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2014-02-1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职生校企育人

林 斌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过去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其实践本质长期被忽略,直接导致高职生知与行不统一、学与思难结合,大大削弱了工作本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顺应高职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大趋势,院校方面有必要开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出台其改革和创新办法。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学生思政工作对课堂和理论的依赖,尊重信息社会下高职生与外界信息沟通密切的事实,以实践为本,能有效弥补以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足。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使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旨在提升人精神境界、改善人思想政治素养的实践性精神生产活动。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观点,它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社会和生产活动之中。所谓实践育人,就是要综合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其积极思考、主动进取,不断发挥自身主体性,在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中不断体验与反省,最终形成切实的实践能力、拼搏的创新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从这个角度看,实践育人应当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众多高校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的基本原则与本质要求。其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现实使命。它以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接班人为重要目标,不能将对学生的教育简单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必须重视他们道德的内化和精神品格的养成。故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知善恶、辨美丑、察真伪的能力,形成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使然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高职院校,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要求更加具有职业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新时期高素质人才,达成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各高职院校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实践环节的利用,不仅要将实践渗透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要融入其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扮演的是教师道德影响力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但显然这种模式已经再难适应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新趋势。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和现实转变,院校方面必须同步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实践育人理念,突出社会大课堂和校外实践对高职生个体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当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的典型问题

以往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在考核评价、教育途径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种常围绕着教师、课堂和课本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但针对性不够,实际成效也往往不理想。其显著弊端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对实践育人理念的内涵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理念的认识不足使得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规律性、规范性和整体观。实践育人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实践教育内容,大力建设实践育人基地以及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实践育人的形式与途径。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职院校以经费短缺等原因为由,继续坚持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沿用过去目标抽象、内容陈旧、对学生少有感染力和实际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拒绝去认识、探索和运用实践育人的理念。

其次,重说教、轻实践。长期以来,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讲授、私下讲谈等与语言灌输相关的形式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较为忽视,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具有一种说教色彩。青年学生有自主思考与创造的客观需要,说教性的思想灌输就如同是要学生们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他人的道德观与价值理念,很难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增加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最后,对高职生道德的内化过程不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理论传输,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育人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失败的。很多高职德育工作者偏重理论讲授,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成了对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却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品格发展缺少应有的关注。这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进了投入大、收效小的误区和尴尬境地。

三、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工学结合的精致化以及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都同时指向了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是优化高职订单培养、刺激高质量人才数量增长、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上佳选择。高职生的技能与思想品德发展都需要以实践为依托,而实践性不足则恰好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最大短板。校企合作能够为高职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平衡其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动态实践的比例,促进高职生更专业、更全面地发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现实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其就业,而在这一点上,校企结合与其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

为此,高职院校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路线,结合企业需要展开开放式办学,坚持“面向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兴产业”,实现学生、企业、院校的“双赢”。当然,想要实现校企的深度结合,高职院校方面还需要首先加强自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好地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扩大校外学生实习基地规模。同时,院校上下、高职生的德育及技能教育都要同步与企业对接,以全面适应校企合作的客观需求,提升高职生的产业服务能力,至少保证他们在地方主导产业中的就业优势。

(二)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养成观

有了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高职院校更应当反思自身人才养成观,重点培养就业能力突出、职业技能过硬的新时期产业服务型人才。而院校人才培养观的转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侧重。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要目的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可能多地服务其就业,更好地践行实践育人的基本准则,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出过硬的技能,培养出专业意识和职业情操,发展成市场认可、他人敬重的全面发展人才。

为此,高职院校在坚持校企合作的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自身的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特点,并逐渐摸索出与这些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量身裁衣,符合该专业学生的客观发展需要。但不论采用哪种创新的培养模式,都必须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突出实践活动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教学与生产结合、岗位与技能联动,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工学交替、阶段成长。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正式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中,对其考核的方式、内容和流程作出细致明确的规定,并制定出标准的学分和学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制度化与流程化。其次,要特别注意考核方法的多元化。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单一,不重视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这一点需要特别改善。评价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外,还要着重考察他们是否知行合一,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深入、思维方法是否客观中立以及是否会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最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应当展开全程记录并将结果计入档案。这样除了能够激励高职生严肃对待思想政治实践外,还可以为企业及校方筛选出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学员提供客观依据。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新形势下,健全的实践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对高职生育人作用的保障和前提。首先,高职院校方面要逐步建立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将实践教育与校内德育工作及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出台统一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以保证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筹划、组织和展开均有章可循。其次,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实践应当贯穿其整个高职生涯,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批次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同时,思想政治实践的教育内容应当充实丰富,手法应当科学先进,不同的课程应当有专门的实践计划与方案。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当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感受,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发挥出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校方要密切留意实践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尽量保证参观见习、模拟实验及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与相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步性。在展开实践活动时要懂得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讨论,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升华,并逐步培养起自主自发的问题发现、思考与解决习惯,在独立的判断中提升道德水平、完善自身品格,发展成品行端正、思维活跃、人格健全的专门人才。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刻板、停止的,它也需要随着教育形势和时代发展趋势运动、创新。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运而生,它敦促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和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入思考和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日后首先需要认识并着手工作的地方。

[1]何其颖,石红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73-76.

[2]满炫.实践育人——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211-213.

[3]邹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12):106-110.

[4]韩泽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9):87-89.

[5]刘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教育,2012(23):68-69.

猜你喜欢

高职生校企育人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