,收在《唐百家诗·初刻二十一家》本中。《全唐诗》编其一卷21首,又补一首。

2.《杨盈川集》杨炯撰,《旧唐书·杨炯传》、《旧唐书·经籍志》言杨炯有文集三十卷。而《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只录二十卷,可见至宋已部分亡佚。后世通行《杨盈川集》乃是“明万历中,童佩多方求之,搜集佚文,……共得诗赋42首,序表碑文状杂文二十九首,勤为十卷(皇甫坊《杨盈川集序》),又以两《唐书》本传及赠答之文,评论之语为附录一卷。”②

3.《杨少尹诗集》杨巨源字少尹,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两《唐书》无传,《登科记考》、《元稹集》、《韩昌黎集》、《张司业文集》、《王建诗集》、《白居易集》、《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中均有杨巨源的记载。《全唐诗》载其集五卷,今编其诗一卷。

4.《杨衡诗集》杨衡,《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一有记。《唐摭言》、《唐诗纪事》、《登科记考》均有载。初,杨衡与符载、李元家、王简言隐于庐山,号“山中四友”。《宋史·艺文志》著录杨衡诗一卷。《唐才子传》谓杨衡诗一卷。清龚贤辑《中晚唐诗记》录晚唐杨衡诗一卷。

5.《杨凝诗集》杨凝、杨凭、杨凌兄弟三人具有文名,杨凝卒于长安,杨凭辑其遗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杨凝集》二十卷。”《权载之文集》卷三三《兵部郎中杨君集序》中言“嗣仁类文为二十编,缄词甚哀,猥见授简。”诗歌工近体,多酬和送、行旅题咏之作,风格清畅,《柳絮》、《送客入蜀》为佳作(《全唐诗大辞典》收之),令狐楚《御览诗》录其二十九首,仅次于李益、卢纶。有文一百四十余篇,诗歌近三百首,即为杨凭所撰二十卷。《宋史·艺文志》未予以著录。《全唐诗》亦录一卷。

6.《杨牢集》《唐语林》卷三记杨牢“有诗集六十卷。”《唐故河南县令翻绯鱼袋弘农杨公墓志(铭)》载“大中十二年正月二日,河南县令杨公口口口府善里之私弟,享年五十七。……公讳牢,字松年。……有集卅集,名口口集。”③《唐诗纪事校笺》卷五十二:“杨牢,弘农人,少孤,年六岁,入杂学,十八登第,最有诗名。大中时顾陶作《唐诗类选》,去取甚言。其序曰:删定之初,如杨牢等十数公,时尤在世;及稍稍沦谢,一篇一咏,未称所录,若续有所得,当别为卷轴,庶无遗恨。”④

文集类

1.《杨续集》杨续,颇有辞学,两《唐书》有传。《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均录《杨续集》十卷。后未见著录,《全唐诗》存其诗一首。

2.《杨炯文集》,杨炯撰,清代无名氏辑,共七卷,清光绪五年(1879)淮南书局出版线装本。首为目录,卷一赋八首,表、议各一篇,卷二序、赞、铭、辩共十四首,卷三碑铭三篇,卷四、卷五神道碑十篇,卷六神道碑、墓志铭七篇,卷七墓志铭、行状、祭文十篇。前后无序跋,亦无附录。与《全唐文》所录相同。

3.《杨元亨集》杨元亨,事迹见《旧唐书·杨纂传》之附录。《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录《杨元亨集》五卷。后史未见著录。作品已佚。

4.《杨仲昌集》杨仲昌,《新唐书·杨元琰传》附传有载,《登科记考》、《唐代墓志汇编》(开元431《大唐故隆州刺史薛府君妻弘农杨夫人墓志铭并序》)、《旧唐书·礼仪传》亦有记载。杨仲昌能文,有文名,席豫谓其为书记是“飞书之极,盛行于代。”⑤《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杨仲昌集》十五卷。作品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三篇。

5.《杨拯集》杨拯,两《唐书》未传,《登科记考》、《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十一册《房承光及夫人吴氏志》有载。《全唐文》卷三一五李华《杨骑曹集序》:“弘农杨君拯,字齐物,举进士。……(杨拯)谈笑中雅,名理入玄,所著文章,多入玄中之才者也。不幸婴风疾,逝于京洛。享年五十八。)君之集十卷,诗、赋、赞、序、颂、记、策凡一百七十五篇。”

