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救助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探析

2014-02-12钟玉英塔娜教勒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救助大学生能力

钟玉英,塔娜·教勒德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采取“奖、贷、助、补、减、勤”的多元救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以物质救助为主,主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多采取直接给予经济救助的方式,暂时性地解决问题。但事实上,高校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在专业学习、个人能力、环境适应以及心理健康上的多重困难,是如何有效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为将来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问题。目前所存在的重视经济救助,忽视心理和人格等精神救助;多为生存型救助,对能力这个核心因素关注不够;教育救助对象的认定不尽准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因此,本文拟探讨能否和如何将先进的发展型救助理念引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实践,以助其从物质脱贫转向能力脱贫,全面健康成长。

二、发展型救助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发展型救助的内涵。发展型救助,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讲,所谓发展型救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科研指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救助模式。发展型救助是以救助带动发展的帮扶理念,创新式地变“输血”为“造血”、变“授鱼”为“授渔”的全新救助模式。它以改变现行教育救助政策的局限性为突破口,从以往的重生存型救助轻发展型救助模式向生存型救助与发展型救助并重的模式改进,在经济救助的框架下,在保证贫困大学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以高校贫困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提升、成才成长为根本救助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从经济、思想、能力等物质及非物质全方面进行培养的全面发展的救助。

(二)引入发展型救助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导向使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引入发展型救助是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积极探索,是奠定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的具体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国家资助体系、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育的特性呼唤发展型救助。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符合发展型救助的理念。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对自身投资所获得的,能够增加个人未来收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与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投资而形成并积累的资本”。发展型救助理念支持教育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教育资本的投入为途径,获得相对于简单的物质交换更高的收益,并提供未来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不仅使其自身综合能力获得长足进步,无疑也是给国家和企业自身在创造价值。

3.能极大地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缓解就业困难。就业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同时受到经济困扰与个人综合能力双重困难的限制,面对就业问题更为艰难。针对各个年级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发展型救助注重对其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从就业的上游做好积极的预防帮助措施,包括对其专业学习、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环境适应、个人技能等多方面的多元化的帮助,早早地打好就业综合素质的基础,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提升就业能力的需求。引入发展型救助符合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需求的特征,与发展型教育救助“助困、育人、成才”的目标相一致。不仅仅在经济上给予及时的帮助,更教会他们怎么就业、怎么生存的关键问题,助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因一时的贫困而一世的贫困,更充满自信地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引入发展型救助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救助观念,强化发展型教育救助

(1)完善勤工助学机制,大力发展智力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将以往简单的勤工助学推向高层次的发展。利用政府、学校、社会的优势资源努力开发勤工助学智力型助教、助研等高层次的救助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增加岗位的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2)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搭建“发展型救助”为主的能力塑造平台。热心资助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除了经济救助外,更可以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免费或低价提供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的平台,搭建“发展型救助”为主的能力塑造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欧莱雅开展的“发展型救助”活动,针对贫困大学生先集中进行业务素质和销售技巧的能力培训,再去工作实践,并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以培训经费,保证基金来源,使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更提升了自己的综合技能,拓展了视野与人脉,多重获益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发展型救助”的能力塑造平台,为学生提供对口实践机会,以此增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的发展型教育救助机制。

(3)加强心理引导,建立经济救助与精神救助相结合的模式。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心理更敏感脆弱。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救助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心理引导,使经济救助和精神救助有机结合。首先,学校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定期进行沟通座谈,帮助其树立起自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课程,帮助他们解决棘手的心理问题和调整心态,摆脱自卑。精神救助应把握在精神上,以自信、自强、自立为内容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以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意识教育学生的原则。

2.创新救助方式,增设“项目式”教育救助模式

“项目式”教育救助模式是指以发展型救助为理念指导,注重救助的过程为导向,以高校贫困大学生四年整体的成才成长为培养大局,以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项目为载体的运作模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实施侧重不同的培养计划。具体来说,大一可发展重点培养兴趣的项目;大二则考虑兼顾学习与科研兴趣的培养,如学术大讲堂、创新科技大赛等项目;大三大四则侧重个人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就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开展学术探索计划、职业规划大赛等项目。“项目式”教育救助模式由受助的贫困大学生申请立项,实现了传统的经济救助与创新的发展型救助的完美结合,使贫困大学生既得到相应的经济救助,又获得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心理素质充分、全面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3.构建多渠道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就业扶助

随着高校贫困生比例不断上升和救助资金短缺的多重压力下,构建多渠道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拓宽教育救助途径就显得尤为紧迫。在发展型教育救助的视角下,预分配方式就是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和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并提前支付学费生活费,企业吸引到优秀人才,困难学生获助,达到双赢的目的。各高校可大力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有关贫困大学生的“对口支援”社会支持系统,使人才培养与就业扶助相结合,推动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面对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广泛动员,通过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吸引社会力量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同时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通过市场化运营获得一定的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例如成立职业装租赁公司,低成本地租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享受税收优惠,在其就业过程中雪中送炭,帮助他们解决最实际的就业问题。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多元主体的通力协作与支持,尽最大可能减少其后顾之忧。

4.完善制度设计,健全贫困生认定和监督机制

贫困大学生认定过程可综合采取定量与定性的界定方式,定性为区分其贫困程度,定量为考察其在学校的生活消费金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采取一票否决制,发现有弄虚作假者,取消当年的救助,并直接关联其学业奖励的资格,加强贫困界定工作的严肃性。2.救助对象的标准涵盖全部需救助贫困大学生,逐渐弱化以学业成绩优劣为主导的选择标准,防止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多重受助的情况发生,给予其他高校贫困大学生充分的、及时的关爱,并做好心理疏导,积极引导。3.建立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除了要追究当事学生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的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贫困大学生个人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保证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救助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救助小猫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