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好诗词”音讹集正

2014-02-12缪志明

关键词:仄声平声仄仄

缪志明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市 300380)

河北电视台去年创办的“中华好诗词” ,是一档旨在展示古典诗词之美、促进诗词普及的好栏目,推出后颇受知识界好评。但从第一季看到第二季,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规律性音讹。

所谓规律性音讹,即指诗词中一些既可平读、亦可仄读、全须依各句之具体格律而定的“两读”字音,闯关者、守关者及主持人多未能将其读准。

令人颇觉遗憾的是,不知是没听出来,还是认为不重要,节目中承担评点之责的几位大学士,对这类未能读准的字音简直置若罔闻,几乎未加以及时的纠正。

为减少或因电视传播而造成的以讹传讹,这里谨将该节目中的此类误读作一下集中性订正,以期引起广大爱好诗词者特别是为大中小学生讲解诗词之人士的应有注意。

(一)看

有“看”字的诗句词句,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频率颇高。请看下列几则:

1.君看一叶舟(范仲淹诗)

2.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诗)

3.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诗)

4.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诗)

5.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诗)

6.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诗)

这些句子中的“看”,“中华好诗词”多将其读为仄声。其实,它们均应属平声。因为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平平仄仄平,例2例3均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4例5例6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看”字均出现于非平不可的位置。特别是例5例6,“看”字均出现于句尾韵脚,而格律诗又绝对排斥仄声韵,故其当为平读确而无疑。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平水韵中,“看”字分属上平声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可知“看”字平读,实自有其依据。

(二)忘

“忘”字在“中华好诗词”中,也出现过多次,如下列几则:

1.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

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

3.不思量,自难忘(苏轼词)

4.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诗)

5.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佚名诗)

“中华好诗词”将这几例中的“忘”多读作仄声,其实它们均应属平声。因为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例2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3为仄平平,仄平平,“忘”字均出现于非平不可的位置。而例4例5中的“忘”,均出现于句尾韵脚,它们分别与所属诗的其他句尾 “慷、糠”及“狂、凰、墙”一样,押的都是平声韵,可证“忘”在这里确实应读为平声。

亦须作点说明的是,“忘”在平水韵中,分属上平声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中“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忘”,即取韵于上平声七阳。

(三)教

“教”字 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频率亦高,其读音亦多不对,请看下述几则:

1.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诗)

2.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诗)

3.又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诗)

4.一片能教一断肠(刘克庄诗)

5.莫教枝上啼(金昌绪诗)

6.枉教人、梦断瑶台(苏轼词)

这几例中的“教”,“中华好诗词”多将其读作了仄声,实则它们均属平声。因为依照格律,例1例2平仄谱式均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3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4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例5则为平平仄仄平,例6是词,谱式应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在这些谱式中,“教” 均处于非平不可之地位,绝对不可以仄读,不然就失去了谐和之美。

也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平水韵中,“教”字分属下平声三肴和去声十九效,平读乃是正常的。

(四)量

“量”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不多,除前述“不思量,自难忘”外,还有以下两例:

1.可笑不自量(韩愈诗)

2.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诗)

两例中的“量”,都被读作了去声,实则它们均应属平声。这是因为,例1虽出于古风,但它和韩愈该诗中的“长、伤”等字,所押之韵均为平声。例2出自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句尾之“量”和该诗中的“黄、章、江”,所押亦为平声韵,梁启超《清平乐》中“梦中细语商量,醒来残月横窗”和启功《论书绝句》中“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用的便均为此韵,此韵在平水韵中属上平声七阳,亦属去声二十漾。

(五)醒

“醒”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过如下几次:

1.酒醒长恨锦屏空(晏几道词)

2.日暮酒醒人已远(许浑诗)

3.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句)

这几例中之“醒”,均被读作了仄声,其实它们都应为平声。因为依照格律,例1的平仄谱式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2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例3全句应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句尾“清” 与 “醒”相应,押的乃是平声韵,它们在平水韵中属下平声九青,亦属上声十四迥,张祜《楚中韦中丞箜篌》“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珍珠谢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所用之韵便为下平声九青。

(六)场

“场”字 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的例句,有如下三条:

1.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翰诗)

2.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诗)

3.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词)

这几例中的“场”,“中华好诗词”均读作了仄声,实则它们应为平声。这是因为,“场”在平水韵中属上平声七阳,如例2,其全诗为“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一、二、四句句尾的“枪、场、装”,便俱出于“七阳”。而例1例3的平仄谱式,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其中的“场”亦处在必须平声之位置,故知其读应为平。岑参的“将军纵搏场场胜”、卢纶的“满野蓬生古战场”、元好问的“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其“场”音亦均作如此之读。

(七)挑

“挑”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过如下三次:

1.知有儿童挑促织(叶绍翁诗)

2.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诗)

3.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词)

此几例之“挑”,均被读作了仄声,其实都不对,因为依照格律,例1例2平仄谱式均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挑”字正处在平声位置上。白居易《琵笆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之“挑”,所用便是平声韵。

(八)胜

“胜”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十一蒸和去声二十五径,它在“中华好诗词”中至少出现过两次,都被读作了去声,它们分别是:

1.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诗)

2.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诗)

这两句诗,按照其格律,平仄谱式均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胜”字处在非平不可之位置,可“中华好诗词”均将其都读为仄声,无疑应属失误。杜甫《乞大邑瓷碗》“君家白碗胜霜雪”、刘守春《啰唝曲》“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这两个“胜”字亦应读为平声。

(九)叹

“叹” 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上平声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它在“中华好诗词”中,也出现过两次,亦都被读作去声。

