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室内温度无线测试系统及温度场模拟

2014-02-20朱英开苏佳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温度场温室

塔 娜,张 驰,朱英开,苏佳佳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

随着日光温室的广泛使用,我国温室主要采用人工干预监控,由于受到人为因素制约,所能达到的精度有限,自动化是必然趋势。温室属于大空间场的物理模型,其内部良好的气流组织来自于合理的温度分布[1]。对于温度环境的合理监控,也是对内部作物生长条件监测和改善的过程。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获得贴近实际温度分布的等温云图,确定温度梯度的方向和气流运动规律,为温室种植业实现高效、自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条件与方法

1.1 试验温室

本文所选试验地点位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农学种植基地。日光温室为单栋单坡面,东西走向,采光面法线为南偏西8°,长60 m,宽8 m,矢高2.9 m,后墙高2.5 m,前屋顶为钢条桁架构造,室外周边无防寒沟且地面经过硬化处理。

1.2 测试系统

1.2.1 硬件组成

下位机部分即单片机带13测点传感器的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2],数据能经由UTC1212模块无线发送回上位机(PC机:处理器为I7-2 600,内存4 GB,硬盘1 TB仅为流场模拟计算需要),并能对接收到的命令做出响应(如休眠节能、启动转换、反馈信息等等)。东北农业大学的王福禄等在设计硬件模块工作中强调尺寸小、功耗低以及适应性强[3]。

图1 Proteus中下位机模块仿真Fig.1 Hardware simulation of the lower part in Proteus

1.2.2 软件组成

图2 上位机LabVIEW的vi程序Fig.2 Upper part's VI LabView program

设计的系统中,软件部分分为上位机Lab⁃VIEW(v8.20)软件程序及下位机单片机keil-C(uv2)语言程序两大部分。具体流程如图2、3,其实现功能为按上位机设定时间(间隔)读取并以表格文件保存各组模块上13个测点传感器的温度值。

图3 第i组下位机模块MCU的hex程序Fig.3 No.i lower part's C program for MCU

由以上两大部分组成测试系统,安置在温室中部的任一平面(下称:试验平面1)上进行测试试验,此为“切片”过程;并在其中间位置处截选一矩形,因为该部分为植物根、株所在区域(下称:“感兴趣的区域”1),此为“切块”过程。传感器的布设借鉴于刘雁征、滕光辉采用CFD模拟的方法,以最少传感器监测贴近实际的环境温度的思想[4]。Carne等指出传感器布设使模态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鲁棒性原则[5]。程序实现下位机的休眠节能、每半小时转换温度和通信上位机等功能,并在PC上位机自动生成测量文件保存在硬盘上。

2 数据采集及分析研究

2.1 测试试验期间室外气候信息

测试试验时间为2011年12月20~30日,温室内种苜蓿,为叶期,植株高20 cm。天气数据由气象预报获得,日出日落时间平均为上午8时和下午4点,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13℃,紫外线强度等级为最弱。室外平均风速为1.35 m·s-1。

2.2 作物生长理想温度问题

由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喜光作物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是15℃及以上,温度过低会对植物造成伤害,据其原因可分冷害、霜害及冻害3种,冷害是指温度在零度以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停止生长甚至死亡、霜害及冻害分别指伴随霜层及冰冻对植物造成的低温伤害[6]。

试验温室内作物植株高度不超过1.5米,作物所处区域温度值保证在10℃以上即可有效防止冷害发生。选取温室中部(距东西墙距离相等处)确定一竖直截面,后称试验平面,于该平面固定13个温度测点后截面图如1所示。

图4 截面内布点图Fig.4 Locations of the test point on cross-section

为期10 d的测试时间内,选取每日日出前与日落前两个时刻(依次对应为整个试验平面上所有测点温度值之和最小、最大这两个时刻)的温度平均值信息,见表1。

表1 截面上测试结果Table 1 Test results on cross-section (℃)

由表1可知,植株所在区域测得温度均高于出现冷害的温度值,即在室外环境温度低至-13℃夜间,仍可在不人为加温前提下,保证温室内作物存活及生长,日光温室的保温能力得以体现。从另一方面分析,测试结果也说明试验平面上不同位置温度高低确实相差悬殊,温度梯度较大,且棚膜接缝附近的测点13记录到全天全试验平面的最低温度值。

3 温度场的计算与模拟

3.1 传热理论基础

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本文所研究问题属于自然对流换热与固体导热[7]共同作用的问题,所以其热模型应满足3个通用方程即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

