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适应性”教学模式改革

2014-02-12张毅芳陈佩儿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人才教学模式

朱 滔,张毅芳,陈佩儿

(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300;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一、背景及意义

当代社会发展快速、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层出不穷,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人力资源”为本,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富有创造性思维和有开拓、创造经济剩余能力的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成为了增强各国人才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方针也曾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必然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既掌握较高层次和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专业技能和胜任实际工作的本领;既要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又要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以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而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讲授型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现实知识爆炸发展的速度,显得落后过时;对于学生的教学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缺乏以市场导向型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学术学科与现实社会发展情况不协调,使得高校内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在社会市场上得到实践转换。从而导致了在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突出的社会问题时,不少企业也相应地抛出“企业人才招聘难”的问题,二者由原来的相互协调吸纳的关系变成了互相排斥矛盾的关系,形成了“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局面。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曾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出回应,“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要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方面来推进,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现行的这样一些教育的重点能够更加体现目前现代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够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所以,无论是从适应现时“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善于创造性思维、有开拓和创造经济剩余能力的面向市场经济的人才,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促进经济新模式的发展,还是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的不协调劳动市场现状而言,都凸显了现有的高等学校的教育体制的落后,无法培养出满足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以及解决国内的就业矛盾,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PISA的教育观和深泉学院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一)PISA的教育观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经合组织负责资助,旨在通过以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多学科、多系列教育实验(含阅读、科学和数学)主动探索人类全球化时代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潘涌曾在其文章《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启示》中谈到,“PISA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与现实世界相疏离的所谓‘纯学术研究’,而是以自觉的使命意识积极作用于各参与国应对全球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多元博弈”。PISA价值观与传统单纯的教与受的教学模式不同,其认为优质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重视其面对未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引领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具备自由公民的思维品格和探究能力以化解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博弈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新挑战。

而PISA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适应论”:教育要与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形态相“适应”,培养出“适应”既定社会需要或“接受”既有社会伦理并具有某些统一规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与贡献于社会。回顾前文提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二者之间衍生出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矛盾情况,可以得知PISA的教育观念中所强调的“适应”正是目前的高校教学模式所缺乏的,现时学生往往脱离了现实社会,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纯学术型乌托邦式的世界,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缺乏现实社会的检验,只能沦为一个“半成品”。所以说,目前高校“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的讲授型模式,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往往导致了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市场需求之间产生落差,无法推送出优质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深泉学院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坐落在美国加州的死亡谷的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人们积极地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而深泉学院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学生高度自治的、特立独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功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深泉学院进行与世隔绝的牧场耕作放牧与超强度学术训练并行的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并没有过多的参考之处。而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是,深泉学院对于其学生而言,是一个大社区,除了学术之外,其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提供自己的服务,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所在的社区作出贡献,而这些贡献也正是社区的一部分。深泉学院创始人卢西恩·卢修斯·纳恩曾表示,“绅士们,你们来到最狂野的西部沙漠深处,不仅仅为了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不仅仅为了体验牛仔生活、成为一个男子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未来的物质享受与职业追求,更重要的,是学会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而贡献、效力。你们要明白,在这里,你们将获得的不仅是最顶尖的能力,也承载了最宏伟的志向——无私地运用你的能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所以,无论是PISA的教育观念还是深泉学院特立独行的教学模式,它们的核心都是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而其实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才能素质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要求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其实反映的也是“适应”和“服务”的“失能”问题,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朝向“适应”型改革,使得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与现实世界需求相吻合,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适应于社会的既定要求,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

三、创新型的“适应性”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秀萍指出,新型的拔尖人才应该是指三类人才:一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学术研究型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应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单一、专业知识面较狭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坚实的实践培训、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充分地反映了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而改革的重点则是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培养出各专业领域、各层面的人才,服务和贡献于社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当前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跨学科综合化成为了趋势,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成为了课程结构调整的重点。优质人才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来面对不断变化、互动的学术之间的融合,而在强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便是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跨学科的学习。

