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议“梅香”

2014-02-27

文化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代称梅香婢女

苏 菁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李渔作《连城璧》,其中末集名为“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妻妾在封建社会皆为男子之妇,但地位不同,妻是正房,其待遇地位远高于妾。 “娶妻纳妾”,妻为“娶”,妾为“纳”,娶妻时送“聘礼”,纳妾则给予“买妾之资”。末集题目对仗工整, “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是人妻之意,那么“梅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人名还是代称?《连城璧》末集中有以下一段:“碧莲不得已,才回覆道:‘我的话不消自己答应……做婢妾的人比结发夫妻不同,只有守寡的妻妾,没有守寡的梅香。……如今但凭二位主母,要留在家服事,我也不想出门;若还愁吃饭的多,要打发我去,我也不敢赖在家中。总来做丫鬟的人,没有甚么关系,失节也无损于己,守节也无益于人,只好听其自然罢了。’”由此可见,碧莲即为对话中的“梅香”,她的身份是丫鬟婢妾。“梅香”之意也就不可能只是人名,而是某种身份的代称。

何为“梅香”? 《汉语大词典》对“梅香”一词做了如下解释:1.梅花的香气。唐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宋秦观《早春》诗:“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2.比喻政绩清明。唐刘震《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铭》: “父倩,皇朝试庐州长史……博究书传,达不因人,肃政推能,历有梅香之任。”3.旧时多以“梅香”为婢女的名字,因以为婢女的代称。宋华岳《呈古洲老人》诗: “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元 王修甫《八声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报,报道晚粧楼外月儿高。” 《水浒传》第五六回:“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徐兴业《金瓯缺》第五章二:“叫她做一辈子的梅香丫鬟?就算过好日子,俺女儿也不稀罕!”

《辞海》中对“梅香”一词也给出了两个解释:1.梅花的香气:入帘飞雪带梅香。2.古时婢女多以“梅香”为名,后因以为婢女代称:两个梅香伏侍做了一辈子梅香丫鬟。

与《汉语大词典》相比,《辞海》中对“梅香”的解释,少了政绩清明这一条。梅花寓意颇多,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称颂赞美对象,用“梅香”比喻政绩清明,是借梅花高洁傲岸、坚韧不拔之意。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正是“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寒梅傲雪,虽不与百花争芳,却冰清玉洁,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这些寓意用以比喻清正廉明、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再合适不过,故“梅香”有政绩清明一意并不牵强。

这两部词典里,都有关于“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用“梅香”指代婢女,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诗人华岳的《呈古洲老人》:“卫霍勋名李杜才,才过四十也心灰。俗尘趁少便披拂,诗料空多难剪裁。时事谩提眉便皱,家怀未说眼先开。朱帘更倩梅香挂,要放银蟾入座来。”银蟾是月亮的别称、故称,传说月中有蟾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写过“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即体现了这一传说。月光要想从窗外照进屋内,需有人将珠帘挂起,能完成这一活动的“梅香”自然只能是人而不是花或者其他事物,结合这首诗所描写的场景,就可以看出诗中的“梅香”即是指侍女、丫鬟。

进入元代,杂剧和散曲盛行,文学作品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了丫鬟的代称。按照《元曲的角色》一书的分类,梅香属于非角色的正名,即“本身非角色的名,只以其扮演的人物而名之。”同类的角色,还有店小二、张千等。《全元曲》收录了元代287位存名曲作家和诸佚名曲作者现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杂剧162种、残剧46种,着录佚目429种,共637种。其中,“梅香”出现了41次。

给侍女取名做“梅香”,或者说给女孩取名“梅”,这应该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蕴含的美好寓意分不开的。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惧寒冬严霜,纷纷点点,散落枝头,高洁而不俗艳,优雅而不淡漠,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推崇。《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夫子以为四德。梅,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在民间,梅花一直被当做传春报喜的吉祥事物,梅花五瓣,象征着五福,即快乐、长寿、幸福、顺利与和平。鉴于梅花的这些美好意义,至今仍有许多女子以“梅”字命名。

上文说道“梅兰竹菊”,丫鬟中以其它寓意美好的事物起名的也有很多,那么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 “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呢?明代文学家李渔在其作品《十二楼》中的拂云楼第一回中给出一种解释,“从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号,习而不察者都说是个美称,殊不知这两个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传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内,游蜂在外,若不是她向里向外牵合拢来,如何得在一处?以此相呼,全要人顾名思义,刻刻防闲;一有不察,就要做出事来,及至玷污清名,梅香而主臭矣。若不是这种意思,丫鬟的名目甚多,哪一种花卉、哪一件器皿不曾取过唤过?为何别样不传,独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变也?”

