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23):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

2014-02-20朱文一刘健周政旭

世界建筑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轴线北京作业

朱文一,刘健,周政旭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23):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

朱文一,刘健,周政旭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包括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及作业解析等内容。

设计课程教学,清华-耶鲁联合课程设计,中轴线南段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

主持教师:朱文一

研究生建筑专业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建筑与城市设计

课程时间:2013年秋季学期

专题题目: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合作学校:耶鲁大学

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朱文一,刘健,周政旭

耶鲁大学:阿兰·普拉特乌斯(Alan Plattus),安德雷·哈维尔(Andrei Harwell)

清华大学选课学生:2013级研究生

A组:刘志强,金旖,Helen Yew

B组:余浩昌,张博雅,Ricardo Newallo-Christian

C组:雷挺,丁菲,Ayu Larasati

D组:李金泰,王抒,王敬舒

E组:夏骥,吴旭阳,王古恬

耶鲁大学选课学生:2013级研究生

A组:James Petty, Brian Hong

B组:Tyler Collins, Ivan Farr

C组:John Farrace, Michael McGrattan

D组:Jasdeep Bhalla, Mary Burr

E组:Russell LeStourgeon, Caroline VanAcker

1 课程计划

中外联合课程设计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环节。在该课程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合作,每年选定若干课题展开联合设计,设计对象遍布世界各地。根据各课题不同的情况设计课程环节,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报名参加。

“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城市设计”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第三次联合设计课程教学。2011年两校第一次联合课程设计选取北京中轴线中段紫禁城筒子河地区为设计地段,2012年两校第二次联合课程设计的地段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段奥体南区。本次联合课程设计是双方合作的第三次,地段选取在北京南中轴线永定门以南地区。清华大学有15名研究生、耶鲁大学有10名研究生参与了联合课程设计。

课程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 教学目的

经过了本科城市设计相关课程的训练,本课程从以下3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课程要求学生将关注面拓展至整个城市,深入思考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城市整体的认知能力;第二,课程要求学生敏锐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将问题置于城市整体发展背景中作全面考量,评估通过空间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洞察能力与全面分析能力;第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合适解决途径,并最终落实于城市与建筑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

1.2 课程要求

延续前两期的传统,2013年秋季学期第三期“清华-耶鲁联合课程设计”继续关注北京城市中轴线,与2011年关注中轴线中部,2012年关注中轴线北部相对应,本期选题定为“北京南中轴线(永定门南地区)城市设计”。选址位于永定门(南二环)至木樨园桥(南三环)之间的中轴线南部,位于北京旧城核心区以南。

本课程规定设计范围约130hm2,为一片高度混合的现状建成区。课程要求学生在该区域内调研发现并总结问题,提出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并据此选择重点地段进行深入的城市设计,并就重要节点进行建筑设计。课程具体要求包括:第一,将地段置于北京城、尤其是北京中轴线的背景中进行考察,重点考察地段与北京旧城核心区的关系、分析展望北京南站与首都第二机场运营与兴建对本区域发展构成的影响;第二,深入全面地了解该地段现状,发现该区域现存的问题,对该地段的历史、现状与全景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第三,基于上述分析,对整个地段范围进行整体城市设计,通过空间的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理念、途径和方案;第四,各小组根据自身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选择目标区域进行深化城市设计,部分重要节点须达到建筑方案设计深度。

1.3 课程进度

本课程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9月6日-9月20日,前期研究阶段。清华大学15名学生分为5组,分别就北京城市规划、北京城市中轴线、北京南城规划、历史街区复兴案例、绿色建筑标准与实践5个方面开展前期研究,为后续地段调研、城市设计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1日-9月27日,地段集中调研及概念设计阶段。清华大学15名学生与耶鲁大学10名学生混合分为5组,对北京中轴线以及设计地段展开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8日-11月初,总体城市设计阶段。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各自分为5组展开工作,对整个地段范围进行总体城市设计,包括明确地段定位、梳理交通流线、确定功能布局、塑造街区空间等,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本阶段还包括一次两校视频评图环节,10月29日,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就总体城市设计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了充分交流探讨。

