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的研究

2014-02-21李跃金赵荣芳李丹

食品工业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豆油超临界流体

李跃金,赵荣芳,李丹

(1.滨州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滨州 256603,2.滨州市液态污染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滨州 256603, 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抚顺113001,4.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滨州 256603)

大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2.4%~6.8%,硬脂酸4.4%~7.3%,花生酸0.4%~1.0%,油酸32% ~5%,亚油酸51.7%~57%,亚麻油酸2%~10%[1]。亚麻酸也属于必需脂肪酸,能抵抗动脉硬化及血栓,预防内循环系统的疾病。因此大豆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当今,国内外对于大豆油的制取一般采用高温技术和溶剂浸出技术,但上述技术存在一些弊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优良溶解能力,将基质与萃取物有效分离、提取和纯化[2-3],能够避免传统工艺的一些问题。

目前,超临界萃取主要有CO2、C6H6、CH4、C2H6等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含碳化合物以及H2O和NH3等,工业上使用的超临界萃取主要是CO2。超临界CO2萃取具有以下优点:临界温度31.06℃,非常接近室温;临界压强适中,工业化易于实现;原材料价廉易得,无毒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溶剂;密度比较大,溶解能力强[4],传质速率快;可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5]。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与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主要应用于中药成分的提取、天然香料提取及环境样品前处理等研究[6-7]。超临界萃取技术[8]一般考虑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原料颗粒度、萃取时间等因素,本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食用级大豆购于山东德州陵县;乙醇(95%)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HA221-50-015型超临界萃取装置 江苏南通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电子天平日本岛津,电动粉碎机 浙江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标准筛 浙江上虞市道墟张兴纱筛厂。

1.2 实验方法

1.2.1 测定标准 萃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9]:

萃取率(%)=大豆萃取物重量(g)/大豆总重量(g)×100

大豆萃取物重量=大豆原料总重量-萃取后大豆重量

1.2.2 超临界 CO2萃取大豆油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1.2.2.1 萃取压力实验 准确称取100g、粒度为20目的大豆,在萃取温度为 40℃的条件下萃取60min。研究萃取压力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萃取压力分别为20、22.5、25、27.5、30MPa。

1.2.2.2 萃取温度实验 准确称取100g、粒度为20目的大豆,在萃取压力为20MPa的萃取条件下萃取60min,研究萃取温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萃取温度分别为40、42.5、45、47.5、50、55℃。

1.2.2.3 颗粒度实验 准确称取100g、粒度分别为≤20目、20目、30目、40目、50目的大豆,在温度为40℃、压力为20MPa的萃取条件下萃取60min,考察颗粒度对大豆油萃取结果的影响。

1.2.2.4 萃取时间实验 准确称取100g、粒度为20目的大豆,在萃取温度为 40℃、萃取压力为20MPa的萃取条件下,分别萃取30、45、60、75、90min,研究萃取时间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

1.2.3 大豆超临界 CO2萃取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选择影响大豆油萃取率的各因素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

表1 正交实验因素和水平设计Table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3 47.5 40 50 75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1.1 萃取压力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如图1所示:当压力在20-27.5MPa时大豆油的萃取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压力大于27.5MPa后萃取率降低,压力为27.5MPa萃取率达到最大值14.5%。原因是压力适当的增加,CO2进入萃取物颗粒内与被萃取物相互作用的能力增强,有效地克服了传质阻力,超临界CO2的扩散能力增加,密度增大,对萃取物的溶解能力增强[10-12]。当压力超过一定值后,随压力增大,扩散系数减小,阻碍传质,CO2流量会增大,减少流体在物料中的传质时间,因而萃取率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13-14]。

图1 萃取压力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extraction pressure on soybean oil extraction rate

2.1.2 萃取温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如图2所示,在温度为45℃时,萃取率值最大为15%。与压力相比,温度对超临界CO2溶解能力的影响要复杂得多。随着温度的增加,萃取率先增大而后减小,最后呈增大的趋势。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相对运动增强,降低了流体的粘度,从而提高了其扩散系数,增大溶解性,传质过程加快,有利于萃取[15-16];随着温度升高,超临界CO2的密度降低,导致其溶解能力减弱;温度继续升高,被萃取物的蒸汽压升高,使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增加[17]。所以,超临界CO2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再降低后升高。

图2 萃取温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extraction rate of soybean oil

