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钳工实践教学的探索

2014-02-12冯政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钳工工学加工

冯政传

(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莆田 351254)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理论结合实际,促进学生发展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和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也相应地增强了。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发展状况,工学结合很好地推动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钳工是机械专业的基础课,它作为机加工中唯一的以手工为主的工种,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以前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都是传统的简单常规操作,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差甚远,再加上实践操作环境艰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于这种状况,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坚持“做中教,做中学”,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钳工实践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中高级钳工操作技能、技巧的课程,它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等学科的内容,另外还包括常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刀具的刃磨、一般机械部件的装配、总装配、维修及调试等。实践前,对学生进行实践动员,让学生对钳工工种有个新的认识,不再是学生眼里的“脏、累”淘汰了的工种,以专业的眼光分析市场的前景,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一、培养适合工学结合的钳工感观技能

感观技能就是钳工在操作过程中的感观反应能力,以企业的训练标准来训练学生。首先,教师要结合企业技术培训要求,围绕企业工作岗位标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融合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调整课程体系,融合课程内容,开发适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材,使课程内容与企业使用的技术同步,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先进性。其次,建设与企业相同环境的校内生产实习车间,使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形成校内、外互补的生产实习教学体系。最后进行实战训练。传统加工的基础训练是学生对机械制造认识的开始,包括机械的传动原理、结构、功用等,对零件制造的工艺流程有个大概的了解,对机械制造有整体的认识。划线、锯削、錾削、锉削、钻孔、攻丝、装配等是钳工的基本操作,也是钳工加工的基本特征,其加工灵活,操作方便,在机加工中有着其他工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分教学内容借助实物进行讲解,且在实际操作中与其他加工方法进行比较,突出其特殊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对钳工的基础训练加以重视。指导时以示范教学为主,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如:实践总动员时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式、工厂概况、规章制度、产品质量等,让学生对钳工实践总体有个认识。再如:在锉削加工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感去控制力度或锉削移动量的大小。做到每次训练有标准,每次训练有成果。教师把每节内容做成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实训期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教师及时对实训进行总结,并与书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形式的学习让自己受益匪浅,并且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加强适应工学结合的钳工技能训练

1.强化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放影像等方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反复练习,个别不规范的学生再进行单独指导,使学生逐渐熟练起来,逐步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操作快巧的技能。通过课件,提高学生对钳工实践的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从中认识到钳工不再是一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具备比较高的专业技能。如:锉配工件,为了保证锉配的质量,提高锉配的效率和速度,锉配时应遵从以下一般性原则:

(1)凸件先加工、凹件后加工的原则。

(2)按测量从易到难加工的原则。

(3)按中间公差加工的原则。

(4)按从外到内、从大面到小面加工的原则。

(5)按从平面到角度、从角度到圆弧加工的原则。

(6)对称性零件先加工一侧,以利于间接测量的原则。

(7)最小误差原则(为保证获得较高的锉配精度,应选择有关的外表面作划线和测量的基准,因此,基准面应达到最小形位误差要求)。

(8)在运用标准量具不便或不能测量的情况下,优先制作辅助检具和采用间接测量方法的原则。

(9)综合兼顾、勤测慎修、逐渐达到图纸的配合间隙要求。

(10)在做精确修整前,应将各锐边倒钝,去毛。配合修锉时,一般可通过透光法和涂色显示法确定加工部位和余量,逐步达到规定的配合要求。

2.以攻坚战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从工厂拿一批订单式零件,以订单的形式让学生去完成,完成的过程中要按照企业生产的标准来。规定一定的时间,产品按图纸要求的精度来完成。完成任务后教师给学生适当的奖励。整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的流程以及体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企业效益不单单是质量,也是时间。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吃苦奉献、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好基础。

3.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熟练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设计自己喜爱的作品,并自行加工。教师提供一些企业的工具、夹具、量具制作及改进的课题供学生参考、思考,并不时地以经济效益等方式鼓励学生,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同学们的思考无拘无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完成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外观充满了创意,设计精美,每件作品都不同凡响,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教师对每件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优越感和竞争意识。定期请一些企业技术能手或高层管理人员,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讲座和前沿科技讲座,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向企业、面向社会。而以企业命名的技能比赛,由企业派员工与学生同场竞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强化技术本领,提高社会影响力。

三、注重技能考核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着重技能考核,实行双证制和多证制,做到学生毕业时能拿到毕业证书加技能等级证书。而我们鼓励学生参加钳工中级技能考核,没有参加技能等级考核的学生也要通过老师的技能水平评估。而部分做得比较好的同学鼓励考高级或技师。考核的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其中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严谨的工作态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文明意识等职业道德要求,专业能力包括编制加工工艺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这些进行综合技能考评。定期举行技能比赛,如每年一届的技能节比赛、市级和福莆宁三地市竞赛、省赛,为学生提供了技能展示的平台,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技术等级考试接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程经实践证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培养下,能将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得到运用,不但提高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将来的升学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陈志生.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朱仁盛.钳工实训与考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李玉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钳工工学加工
盐工学人
——宋辉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简析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钳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及培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