面对自身专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学会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在自身专业作为坚实基础的前提下,增加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从厚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跨专业知识的认知度和运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理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跨学科的发展成为了趋势。所以说,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主修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类的学生,都要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进行一定的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以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和实操能力,掌握创新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

因此,作为文史哲类的社会科学型的学生在学习好自身的人文情怀、专业素养和扎实理论基础之外,应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或科学思维,增强自身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对于理工科类的自然科学型的学生则需要在自身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下,增强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培养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双管齐下,培养出不同侧面的人文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不同方面的需求。

(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引进新的教学成果,及时更新目前最新的学习或研究成果,而不是让陈旧的教学内容束缚学生前进的步伐或者阻碍学生拓宽自身的眼界。针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往往存在过于陈旧,其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目前社会科技发展脚步的状况,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专业服务型才能去满足现时的需求,相反往往还将学生禁锢于以往的发展状况中,造成发展的假象,导致停滞不前。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是时刻和社会保持步伐一致的重要举措。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所发生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与学生进行探讨,鼓励其对于最新成果的关注,培养其对于新事物的灵敏触觉。

而在强调关注教学内容更新,鼓励学生积极关注新成果的同时,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吸收新型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是一个由“学到了什么”转变到“如何学习”的积极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主动去搜索答案,在搜索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对于知识来源的好奇心和冒险心,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标。

(三)以专业证书导向,建立创新的考试评价标准

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多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具有某些特长或某些专才的同学无法得到自身优势的认同,从而使自信心和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所以创立新型的考试标准,改革考试的单一模式和方法,增加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开发和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是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走向。而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以考证为导向应当与提升学术知识并驾齐驱,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出路。如南京审计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握人才成长的时代特征,创办了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合作,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培训,被英国ACCA总部授权为“全球白金级培训机构”,被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国内外各类大中型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约占70%以上,如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石油、中石化等。以专业证书为导向的辅助性人才培养,使得学生从事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大大提高,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

(四)增加学生实践和科研机会,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徐信忠教授在2011年“中国暨清华MBA教育二十周年纪念会及论坛”上就商学院管理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的时候曾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培养整合实践。徐教授强调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应全面推行整合实践,即假设将一到两位教授带着五六位学生去企业实践三个月,为企业解决一个他们面临的困难或新开的领域等,而这小组会写一个小型的执行报告。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他在过去的时间里学习的MBA知识、理论和三个月由导师带领的企业实践来完成一个实践性的论文,而不再是盲目的个人的纯理论性的研究报告。

如前文所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二者之间衍生出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矛盾情况,其实就是由于学生缺少相应的实践机会,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实际的企业单位的运作情况并不了解或者并不了解目前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信息相对滞后而导致能力技巧没有跟上去,才会出现人才和企业二者之间的突出矛盾。所以,在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真实的情境底下真实地感受其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更好地适应于其行业的发展要求,以需求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

(五)加强服务学习的推广

服务学习是美国大学生实践学习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使得学生与社区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健生和孙珂在谈到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时提到,推动服务学习旨在促进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鼓励大学生从事服务学习。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世界,批判性地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正如深泉学院的创始人卢西恩·卢修斯·纳恩提及的,深泉学院的学生是学会运用自身的才能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而贡献、效力。而服务学习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推动学生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主动与所在的社会相联系,培养自身对于社会的认同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对自身社会的发展有所担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只有当学生的才能在社会服务中充分地发挥出来,适应现时的社会发展,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无论是从PISA的教育价值观还是从深泉学院的成功范例中不难发现,目前的教学模式都是朝着“适应性”的方向而改革的,而适应性也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才招聘难”二者之间衍生出的“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矛盾情况,以及学校教学模式和学生人才素质培养之间的冲突情况的较佳方式,让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不同层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力,转化成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

[1]潘涌.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4]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

[5]杨威.试论高等学校教育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6]潘金山.关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源——教育创新”的理论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卢莹,李茜.教育创新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猜你喜欢

适应性人才教学模式
人才云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