2.1.3 颗粒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 如图3所示:颗粒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颗粒越细,越有利于超临界流体渗入物料内部,也有利于溶质进入超临界流体[18]。但颗粒过细,会造成原料结块,出现沟流,从而使原料局部受热不均,沟流处线速度显著增加,产生很大的摩擦热,严重时会使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收到破坏[19]。通过实验,测得当颗粒度为50目时,物料严重结块,所以本实验固定原料颗粒度采用40目。

图3 颗粒度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soybean oil extraction rate ofsoybean oil

2.1.4 萃取时间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 结果如图4所示:30-60min期间大豆油的萃取率随萃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60-90min期间大豆油的萃取率变化不大。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萃取时间为60min为适宜。因为当达到一定的萃取时间后,再延长时间,萃取率基本保持不变。然而单位萃取时间内能耗是不变的,产品产值抵不上消耗的能源,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20]。

图4 萃取时间对大豆油萃取率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extraction time on the extraction rate of soybean oil

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单因素所确定的水平范围,做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Table2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and analysis

由表2可以得,最佳工艺条件:A2B1C3D2,即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MPa,颗粒度50目,萃取时间60min。比较四个因素的极差得出影响大豆油萃取率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颗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

2.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试验

通过正交实验所得到最佳萃取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的验证试验,结果见表3。从验证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最佳萃取条件下,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大豆油的最大萃取率为21.48%。

表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试验Table3 The best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test

3 结论

综上所述,超临界CO2萃取大豆中主要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MPa,颗粒度50目,萃取时间6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大豆油的萃取率高达21.48%。影响大豆中主要成分萃取效果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颗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此工艺将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天然产物中的主要成分种类繁多,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由于超临界CO2极性的制约,各成分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性有很大差异,单纯依靠调节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颗粒度、萃取时间是不能得到很好地萃取效果的。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应将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并进行研究分析,以达到更优的萃取效果。

[1]夏剑秋,张毅方.大豆中主要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功能应用[J].中国油脂,2007,32(1):71-73.

[2]王文侠,张慧君,任健,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亚麻籽油的生产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7) :232-234.

[3]吕薇,纵伟,王培敏,等.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工艺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26(1):39-42.

[4]甘芝霖,于明,胡雪芳,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孜然油工艺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8) : 283-285.

[5]苗雨欣,王昊.超临界技术在工业催化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0,39(10):1560-1563.

[6]丁玉明.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5-92.

[7] Liu H, Jiao Z G, Liu J C,et al.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Phenolics from Date Seed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J].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3,6(3):781-788.

[8] Keskin S, Kayrak-Talay D, Akman U,et al.A review of ionic liquids towards supercritical fluid ap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7,43(1):150-180.

[9]何青云,张永康,颜文斌,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黄柏挥发油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3) :217-219.

[10] Quitain A T, Moriyoshi T, Goto M.Coupling M icrowave-Assisted Drying an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for Coconut Oil Processing[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 2013,1 (1): 12-16.

[11]王文渊,唐守勇,龙红萍,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黄瓜叶中黄酮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1,27(6):98-100.

[12]陈秀清,丁邦东,毛云飞,等.超临界萃取八角茴香油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36(10):79-85.

[13]孙国锋,李凤飞,等.花椒有效成分的CO2超临界萃取工艺[J].食品与生物技术报,2011,30(6):899-904.

[14]江炜.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辣椒红色素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6(1):79-82.

[15]刘成国,王冬冬,陈瑶,等.CO2超临界萃取桂皮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机械, 2011, 27(2): 41-43.

[16]杨靖.葡萄籽油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27(3):41-44.

[17]朱子华.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7, 26(4): 101-104.

[18]弥宏,曲莉莉,任玉林,等.超临界萃取中药白芷的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5,22(3):366-370.

[19]胡圣尧,聂志妍,宋聿文,等.超临界萃取后紫草籽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8,29(2):100-103.

[20]刘艳清,汪洪武.超临界萃取荷花玉兰叶挥发油及其成分分析[J].精细化工, 2008,25(6): 573-575.

猜你喜欢

大豆油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LNG在螺旋形微通道中的流动传热特性
纳米流体研究进展
关于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料填加技术探索
660MW超超临界锅炉高速贴壁风改造技术研究
国内首台5 MWe 超临界CO2 试验锅炉顺利通过水压试验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大豆油会影响小鼠神经系统(2020.1.22 科技日报)
猿与咖啡
我国大豆油进口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
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