6.《杨炎集》杨炎,两《唐书》、《唐诗纪事》、《资治通鉴》皆有记载。唐代著名改革家,散文家。建中元年(780)奏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颇有嘉声。其人以孝闻,有豪气,乐贤下士,然睚眦必报,又“因卢杞所僭,德宗亦恶之,故未至崖州,出长安百里,即缢杀之。”⑥善画山水松石,工文,其作《李楷洛碑》,文辞工美,文士传诵。《全唐文》存其文两卷,为颂、奉、制、诏、记等,多碑文。《全唐诗》存诗两首。《新唐书·艺文志嗣》录“《杨炎集》十卷,又《制集》十卷。”

7.《杨凌文集》杨凌,两《唐书》有传。《柳宗元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阴先友记》:“杨氏兄弟者,……凌以大理评事卒,最善文。”同书卷二一《杨评事文集后序》:“杨君者,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优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晚其遍悟文体,尤邃叙述,学富识远,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于时增加。既获是,不数年而夭。其季年所作尤善。其为《鄂城新城颂》,《诸葛武侯论》,饯送梓潼陈众甫、汝南周愿、河东裴泰、武都苻义府、太山羊士鄂、陇西李炼,凡六序,《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赋》,皆文人之选。”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未录《杨凌文集》,《全唐文》卷七三〇仅记其判词一首,《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十九首)。

8.《杨夔集》杨夔,《新唐书·田頵传》、《唐才子传校笺》卷十、《唐诗纪事校笺》、《登科记考》均有记载。杨夔自号弘农子,举进士不第,后以处士而终,通《春秋》,工古文。其所作小品文,揭露黑暗现实及民不聊生之现状。能诗,长于近体,代表作《送日东僧游天台》。《全唐诗》录其诗十二首,《全唐文》存文二首,《文苑英华》有《冗沉集》一卷。《宋史·艺文志》录《杨夔集》一卷,《冗沉集》十卷。后书未写著录。

合集

1.《文思博要》《全唐文》卷一三四高士廉《文思博要序》载“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特进、郑国公魏征,中书令、驸马督府、安德郡公杨师道……讨论历载,琢磨云毕,勒成一家,名《文思博要》,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卷。”

2.《芳林要览》《新唐书·艺文志四》集录总集类载“《芳林要览》三百卷,许敬宗、顾胤、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十一人集。”

3.《荆潭唱和集》,裴均、杨凭等撰。《新唐书·艺文志四》录裴均《荆潭唱和集》一卷。《韩昌黎集》卷二十《荆潭唱和诗序》:“常侍杨公领湖地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之从事与部属而和之,苟在编者,咸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记诸册书。”⑧

除上述外,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的著述还有其他。如北魏杨椿《诫弟子书》,子部五行类隋炀帝《二仪薄经》一卷,杂艺术类有杨升画《望贤公图》,医术类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方》十六卷,《禅关八问》一卷(杨士达问,唐宗美对)等。

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的著述广泛,涉及杂史类、故事类、女训类、杂传记类、儒家类、道家类、类书类、医术类、文学类等。而弘农杨氏家族的著述多侧重文学,这说明弘农杨氏家族成员已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整体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弘农杨氏家族成员本身的诗作,与他人酬唱的诗作推动了其家族诗歌的创作发展,扩大了其家族诗歌的传播范围,为提高弘农杨氏家族的文坛地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弘农杨氏家族创作的文学概况

弘农杨氏家族创作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其家族成员作品或以别集闻世,或以总集流传,或以单篇、断句为人所称道。可以说,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对唐代文学的繁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唐代家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成员作家数量多于前代,出现了为时人、后人所称道的文学家。根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周祖譔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张忱石、吴村平编)、《元和姓纂》(林宝撰)、《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续编》(赵超编)、《唐五代文作者索引》(陈尚君编)、《全唐文》(董诰编)、《文苑英华》(李昉等编)、《册府元龟》(王若钦编)、《全唐文补编》(陈尚君编)、《全唐文补遗》(1—9册,吴钢主编)、《全唐诗大辞典》(张忠刚编)、《唐代文学百科辞典》(卞孝萱主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唐诗纪事校笺》(计有功著、王仲镛校笺)、《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补正)、《唐代诗话汇编》(丁福保编)等书籍统计得出下图数据:

