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网络参政困境及对策

2014-02-12韦林圻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参政公民政治

韦林圻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当前我国网络参政困境及对策

韦林圻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参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参政方式,它是网络技术与公民参政相结合的产物。文章主要针对网络参政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引导网络参政健康发展的几点对策。

网络参政;困境;对策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是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和保障的重要方式[1]。政治参与不仅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而且关系到政治系统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水平。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治参与的方式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和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传统政治参与表现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和独特的优势,在当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公民网络参政不同于传统公民参政的方式,传统的公民参政以现实空间为基础,而公民网络参政则以虚拟空间为基础。在给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 政治参与的问题与挑战

1.1 数字鸿沟与公平

数字鸿沟是由于性别、阶层、收入、年龄、学历和区域以及个人兴趣习惯差异,人们在接近和使用信息等机会上产生的差异,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2]。网络参政可以使公民在短时间内实现聚合,它可以使得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通过网络来改变自己社会的弱势地位,并聚合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网络团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的存在会对政策决策层做出一定的影响,从而打破信息的垄断,实现在信息面前的平等。然而由于电脑设备的缺乏和电脑应用能力的差异,有些人将无法实现网络参政,这就带来了数字鸿沟问题。当一部分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参与政治时,没有能力上网的人将失去更多的参政权利。公民参政的本质是使所有利益相关人都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而网络技术恰恰限制了很多人的参政,这是网络参政的悖论。

1.2 言论自由与政治稳定

在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公民”变为了身份复杂的“网民”,网民们充分享受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参政所带来的言论自由。网民是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聚焦民众的注意力,形成网络民意,从而影响社会的舆论的形成[3]。但是在互联网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可以自由发表政见,自由地发布政治信息而不受传统媒介审查制度的约束[4]。在这种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网络起到了“一面大墙”的作用,造谣者可以随意在上面涂鸦,并且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有人可能失去自律。西方社会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成为侵蚀我们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主阵地,而一些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叛国组织等也在利用互联网蛊惑人心,争取力量支持,躲避政府的监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群体性事件,而在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则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背后则是过度的网络言论自由。群众往往在海量信息面前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参与爆炸”,致使社会处于无序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政治稳定。

1.3 网络参政质量与非理性和非正常性因素

网络参政给更多人以机会来充分发挥其政治权利,方便了许多公民。但是,由于网络参政的直接性与虚拟性,使得网络参政过程中出现许多非正常与非理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网络参政的质量,给政府的监管增加许多难题,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短时间内,适量庞大的网民被卷入其中,从而产生极大的群体极化效应。这种以一个人好恶为基础、过于情绪化的网络表达,会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甚至可能形成于社会、政府队里的舆论力量,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3]。当前,公民网络参政非理性倾向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无直接利益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种新型矛盾,其一般特点是矛盾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或者说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5]。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网络对社会事件的不满情绪极易形成网络暴力。这种暴力与龙卷风一样,形成迅速,持续事件短,但是影响却极为广泛。而在很多情况下,短时间内聚成的网络暴力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1.4 快速发展与法律监管缺位

网络参政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参政方式,发展迅速,容易造成法律监管的缺位。在法律监管缺位的情况下,网络参政往往会带来许多参与危机,给网络参政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针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专门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的决定》,而更多的则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和《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等这样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法律比较少,比较分散、不成体系,而更多的则是部门的规章制度。在这种多部门参与、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造成的实际结果则是谁也管不好的局面,事实往往是多部门管理下实际效率的降低。另外,现在公民网络参政尚缺乏法律规范,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经常会出现“越位”现象,例如人肉搜索或者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造谣、中伤、威胁别人的名誉现象。

2 网络参政路径探索

2.1 推进电子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电子治理能力

“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将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地更新和改革,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6]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可以给网络参政提供一个制度化的途径,使网络参政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同时政府又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利用互联网络发布各种政务信息,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化,这在信息分享的渠道上可以给网民的网络参政提供正规的、权威的政治信息来源。这样既可以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又可以减少因主流信息流通不畅小道消息盛行而造成谣言丛生影响政治稳定的可能性。此外,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政务平台还可以使政府、网民等网络政治主体都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信息源,各个政治主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这样,又可以有效地扩大政治参与的途径。

2.2 建立规章制度,实现依法治网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7]基于网络的自由开放以及网络参政虚拟性、互动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对网络参政的无序化加以规范和约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就有可能威胁社会安定。然而我们在规范网络参政的发展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衡机制,从而保证和促进网络参政的有序发展。建立规范制度最主要是创建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秩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要改变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状态及网络政治参与的非规范性,制定网络法律、实现网络法制是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因此,要不断加强我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和管理,对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公民的网络参政行为。制定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继而构建我国的网络空间法律体系。最重要的还是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实施网络法制,建立良好的网络参政秩序。

2.3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发展

对于网络参政来讲,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立法这样的网络参政的外在行为规范还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我国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则是网络参政不可或缺的外在规范,在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和调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8]。网络道德建设首先要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和信息素质,加强网络政治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矫正网络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合理的“网络社会”建设指导思想。同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培育新型的网络政治文化,以创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不断地促进网络政治文化健康发展,造福群众。

2.4 加速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实现网络化,也很难想像让一支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干部队伍去管理、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6]针对我国出现的“数字鸿沟”问题我们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不断地提升网民参政的质量,公平分享信息化的成果。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网络普及呈现出的“西部慢,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造成网络参政在各个阶层的分布极不合理,参政机会不均等的情况,需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特别是中西部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网络参政提供均衡的资源保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分配,加大投入,以减少和缩短网络参政机会的不平等。此外,政府也需要不断地加大教育的投入,突出教育在信息时代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5):22-24.

[3]王金水.网络参政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吴定伟,黄开科.网络参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86-88.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刘红)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hina

WEI Lin-q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he network hasgradually become a new kind of politics way.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citizen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shortcomings of network politics,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to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olitics.

network politics; predicament; countermeasures

G206,D621.5

B

1671-0142(2014)04-0053-03

韦林圻(1990-),男,江苏大丰人.

猜你喜欢

参政公民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颜回之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