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可能与孩子单独相处吧

2014-02-19秋色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2期
关键词:祖父母全职陪伴

秋色

更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

媒体常有类似的话题,主角是男女。放在亲子关系上——大约是因为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些人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经营。有不少将孩子交给别人养的父母这样安慰自己:“小时候谁带没有关系,孩子还是跟爹娘亲”。

这不是真的。

一位朋友,她和她妹妹只相差一岁,父母无力照看,又因为种种原因,祖父母不便同住,她自小是和祖父母一起长大。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成年,独住。周末的时候回祖父母家叫做“回家”,回父母家叫做“去我爸妈那儿”。

某日她说起:看到妹妹拉着妈妈的手,很羡慕,但自己无论如何对父母做不出这样的小到拉手的动作。

父母也不是不爱她,她买房子,替她出了首付。她不肯要,母亲眼泪汪汪地说这么多年委屈了她,觉得歉疚,希望可以为她做些事。她很无奈地接受了,但与父母之间始终无法亲密,相敬如宾。

与孩子建立感情链接的机会,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所以,如果不是别无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请把他留在身边、带在身边。

但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未必同父母亲近。

有的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淡漠,有的却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溺爱孩子实际上是父母懒惰不肯用心的结果,表面上似乎有爱的形式,实际上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父母和子女情感上的交流,最初是由肌肤接触建立的。传统育儿似乎不主张抱孩子,我觉得这和之前孩子多、生活压力重有关系。仔细考虑那些说法,会发现所主张的无非是要减轻父母的麻烦,并不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而孩子的需要发诸于内心,他们尚没有学会伪装,矫情。所以,能抱孩子的时候,尽量抱吧。

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看得见的。现在全职妈妈越来越多,给在职妈妈带来了压力。儿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就曾经对我说:在职妈妈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当然比不上全职妈妈。

这是废话。还好,时间仅仅是一个尺度,更重要的尺度是陪伴的质量。

不能常常在孩子身边,就拿出规律性的时间,让孩子形成观念,“某某时间段妈妈会和我在一起,某某事情要和妈妈一起做”。 这就是安全感。

还要摒弃某些育儿概念,并不是只有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才算陪伴。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时常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微笑。刷牙洗脸拉粑粑,穿衣吃饭等等,生活中的一系列琐事,能在他身边的尽量在他身边,用温暖的眼神注视。

请拿出笔,画一下重点吧: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方式,而是指感情的交流。

让孩子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让他陪你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让他去融入你的生活,而不是给他画个大饼、给他个理想国。

尽可能与孩子单独相处。没有什么比单独相处更能培养感情的了,尤其是对于平日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祖父母的妈妈,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与他单独相处。

在孩子最脆弱的时候,一定在他身边。平时不能陪睡的妈妈,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陪睡;去医院的时候,抱着孩子,让他知道,你在乎他——将主角换成成年男女,爱情小说里有无数这样“动人”的桥段,俘获了无数颗冰冷的心。

告诉孩子你爱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你爱他。谎言重复千遍都是真理,何况母爱通常不会是谎言,只是很多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

有一本绘本书叫做《永远永远爱你》,讲的是慈母龙妈妈和霸王龙宝宝的故事。故事的倒数第二句话是:我永远爱你,无论你在哪里,我永远永远爱你。有次读到这句话,我看到儿子眼中泪光闪烁。而后,他拉过我的手,放在他的脸颊边,问我:“妈妈,你也会永远爱我,对吗?”

我看着他的眼睛,肯定地说:“对,妈妈永远永远爱你,”——除此之外,我将永远永远记得他的小脸在我手中摩挲的感觉。

所谓相亲,不过如此。

编辑≡张文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祖父母全职陪伴
土耳其全职妈妈晒7岁女儿“高定”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我的祖父母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陪伴
非全职工作在欧洲兴起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