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白话诗的语法规范

2014-02-25邱晓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白话诗新文化运动文学史

摘要: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脱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母体之中,是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与发展。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白话诗。早期白话诗不但揭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学革命领域的序幕,也奠定了现代新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其功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汉语语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话诗;语法规范;文学史;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邱晓岚,女,1962年10月出生,民族:汉族,籍贯:甘肃省陇南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陇南方言。

[中图分类号]: 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肇始于诗歌领域,以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学运动中,通过一系列的辩论与理论探索,已经完成了新文学理论的准备。而在创作实绩中,在诗歌领域,白话诗运动蔚然成风。

一、白话诗是中国文学语言由古体向现代的过度承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首白话诗,出自胡适之手: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蝴蝶诗,共四句,四十字。每句,又分上下两个小分句,而统揽全诗,每句又是押韵。这首白话诗,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古体诗的风格。这体现了当时白话诗,并未能完全实现对旧体诗题材和形式上的突破与转变,显示了诗体语言的惯性与新诗创建之初的尴尬。

然而,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蝴蝶诗歌,又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语言风格的特点。诗中采用白话语言元素,将现代白话引入诗中。诗歌对量词“只”的大胆运用,突破了古诗的限制。而诸如双双、不知为什么、孤单怪可怜等大量白话口语的引入,使得本诗在语言上具有显著的白话语言的特点。

蝴蝶诗,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这种错位,体现了早期白话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一方面,新文学运动,呼吁新的文学,然而其本身在形式上、语法构建上缺乏统一完备的体系,去实现这种语言过度的转换。因而使得作品本身,充满着强大的内容与形式的失和。而在另一个方面,胡蝶诗在语言的表述及表达方式上,又具有相关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子。白话入诗,这无疑是被视违经叛道。但此诗却具有极强的审美旨趣和赋予时代特色的语言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白话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语言由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转化的基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早期白话诗,在审美意味和对诗歌审美语言缺失的时候,它的文学价值反而不如其在语言学领域所做的贡献。

二、中国早期白话诗引入建立标点符号系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精密、科学的标点符号系统。在古代,诗歌戏剧包括经卷等文学作品,不存在标点符号。而当时的莘莘学子只能自己去句读。

而在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中,特别是在白话诗歌的创造实践活动当中,钱玄同、胡适等人利用西方的欧式标点符号为蓝本,建立了中国书面语言的标点符号系统。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 胡适、钱玄同等人利用现代的印欧语系的语言规范来建构现代白话,而五四早期白话诗歌的另外一大特点便是,它引介了大量的西方语言,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现在的许多翻译,最早都是起步于早期白话诗人的实践。

三、中国早期白话诗探索现代汉语的音韵之美

中国古体诗,讲究对仗平仄。而由于诗词格律的严格规定,中国古体诗有音律起起伏伏的和谐之美。但由于现代诗歌在语言上,不再讲究平仄对仗,因而,中国诗歌系统独有的统一的、规范的音律之美的被打破。

学界公认的,进行有意识地探求韵律美的白话诗的典范是沈尹默的《三限》:中午的时候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胡适认为:“这首诗从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是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看他第二段‘旁边以下一长句中,旁边是双声;有一是双声;段、低、的、土、挡、弹、的、断、荡、的,十一个都是双声。这十一个字都是‘端透定的字,模写三弦的声响,又把‘挡、‘弹、‘断、‘荡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的双声字(段、低、的、土、的、的) 参错来用,更显得三弦的抑扬顿挫。”

然而,尽管《三弦》在形式上突破了旧诗,音节上也有了很大的转折,但它终究还是靠双声叠韵来增强和表现诗歌的音乐性的,因而,尚不能算作“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甚至把它看做是纯粹的“新诗”也很勉强。但以此为代表,中国白话诗人开始了对音律美的审美自觉。而以早期白话诗为界限,作家们在进行白话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开始探求白话文中自身蕴含着的音韵、音律的节奏美感。

中国新文学运动,开始于白话诗的创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中国早期白话诗的艺术成就,远远不如其在文学史中所起的作用。其关键因素在于,它奠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语法规范,其对中国文学乃至现代汉语的发展延伸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爱中.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

[2] 孔德. 论实证精神[M] . 黄建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6.

[3] [ 奥] 鲁道夫·哈勒. 新实证主义[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30.

[4] [ 英] 约翰·穆勒. 穆勒名学[M] . 严复,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9.

[5] [ 英] 彼得·克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 时间之箭[M] . 江涛, 向守平, 译.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猜你喜欢

白话诗新文化运动文学史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笔下的世俗心态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