第四阶段:2013年11月初-12月6日,深化城市设计阶段。以第三阶段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为基础,各组选择重点区域,深化城市设计。并且要求各组应选择10hm2左右的重要节点,深化至建筑设计方案程度,完成相应的技术图纸,并且做出部分节点放大模型。

第五阶段:2014年12月7日-12月12日,耶鲁大学最终评图。清华教师与学生于12月上旬赴美国耶鲁大学,经简单准备后,与耶鲁大学方开展集中展示与最终评图。邀请建筑师、规划师、建筑评论家、运营商等多位专家为评图老师,对两校各5组方案进行评论。

2 作业解析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教学,清华大学的5组学生,基于各自对于北京的整体理解、对地段的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完成了5组各具特色的作业。

2.1 “T字型文化长廊”作业

“T字型文化长廊”作业由学生刘志强、金旖与海伦·杨(Helen Yew)合作完成。该作业在分析地段周边复杂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南火车站与基地的联系,充分挖掘、利用南站带来的大量人流,激活此片区的活力。方案通过调研南站的人群年龄的分布,结合基地的特点,定位将基地及基地通往南站的沿线打造成为北京传统文化产业街区。

方案有如下特点:(1)南站至基地形成长达1.6km的步行街区,两侧建筑退后,为人群提供了活动空间,改善了街道立面,增强了其延续性;同时,建筑形式和布局采用流动性的设计,使得人流可以具有选择性的穿梭其中,符合购物人群的行为特征;(2)方案结合现有的产业和历史特色,发展北京的传统文化,结合南站这一窗口,在基地东北侧采用文化村这一具有实验性的低密度特色街区,依靠珐琅厂及家具厂,形成文化产业街区;(3)南站带来的大量人流通过中央的节点疏散至中轴,在南中轴上形成3个广场,结合人群年龄特色、基地现有大体量建筑——百荣商场及周边居民活动特点,分别形成青年广场、展示广场、市民广场3个空间节点,增加公共空间,以求聚拢人气,增加片区的活力。

1 地段位置

2.2 “七广场”作业

“七广场”作业由学生余浩昌、张博雅与里卡多·纽瓦洛·克里斯蒂安(Ricardo Newallo-Christian)共同完成。该设计注重关注于中轴线上的空间序列,12道车行道被设计为地下车道以换取地面上方的绿化与广场空间。广场与景观设计依照地段上不同位置上的特点与地段分析,被分为7段,主题分别为:(1)恢弘的历史;(2)亲近的历史;(3)交通枢纽;(4)文化;(5)体育;(6)商业;(7)未来。在此基础上,以此空间结构连接社区中心和中心轴线,并以这种方式来激活整个场地。建筑设计坚持城市设计的概念,它强调汇聚各个方向的所有人来到中轴线的作用。通过分析周围的环境,方案仔细考虑公共空间与更大层面上的空间结构的关系,统筹考虑安排中轴线节奏,激活整个地段并改善其相关硬件设施,帮助中心轴以一种更好的形态展现给大家。

该方案的主要特点在于以下4方面:(1)在北京整体中轴线的思考与分析下,在中轴线整体规划的框架下思考与反思,通过节点设计与空间结构的梳理,将中轴线从冰冷的车行道改造成为人们可以体验与休闲的景观节点,体现出该设计的对于北京中轴线的人文情怀;(2)整个设计中表现出对于地段的理性分析与对于现状的尊重,对于有价值的建筑都进行了保留与修复,并积极地为其提供了公共空间,重新塑造其形象;(3)设计还对中轴线周边的社区进行了规划与空间意向的设计,使得中轴线的空间序列可以有机地融于周边的社区中,并不断在东西方向得以蔓延,使得此公共空间系统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群;(4)值得一提的是,此设计在中轴线上的处理手法多以景观化的处理为主,这种非建筑的处理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南中轴虚轴的特点,与北中轴的实轴形成了呼应与鲜明的对比。