计算时考虑平面上的空气与固体间自然对流换热;土壤、盖帘的导热传热;及非加热表面(墙体)间的辐射换热。

3.2 软件中的参数设置及边界条件

根据“感兴趣区域”1外围点群的值设定Fluent所需参数,完成计算模拟,得到完整流场图后与“感兴趣区域”1上对应位置的点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试验方法的可靠性。完成24 h的温室监测过程后,根据此组外围点群数据、气象参数及经验作为Fluent(v6.3.26)模拟的边界条件。

流固交接边界:流动边界条件取无滑移边界条件,即所有固体表面上流体的速度等于固体表面的速度,因此有u=v=w=0;

在地面处计算土壤导热过程[8]中传递热流通量:

式中,ΣR为传热总热阻,单位为m2·℃/W,ΣR=Σ(δ/λ)。

土壤导热系数λ1=1.28W/(m·℃),厚度δ1=1 m;棚膜及覆盖草帘的导热系数λ2=0.93 W(m·℃)-1,厚度δ2=0.2 m;温室内部空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取经验值10 W/(m2·k-1);后墙在夜间作为发热源,发热功率(Heat Generating Rate)为0.8 W·m-3,这一参数值为长期测试所得结果的一个平均数,由最高温到最低温后墙内表面所流失的热量Q,再除以夜间的总时间得到发热功率的平均值。

地下1米处作为恒温边界[9],温度值为测量得到的13.00℃;在前坡面与地面相交处有1个极小的漏风口,定义为Pressure-Inlet类型的壁面边界,且回流流体的温度(Backflow total temperature)设为-13℃(即当日露天最低温度)。

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

3.2 模拟结果的试验验证

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需按图2中设计的布点方式,进行1次实测试验,具体过程如图6所示。

图5 日光温室内温度场分布Fig.5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greenhouse

图6 日光温室内温度实测实验Fig.6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greenhouse

对应位置的模拟温度值与实测数值的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实测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模拟结果分布规律趋同,在温室顶棚处即两种结果差异最大,但仍保持在1℃以内。局部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①忽略了工作间和门,没有考虑其产生的热量散失[10-11];②边界条件的设定与客观实际仍存在差异,软件中设定参数时忽略了对温度场分布影响微小的因素;③由于仪器在后墙、后屋面、前屋面等物体表面的测量不能完全贴近表面,无法测量其真实温度。

表2 五个特定点的试验测量值和数值计算值Table 2 Measured results and computing values of the five given points (℃)

4 结论

通过对等温度线图进行分析,揭示了日光温室内部温度场的分布特点:靠近墙体部分的空间温度在竖直方向上分布具有显著层次感;靠近前坡面棚膜部位的空间温度梯度主要方向为与地面呈45~60度角方向;由场的协同原理可知,在梯度方向上施加强制流动,能最有效实现温度分布的均匀化。对速度矢量图进行分析,揭示在温室内存在的两个主要气流涡旋,分别发生在后墙与顶跨、前坡面与地面之间,顶跨周围冷空气下降,移动至后墙附近升高温度,变热上升,在顶跨处再次降温向下运动;前坡面与地面间同理,两过程不断重复形成动态平衡。本研究可为后续温室温度环境控制奠定基础。

[1]张云斌,陆春林,金苏敏,地板采暖系统实测与室内温度场计算[J].流体机械,2006,34(3):74-79.

[2]杜尚丰,李迎霞,马承伟,等.中国温室环境控制硬件系统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7-12.

[3]王福禄,方俊龙,张喜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2):59-64.

[4]刘雁征,滕光辉.CFD软件在温室传感器优化布置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5]Thomas G Carne,Clark R Dohrman.A modal test design strategy for model correlation[M].NewYork:Union College Schenectady,1995:927-933.

[6]邓蓉,曹暕,李佳.现代农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刘在民,蒋新梅,于锡宏.日光温室前沿苯板外护增地温效果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76-178.

[9]佟国红,王铁良,白义奎,刘文合.日光温室墙体传热特性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 19(3):5.

[10]佟国红,李保明,David M Christopher,日光温室温度环境非稳态模拟求解方法初探[C].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11]吴春艳,赵新平,郭文利.日光温室作物热环境模拟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190-194.

猜你喜欢

日光温室温度场温室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基于纹影法的温度场分布测量方法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北方冬季日光温室番瓜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