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防寒术

2014-02-13余平

新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卖炭翁皮毛皇宫

余平

古代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旧历八月塞外已经是满天飞雪了。古代的冬天雪特“给力”,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这样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怎样防寒呢?

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烧柴炭取暖,古代的皇宫里设有惜薪司,这个机构负责皇宫内的柴炭供应,主事的官员级别虽不高,但权力却不小,甚至可以直接向皇帝御前奏事。柴炭古代可是珍贵的东西,来之不易。我们都知道《卖炭翁》中那位卖炭的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终日劳作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这千余斤炭却被宫廷里的人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强买回去,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宫内的炭供应量是有标准的,不能滥用,即使贵为公主每日也只能用三十斤炭取暖。有钱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烧着,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一股难闻的气味。

在冬天里,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类似路易威登的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穿得起的至少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此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晏子春秋》中记录了“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恐怕连现在的麻袋片都赶不上,御寒效果一定不怎么好。

我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了。还有一首《九九歌》呢:“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原来古代老百姓的冬天不好过,只能从冬至那天开始,画着“九九消寒图”,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熬过去。endprint

猜你喜欢

卖炭翁皮毛皇宫
清代皇宫的预防医学
卖炭翁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先看皮毛
皇宫的大门
丫头坪的卖炭翁
各国皇宫大对比
积木皇宫
皮毛温暖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