2 地段情况

3 第1组学生作业

4 第2组学生作业

5 第3组学生作业

6 第4组学生作业

2.3 “空中树桥”作业

“空中树桥”作业由学生雷挺、丁菲与亚瑜·拉拉萨蒂(Ayu Larasati)合作完成。本案主要的设计重点在于如何保持北京市南中轴的步行延续性。北京的南中轴从天安门开始,在永定门结束,永定门外的步行环境和商业环境极差,与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反差。本案尝试将结束于永定门的步行系统继续向南延续,并将地段定位为北京南中轴的新商业、时尚中心。在城市设计形态上,通过采用架空树形天桥系统,为市民提供较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该方案的主要特色有4方面:(1)方案发现成角度的树形街道对商业有刺激作用,因此考虑在原先的街道系统的基础上叠加出一套树形的人行系统,希望这个树形系统能够为地段带来新的活力;(2)为了营造较好的地面人行空间,方案在部分交通节点设置了立体交通系统,利用地下空间重新组织机动车道路,从而解放地面空间,同时保持机动交通的通畅;(3)方案在地面层以上4m~9m处通过树形桥系统构成新的行人活动层,该活动层具有休闲娱乐、景观、商业等功能,用来丰富行人的步行体验,架空层同时还能为行人提供方便的过街通道,减少横穿马路的人群,保持场地内车行道路的畅通;(4)对百荣百货商场内部进行了改造,首先是对功能进行重新策划,引入服装会展、服装百货和电影院、酒店等业态,以适应地段的新业态定位;第二是消减建筑体量,通过引入树形道路系统,对原先巨大的建筑体量进行切割,从而弱化对地段的体量冲击;第三是在顶部设置屋顶花园,以缓解永定门外缺乏较大型公共绿地的问题。

2.4 “同构北京”作业

“同构北京”作业由学生王抒、李金泰和王敬舒合作完成。方案的整体构想是希望通过一个自相似的围合基本单元,实现建筑层面、街区层面和城市层面3个尺度下的整合设计。基于北京市规划,随着南城机场的建设和城市中心的南移,该组学生对于南中轴这一历史上北京城的门户之路有着十分乐观的预期。希望能够通过更为激进的手段,来整体改善南城现有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局面。方案不仅在中轴线附近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公园和公共建筑,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同时还基于原有的道路体系,发展了全新的小尺度方格路网,并结合地铁系统和单轨系统、自行车道、步行空间以及地下车道,形成立体的城市交通流线。在功能策划方面,基于对南中轴附近历史形成的自产自销的居住经营模式,在新街方块的设计上采用下店上宅、前店后产的功能分布,以适应当地的产业特色。此外,方案还将地块南部的百荣商场改建为屋面可上人的公共花园,通过体量削减使其与整体设计协调一致。

设计特色有4条:(1)纪念碑式的中轴公园和两侧的公共建筑,体现了该组对于城市中心南移的乐观预期。同时在设计原则上也与中轴线北段保持一致,即不在轴线上再建新建筑;(2)小尺度的方格路网和地铁、单轨、地下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形成综合的立体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是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3)在小尺度街区上重新营造的下店上宅、前店后产的空间模式,一方面借鉴了欧洲的三段式垂直功能划分,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了当地延续多年的自产自销的产业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将小规模产业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形成了饮食、时尚、家居3条特色手工定制商业街;(4)百荣商场的改造将中轴的步行人流从永定门一直引导到南三环,同时又作为区域的销售、展览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

2.5 “时尚新轴”作业

“时尚新轴”由学生夏骥、吴旭阳和王古恬合作完成。他们基于北京南城的历史沿革和基地现场调研状况,将限制南城发展的主要问题聚焦于3个方面:(1)产业结构过时;(2)城市尺度失宜;(3)东西两侧割裂。而方案设计基于这3个问题展开了相应的规划运营策略和城市设计手法上的探讨,提出了时尚北京的概念,将基地定位为北京未来时装艺术设计核心发展区,通过将服装产业相关人群引入基地及对永定门旧轴失落空间的改造来实现南城的再度复兴。