按照李渔的解释,“梅香”之所以成为丫鬟的通称,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梅香”是“媒向”的谐音,所谓“媒向”就是媒人左右说合之意。古代大家闺秀并不轻易抛头露面,若遇见心仪之人,也需有人加以撮合才能成就姻缘。丫鬟照顾小姐的饮食起居,能够了解小姐的所思所想,也就成了才子佳人的恋情的最佳牵合之人。她们帮助小姐和未来姑爷互通书信,互传心意,切实发挥媒人“左右说和”的作用,“媒向”之意名副其实。“梅香”谐音“媒向”,因其具有“隐蔽性”和交际作用,故而属于由谐音构词而成的“广义隐语”范畴。广义隐语是指能够把说明白的事物说的不明白,使其具有隐蔽性的一切秘密语。“所谓谐音构词,是指利用隐语行话的所指成分和能指成分在读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来构词。”举个例子来说,小偷也被称为“钳工”,就是因为“钳”和“钱”读音相似, “钳工”即“钱工”,扒钱包的人。“梅香”和“媒向”的关系也是如此,“梅香”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即“能指”,而“媒向”是它所表达的概念,是由“梅香”而引起的联想,是“所指”。

另一方面,梅花本身亦是报春之物,“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 王适《江上梅》)梅花将春来到的信息传递给世人,而丫鬟将小姐一颗躁动的春心传递给外人。古代大家闺秀养在深闺,即“春信在内”,无法与外界相联系,若真遇到的了才子将相,何以传递信息?唯有丫鬟可行,文学作品中丫鬟为小姐牵红线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红娘,后世更是将“红娘”作为热心的牵线搭桥者的代称。崔莺莺和张生偶遇于普救寺,相识相知,情愫暗生。后孙飞虎围困普救寺,老夫人许诺道“搬救兵者可娶莺莺”。张生遂请来白马将军解普救寺之围。不料解围之后,老夫人出尔反尔,竟然悔婚。老夫人的行为让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十分不满,她为崔莺莺和张生出谋划策,传书递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促成了一段美满姻缘。故事中的红娘虽然名非梅香,但她的身份是“梅香”,她的所作所为也正印证了“梅香”传“春信”这一说法。

“梅香”给小姐“拉媒牵线“这一作用在元杂剧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才子佳人的戏码,佳人身后总是跟着一个小梅香侍奉左右。因其独特的作用,“梅香”虽然是个小角色,但在戏曲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会是剧作家描绘的重点。“梅传春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却苦礼教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日日相见,而小姐身身边最贴身的“梅香”则担当起传书送笺的角色,元代曾瑞的《留鞋记》第一折:“我是小梅香,好片热心肠。全凭诗一首,送与有情郎。”其他如《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等作品中,“梅香”也都扮演了传书递笺的角色。不仅如此,在有的文本中如《梅香骗翰林风月》中,“梅香”甚至会陪伴小姐去与书生幽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本中的丫鬟本名为樊素,“梅香”并非其名字,而仅是其身份的代称。剧本中也提到了称其“梅香”的缘由,“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她好生的乖觉,但是她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都好,一番家使她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她的,因此上都唤她做梅香。”这里把樊素叫做“梅香”,更看重的是她的才华,取“梅香”文雅幽静之意。樊素文采出众,如梅之清香,虽不浓郁但幽香袭人,高洁谦逊。

除了元杂剧外,“梅香”在明清小说中也用作丫鬟的代称。李渔《十二楼》中拂云楼的第二回“温旧好数致殷勤,失新欢三遭叱辱”中写道“这个梅香反大小姐两岁,小姐二八,她已二九。原名叫做桃花,因与小姐同学读书,先生见她资颖出众,相貌可观,将来必有良遇,恐怕以“桃花”二字见轻于人,说她是个婢子,故此告过主人,替她改了名字,叫做能红”。丫鬟的名字原为桃花,现为能红,并非“梅香”。联系语境可以看出,一开始出现的“梅香”一名并非丫鬟真名,而是丫鬟的通称。

明朝戏曲家王骥德在《曲律》中写道“凡婢女皆曰梅香。”但也有例外,并非所有的“梅香”都是丫鬟的代称,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正末扮金安寿同旦儿童氏、家僮梅香上”,这里的“梅香”虽为人名,但确指家童,而非婢女。

泥模艺术——白娘子

猜你喜欢

代称梅香婢女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婢女与羊
“松韵·梅香对壶”的创作理念
从《诗经》看古代美女代称的形成与流传
佛教小故事
我国古代年龄代称
酒的代称
梅香
说好一起看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