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就业中的支持性研究

2014-02-13陈辉叶忠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支持性

陈辉 叶忠

[摘要]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忽视了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高校正式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着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足、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社会资源整合匮乏和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不利等问题。非正式组织能够有效支持正式组织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给予信息共享、情感支持和资源利用的便利。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应该辩证地看待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引导非正式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努力实现学生就业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支持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90-05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就业服务质量也更加受到关注。当前,高校正式组织承担起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基础作用,因而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较多的关注。研究者从优化正式组织结构、增强正式组织功能和改善正式组织服务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相关措施。但是多数研究者和就业服务的实践者忽略了高校组织中的另外一种形态——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学生就业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这些作用与正式组织又有哪些不同?高校就业服务的实践者该如何看待非正式组织的这些作用?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推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一、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

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结果,在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制约下,正式组织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转。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是由新的学习生活激发出的,在自由交往拓宽知识、丰富精神生活的动机与热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兴趣爱好和情感为纽带的自发的、松散的、未被纳入学校管理的一种非权力联合体。在研究中,学者按不同的标准将非正式组织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性质将非正式组织划分为积极性组织、中性组织和消极性组织;按照组织成因可分为兴趣型、观念型、地域型、网络型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C.I巴纳德指出,非正式组织可能对正式组织存在消极影响,但它对正式组织至少起着促进信息交流、调节协作意愿、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的三种积极作用。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工作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基于不同的功能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

(一)正式组织构建就业服务基础框架存在不足

就当代大学生就业服务而言,学校正式组织承担着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基础工作,构建了就业服务的基本体系。但是正式组织构建的基础服务框架存在不足,对于学生的就业服务有局限性。这是因为当前高校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学生的主流是勤奋、认真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⑧,另一方面,在当前多元共生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学生又表现出多种利益需求和多元兴趣取向。正式组织满足学生就业服务的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足。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责无旁贷。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发展怎样的品质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息息相关。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部分学生结构性失业。此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使找到工作也很少有符合本身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这主要与当前高校正式组织功能固化,就业指导部门职责缺失有关。

2 就业信息传递不及时。当前,高校大都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了自己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内发布。此外,学校借助自己的行政管理系统也会向学生传达就业的政策法规和信息。但是高校就业信息传递的功能在当前信息社会发达的通信和信息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呈现出更新滞后、资源匮乏和缺乏针对性等弊端,从而使得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变成摆设,难以起到有效的服务作用。

3 社会资源整合的局限。学校作为教学科研的综合体,聚合了一部分社会资源,这部分资源可以用来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学校利用本身所具有的科研人才优势,与相关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实习的协议。学校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基地等方式向企业输送人才,为毕业生搭建通往企业实践的平台。但是从学校双向选择平台的搭建来看,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的设立往往成为学校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交换,部分学生虽然能够从利益交换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但他们的实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效锻炼。多数实践基地的设立是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声誉和社会关系博弈的结果。

4 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不利。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以分为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所谓显性引导,主要是指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行政管理体系等方式向学生传达的关于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相关信息,学生对于此类的引导感受明显。此外,由于学校本身的特点、文化传统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和选择也会有所变化。但是在关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态度的调查分析中指出,毕业生对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的就业形势宣传、就业咨询方面普遍感到不太满意,认为其对自己的帮助不是太大。

(二)非正式组织能够有效支持正式组织构建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正式组织在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组织结构的问题。学校正式组织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全面辐射学生内部联系,因而造成了上述问题。此时,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能够作为正式组织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1 良好的信息共享。非正式沟通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好、效率高,非正式组织的沟通多属于非正式沟通。非正式组织结构松散,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非常密切,信息容易交叉传播,而且信息的保真性好。同时,由于非正式组织成员间往往存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因此其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非正式组织成员也乐意去传播被本群体接受的信息,以此增进成员间的感情和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强大的情感支持和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个体加入非正式组织是自觉的,源于个体情感的需要、个体偏好和相同的价值观体系。基于以上三点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学生就业中能够发挥正式组织难以完成的作用。对于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求职的过程是艰苦和漫长的,在此期间学生经历的可能是不断的失败和尝试,每次求职面临的情景都会有差异,他们需要不断地去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此外,求职者还可能面临着机遇的选择,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成为这种压力的有效分担者,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支持着个体精神,使得个体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去适应变化,从而面对挫折并理性地去选择。共同的价值观是情感支持的内核力量,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认同和分担,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这在大学生创业求职的过程中表现明显。虽然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非常低,但分析成功案例后不难发现,学生集体创业的成功率高于个体单独创业的成功率。此外,求职过程在非正式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学生集体创业和求职的背后是共同价值观和人生梦想的支持,共同的人生的梦想开启创业的动力,共同的价值观维系创业的执着。