该方案有如下4个特色:(1)作为艺术与商业区之间的过渡地段,方案利用了基地本身的位置条件及交通优势,将其定位为南城目前所欠缺的时尚产业区,通过加入时装设计、广告开发、展示营销、专业教育等功能,来改变基地目前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产业现状;(2)在新北京的规划中将原先偏离的旧中轴改为目前正对永定门的新中轴,这使现在基地内部含有新旧两条轴线,这也就是导致基地空间尺度失宜的原因之一,方案在已经失落的基地元素(旧轴)上设计了一座新建筑,这既开发了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同时又激活了其空间意义,并削弱了过大的城市尺度;(3)沿着旧轴,“时尚新轴”建筑中设有7个针对不同功能的公共广场节点,通过它们对原本割裂的基地和被切断的人流进行了重新整合;(4)在设计中,中轴空间在剖面上保持了纪念与生活的双重性,既保持纯净的体量以体现纪念性,又通过广场和打碎的体块来营造丰富的公共空间。

3 教学体会

3.1 培养学生对地段周边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该地段所具有的复杂性对于教学是一个挑战。在宏观层面,设计中需充分考虑永定门、北京南城地区、北京南站,甚至未来的首都第二机场等周边重要因素与地段本身的关系。在微观层面,地段内既分布有小尺度的四合院民居,也存在当前北京最大规模商业中心之一的百荣商场,同时还有大量兴建于1970-1990年代的多层、高层居住楼,设计中需要协调众多不同性格、不同尺度的街区与建筑。同时,该区域已经做了若干版的规划,现在也仍在探讨之中,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组织对地段周边环境规划设计展开讨论。从提交的作业来看,学生对地段周边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2 培养学生对地段使用功能的策划能力

当前地段正处于转型之中,尽管商业仍是该区域的重要功能,但如何具体策划该地段的商业形态既涉及对地段特色的深入分析,也考验学生对历史趋势的研判与把握。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各组学生在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地段功能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5组学生提交的作业,分别策划了地段使用功能的5种方式。学生在对地段未来功能可能性的探索中,提升了项目策划能力。

3.3 培养学生对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把握能力

北京中轴线正在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中段(旧城段)一直受到相对严格的保护,处于相对完整的状态,而北段藉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也已基本形成,相对而言,中轴线南段如何保护与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这对课程教学来说又是一个挑战。课程要求学生从整体北京城市的宏观视角出发理解北京中轴线的涵义及形态,进而把握不同中轴线区段的共性与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中轴线南段的历史文化内涵,创造地段南中轴的特色。从5组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尽管对中轴线未来定位和形态的探索还十分初步,但是学生对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年一轮回,清华-耶鲁联合设计课程已经完成了3次成功的合作。从第一次的中轴线核心地带紫禁城筒子河周边地区,到第二次的中轴线北段奥体南区,再到这一次的中轴线南段永定门外地区,联合设计课程所选择的地段体现了北京城从过去、现在到未来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学生作业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北京中轴线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从2011-2013年的联合设计课程教学,适逢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时期,教学的过程也体现了转型时期北京城市注重历史传统、绿色节能、社会文化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探索。长远计划、精心选题、周密安排,也许是联合设计课程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障。□

Studio Teaching Reports on Urban Fixing (23): Urban Design Along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Beijing’s North/South Axis

ZHU Wenyi, LIU Jian, ZHOU Zhengxu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heory behind a Tsinghua University graduate level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investigating restorative urban design strategies along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Beijing's north/south axis. It explores the studio's teaching plan, focus and analyzes the work produ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teaching, the Yale-Tsinghua joint studio,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Beijing's north/south axis

7 第5组学生作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4-05-10

猜你喜欢

中轴线北京作业
北京“实景三维中轴线”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作业
我想要自由
北京中轴线掠影
魅力广州——灯光璀璨的广州新中轴线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