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家文学作品汇总图

从图可知,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诗人共74人,唐前期12人,唐后期62人,后期作家是前期作家的五倍多。可见弘农杨氏家族的诗歌创作人员多集中在中晚唐,这固然与唐代“以诗取士”的科举有关,更重要的是弘农杨氏从受“关中本位政策”的保护到重文并能熟谙科举考试内容这一过程得到很好的转变。

弘农杨氏家族在唐代诗坛颇有影响且传于后世的成员,前有杨师道、杨续、杨炯等,后有杨巨源、杨凭、杨凝、杨凌、杨敬之、杨衡、杨夔等。杨师道,《全唐诗》录其21首编为一卷,虽其为宫廷诗人,其诗也多为唱和应制之作,视域不大,然其诗作在声律、辞藻的运用却是日趋精妙。如《咏饮马应诏》、《春朝闲步》。但杨师道毕竟是北方文人,其作品亦有抒怀言志或咏诗之作,风格刚健质朴,却又能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既有北方刚健豪迈之气,又有南方文学“清绮文华”之美,所以,杨师道的作品能展现新朝恢弘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如《陇头水》、《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杨炯为诗长于五律,其诗作常含雄杰之气和慷慨悲歌情怀,诗的内容亦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⑨。杨炯《从军行》、《骢马》、《战城南》、《紫骝马》等边塞乐府诗写的气殊苍厚,风格刚健,能随意起止,泯合入化。其中以《从军行》为代表,“宁为百夫长,胜过一书生”,充满书生意气,骨气尽露,虽是激愤之语,却激而能状。杨炯排律为人所赞,《唐诗直解》卷四钟惺评“杨炯排律诗,已存温厚,为盛唐立极,但未开阔耳。”《唐诗境》卷一“(杨炯)初唐排律最佳。”《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三六周敬云:“(杨炯排律)庄雅雄整,摆脱陈隋多矣。”闻一多先生认为“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正式成为定型,同时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⑨杨炯为赋辞甚雅丽,又以《盂兰盆赋》为最。杨巨源“在元和时,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功夫颇深,旦暮吟而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诗所致。……张为《主客图》列杨巨源为《李益下入室》。”杨凭、杨凌、杨凝兄弟三人居吴,并有文名。《权载之文集》卷三三《杨凝集序》中言:“早岁违难于江湖间,与伯氏嗣任,叔氏恭履,修天爵,振儒行,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柳宗元集》卷九《杨凝墓谒》载“(杨凝)与季弟凌生同日……东薄海岱,南极衡巫,文学者皆知诵其词,而以为模准。”杨凭《边塞行》、《寄别》、《春情》、《送客往荆州》等作突出了其重交游尚气节的个性。杨凝之作如《送别》、《送客归湖南》、《送客归淮南》则少了几分豪气,多了些许秋思、哀愁之意。杨凝《润州水楼》“归心不可留,雪桂一丛秋。叶雨空三月,萤飞白露州。野蝉依独树,水郭带孤舟,遥望山川路,相思万里游。”则寄托了哀愁、孤寂、相思之苦。其《江山秋月》、《梅里旅夕》多抒发羁旅、愁苦哀情之作。杨乘有俊才,尤工诗,为时所称。杨敬之为《华山赋》,尤为韩愈所激赏,士林一时传布。

弘农杨氏诗人、诗歌在数量上足够一个诗家群体,在质量上虽未臻一流,但所著皆有可观。或有作品传世,或为当世人所推崇。在文的方面,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成员有111人。弘农杨氏在散文领域为人称赞的不在少数,如杨炯、杨炎、杨绾、杨衡、杨夔、杨钜、杨凝式等等。杨炯上文已述。杨炎,《全唐文》卷四二一至卷四二二中编其文18篇。所作《李楷洛碑》,辞甚工,文士莫不诵之。王应麟《辞学指南》(《玉海》卷末附,四库本)卷二说:“南丰曰:‘汉诏令典正谨严,尚为近古。唐常袞、杨炎、元稹之属,号能为训词。其文未有远过人者。’”杨绾“履道居贞,含和毓德,行为人纪,文合典谟。清而晦名,无自伐之善;约以师俭,有不矜之谦。方册直书,秩宗相礼,辞称良史,学茂醇儒。”《全唐文》收其文4篇,多为治国之良策。如《条奏贡举疏》中明确国之选士的标准:籍贤良、取孝友、言行敦厚。居常育德,动不违仁,体忠信之资,履谦恭之操,藏器则未尝自伐,虚心而所应必称。针对当时科考弊病,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希冀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敦宠自劝。杨嗣复能诗工文,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有唱和。《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存文6首,《全唐文补遗》补1篇。杨夔为文多针砭时事,关心民瘼,如《复宫阙后上执政书》痛陈官吏由贿赂而发达、恃权刻削,耗民尤如城狐社鼠之时弊。《乌程县修建庙宇记》则是批判社会之弊病之作。《较贫》中通过自己游卞山之阴遇乡叟,问答之间,悟出“于万事之类中最为民害者莫若虎之暴”,后又感慨“人不如兽远矣”,直抒“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状。