3 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求职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大都使用笔试加面试的方式。从这两方面考量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注和影响有效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非正式组织更乐于为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发展提供便利和支持,从而增进了组织成员内部间的交流,给组织成员的就业提供了知识保障。除此之外,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求职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整合组织成员内部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为自己的求职之路提供便利。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初到一个陌生城市有人接待并为之提供食宿,甚至告知交通路线,都会为求职之路减缓心理压力,增强其应对变化的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的几率。社会网络“五缘”(包括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五缘”,能够为高校学生的求职之路提供些许便利。非正式组织为高校学生整合利用社会“五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二、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忽视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不仅加速信息共享、提供感情支持,还可以比正式组织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但是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却忽视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甚至忽视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就业资源价值选择忽略非正式组织的社会资本。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往往更加注重学校本身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利用学校自身的影响去获取社会上的资源,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机会、创造必要的条件。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能从广度上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也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能够选择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除此之外,学校在就业社会资本的选择上具有重复性,每年资源变化不大,甚至呈现出资源质量下降的趋势。此时,学校应该更多地放眼于学生本身所在的非正式组织所具备的社会资本上,这不是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无能,而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的表现。

2 学校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的成长设置障碍。学校总是在有意无意中阻碍着非正式组织的成长。学校是制度性的存在,有制度就存在分割,而正是这种分割为非正式组织的成长设定了天然的障碍。当然这种天然存在的障碍我们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用制度的方式去弥补或者挽回损失。恰恰相反,我们的一些惯性却加剧了这样的分割。比如当前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反对我们抛弃整体的规划去实施个体的就业计划,也反对我们以“小团体”的形式去参与活动,而更多支持正式组织框架下的就业活动,即便是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学校正式组织一致,只要行动不一致,同样不受欢迎。

3 学校当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忽略了非正式组织。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在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努力中,总是在正式组织的完善和建设方面绞尽脑汁,但是遗忘了非正式组织强大的功能。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没有正式组织那样明显,其作用发挥很难也很少通过正式组织,从而难以得到正式组织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的调控和引导没有正式组织立竿见影,也不容易操作,所以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4 正式组织夸大了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大多数正式组织有所顾忌,通常会笼统地将其称之为“小团体”、“小帮派”,并将其认定为是具有负面影响的组织。虽然有些正式组织能够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必然,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一定积极效应,但同样会对其加以防范,而很难加以利用。

三、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服务学生就业

非正式组织在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应得到高校管理人员和就业服务研究者的重视。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需要多管齐下,区别对待,多方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一)树立科学观念,辩证地看待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非正式组织,首先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于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非正式组织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为不同学生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就业时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非正式组织作为高校正式组织管理工作的“晴雨表”还可以起到检验正式组织工作,纠正组织管理不足的作用。其次,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对学生就业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高校管理者还应看到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有可能给学生就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是影响其作用的决定因素,从而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方向引导。

(二)提高正式组织的辐射力,引导非正式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

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是对非正式组织加以引导和同化的重要方面。当正式组织的辐射和引导力量足够强大时,可以模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界限,达到对非正式组织的同化。这不仅削弱了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而且有利于借助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

1 规范学生组织设置,优化组织结构,理顺管理层次。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对象,因其成员具有年轻活力与冲动莽撞并存,思维敏锐与知识不足并存,积极进取与拖沓懒惰并存等特点,其管理工作经常陷入两难的困境,分寸难以拿捏。规范学生组织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相应的平台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从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化组织结构在于改善当前依附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下的学生组织的功能。在科层制的学校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生组织也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呈现出官僚化作风,这对于学生组织是弊大于利的。由于扁平型结构具有信息共享度高、快、保真性好,有利于下属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的发挥等突出优点,能够较好地保证制度的实施,所以应该提倡学生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此外,取消过多的管理层次,还能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温馨宽松的环境,为非正式组织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

2 倡导共同文化理念,建设和谐组织文化。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就是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共同理念的倡导。组织文化是存在在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并愿意为之付诸实践的共同的价值观、思想认识、行为依据等意识存在。创建共同的组织文化的关键在于倡导共同的价值观。但是组织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组织成员认可的事业和活动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成功的经历和结果,更容易激发起组织成员对正式组织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此时更加适宜倡导形成组织价值观。除此之外,合理化解组织冲突,让组织成员感受到组织内部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样有利于共同价值观的构建。

3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位组织成员的作用。正式组织要努力使组织成员感受到其在组织中的作用,使他们的才能和谐得到发挥。正式组织要为组织成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减少组织成员在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即使出现问题也应慎重处理,避免无谓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管理者应从两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引导学生量力而行,选择符合自己能力最近发展区的领域和工作,增加成功的几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挫折。第二,学生一旦选定就业方向,就应该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目标,有始有终,并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有理性的引导、足够的鼓励和必要的支持。

(三)统筹考虑,多方协调,扩大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对于非正式组织,很难采取直接措施对其加以干预。只有多管齐下、多方协调、统筹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对就业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明确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高度重视核心成员在学生求职中的带动作用和引领作用。非正式组织的核心成员就好比羊群中的头羊,在本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感召力,能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因此要重视核心成员的思想状况,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这样就抓住了矛盾的关键。其次,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者的心态会影响就业服务的效果,如果服务人员以管理人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较多地使用指挥、控制和命令等管理手段,往往会引起非正式组织的反感,容易适得其反。相反,就业服务工作者如果能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再次,学校还应尽量整合多方资源,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这是一个多方统筹的结果,是由外到内的转变,更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方向和趋势。

猜你喜欢

支持性
小班幼儿在支持性语言环境下表达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支持性研究
创设支持性区域环境 促进小班幼儿语言发展
幼儿园支持性运动环境创设分析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创设策略
巧妙投放科学区材料创设支持性的环境
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满足治疗在乳腺癌放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教师的支持性策略对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影响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