弘农杨氏家族的作家多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初盛唐的文学家数量远少于中晚唐。可以说,中晚唐弘农杨氏已经摆脱了“关中本位政策”的庇护,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由原来的浅文尚武之族转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士族”。加之登科入仕人员的增加,风雅之士亦趋于渐长,那么,文学创作人员的数量、作品的数量自然也有所上升。与此同时,随着弘农杨氏家族交往圈的扩大,文人间诗歌赠酬增多,文学作品的质量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的文学数量众多。诗歌作家74人,作品291首,平均每位作家3.9首诗。文作家111人,作品297篇,平均每人2.6篇。诗文合计后,作家149人,作品588篇,平均每人3.9篇。从作品数量来看,存诗最多的是杨巨源,其次是杨炯。唐代杨氏家族成员存诗超过十首除去杨巨源、杨炯还有8人,分别是杨师道(25首)、杨凭(12首)、杨凝(39首)、杨凌(19首)、杨衡(49首)、杨於陵(12首)、杨发(17首)、杨夔(35首)。五首以上8人,杨嗣复(6首)、杨汝士(8首)、杨乘(6首)、杨希道(5首)、杨凝式(5首)、杨谏(7首)、杨弘真(6首)、杨涛(6首)。余者诗作1-4首不等,如杨续1首、杨炎2首、杨汉公3首、杨收4首。其文内容涉及广泛,或奉和之作、或怀古之作、或咏物咏山水之作、或题壁题寺院之作、或抒发胸臆之作、或赠答酬和之作、或写景抒情之作等等,表现了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在文赋方面暂统计家族文章总数为297篇左右,涉及文章家111人左右。就文章人数具体而言,10篇以上者3人,分别是杨炯(81篇)、杨炎(18篇)、杨夔(22篇)。5篇以上者8人,分别是杨凝式(8篇)、杨绾(6篇)、杨发(5篇)、杨弘真(5篇)、杨钜(5篇)、杨慎矜(5篇)、杨谏(6篇)、杨涛(6篇)。余者1-4篇不等。文章有以下几种文体:墓志碑铭、奏疏表赞、辞赋序议、祭文状判、诏颂议寄等。其中墓志碑铭、奏疏议表文章较多于其他文体文章。弘农杨氏家族成员作品丰厚,《别集》、《总集》亦有之。

综上所述,唐代弘农杨氏家族产生了众多的文学作家,丰硕的文学作品。其家族作家中部分身居显要官职且与一流作家有姻亲或密切关系,如杨嗣复、杨汝士之于白居易,杨凭、杨凝、杨凌之于柳宗元、权德舆,杨巨源之于元稹、刘禹锡等⑩。这不仅使得杨氏成员自身文学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对于弘农杨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具有积极影响,对唐代文学的繁荣起着推动作用。弘农杨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的文体倾向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所创作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弘农杨氏家族成员的不同审美追求。杨氏成员诗歌的结集或自编或他编,对于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的传播无疑具有推动作用。弘农杨氏家族成员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修养和对文学、诗文的娴熟驾驭技巧使其家族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声名得以延誉。其家族文学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如作家、作品数量的增加,作品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说明其家族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同步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已融入有唐一代,成为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猛校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2页。

②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0页。

③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④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王仲镛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9页。

⑤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2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309页。

⑦柳宗元《柳宗元文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79页。

⑧韩愈《韩昌黎文集》,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页。

⑨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页。

⑩王伟《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页。

猜你喜欢

新唐书艺文志全唐诗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