1.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诗)

2.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诗)

例1出于李白《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诗中的“叹”与“安、阑、寒、端”,均为平声韵脚。例2出自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叹”与“盘、峦”相押,亦属平声韵。陆游《题临安春雨初霁》中“素衣莫起风尘叹”之“叹”,才属于仄声。

(十)漫

“漫” 在平水韵中,分属上平声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它在“中华好诗词”中,至少出现过如下两次,也都被读作了去声:

1.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诗)

2.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诗)

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漫”处在非仄声不可位置上,读作去声是对的。而例2出自岑参《逢入京使》,全诗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首句中的“漫”,与二、四句句尾的“干、安”,恰好构成一组平声韵脚,读作仄声实属失误。白居易《题岳阳楼》“岳阳城下水漫漫”和吴涛《送别》“杨花无赖雪漫天”,其“漫”字便亦为平声。

(十一)应

“应” 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十蒸和去声二十五径,它在“中华好诗词”中,亦出现过两次:

1.嗟余听鼓应官去(李商隐诗)

2.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诗)

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应”字正处于非平不可之位置,故应读作平声,而“中华好诗词”却读作了仄声。

例2的平仄谱式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应”字正落在非仄不可之处,故应读作仄声,可“中华好诗词”却读成了平声。

(十二)论

“论” 字在“中华好诗词”中,至少出现过如下两次:

1.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诗)

2.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诗)

此两“论”字,都被读成了仄声,其实应作平读,因为依照格律,它们的平仄谱式均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论”字都处在非平不可之位,绝不能仄读。特别是例2,“论”字与该诗其他韵脚“门、村、昏、魂”恰相协和,读仄显失其允。杜甫的“孟子论文更不疑”、元好问的“正体无人与细论”、袁枚的“公道持论我最知”,其“论”音亦当作如是读。

(十三)俱

“俱” 字在“中华好诗词”中,曾多次出现,其例句分别为:

1.万籁此俱寂(常建诗)

2.野径云俱黑(杜甫诗)

3.尔曹身与名俱灭(杜甫诗)

4.恸哭六军俱缟素(吴伟业诗)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词)

这些例句之“俱”,均被读作了仄声,实则皆应读为平声。因为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仄仄仄平仄(第三字与下句对应之字形成了拗救),例2为仄仄平平仄,例3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例4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例5为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可以看出,此五例中之“俱”,亦均处于非平不可之位。而在平水韵上平声中,恰有七虞之部,梁启超《将去澳洲留别陈寿》中“结客瀛洲两载余,似君肝胆几人俱”,所用便是该韵,因此可知将其读为仄声,乃属其误。

(十四)令

“令” 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八庚和去声二十四敬,它在“中华好诗词”中,也至少出现过两次:

1.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诗)

2.徒令上将挥神笔(李商隐诗)

这两 “令”字,皆被读作了仄声,其实有失其宜,因为依照格律,例1平仄谱式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例2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两“令”皆为平声,而绝不可以仄读。

(十五)占

“占” 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十四盐和去声二十九艳,在“中华好诗词”中,它出现于罗隐《蜂》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此诗为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诗,而前面已经言过,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故该“占”字只能平读,而“中华好诗词”主持人王凯却将其读作了仄声,实当加以纠正。

(十六)傍

“傍” 在平水韵中,分属上平声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它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于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这里的“傍”,被主持人王凯读作了仄声“棒”,实则应读为平声之“旁”。这是因为,从该三句句尾“傍、张、光”可以看出,这是一组押了上平声七阳之韵的诗,其中的“傍”,只能读作“旁”,其意义其实亦就相当一个“旁”。羊士锷的“路傍仙杏发柔条”、崔液的“犹惜道傍歌舞处”,其“傍”亦均是如此。

(十七)听

“听” 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主持人王凯将其读作了平声,其实应读作仄声,因为“夜阑卧听风吹雨”之平仄谱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听”在其中处于非仄不可之位,故而必须仄读。须知,“听”在平水韵中,除属下平声九青外,还属去声二十五径,它在诗中常被仄用,如宋邕“黄鸟不堪愁里听”、赵孟頫“伤心莫听后庭花”、王之涣“莫听声声催去棹”,其“听”便均为仄声。

(十八)压

“压” 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于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诗中之“压”,被主持人王凯读作了平声,其实,它应当读作仄声。这是因为,依照格律,“苦恨年年压金线”之平仄谱式,应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如将“压”字平读,诗中便会出现“四连平”之弊,此是格律所绝不能允许的。唐温如“满船清梦压星河”、韩愈“故将台榭压城闉”之“压”,亦均属于此种情况。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压”在平水韵中,其实并不属任何平声韵部,而只属于入声十七洽,该字平读,才不过是晚近之事。

(十九)思

“思”字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有如下诸条:

1.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诗)

2.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诗)

3.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诗)

4.骚人可煞无情思(李清照词)

此几例中的“思”,皆被读作了平声,此外还有一些带“思”的题目,如张籍《秋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也都被主持人王凯读作了平声。其实,这些“思”非为动词,而属于名词,为思绪、思致、情意之义,应读作仄声。这是因为,在平水韵中,该“思”既属上平声四支,亦属去声四置。由上述几例的平仄谱式可知,它们均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思”在其中都处在非仄不可之位,倘读作平声,不出现三平尾,便犯孤平,这些都是格律所严格禁止的。

(二十)和

“和”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五歌和去声二十个,它在“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于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的“和、磨、螺”,明显属于平声韵,不知为何,该“和”却被主持人王凯读成了去声。相反,他对一些唱和之类的诗题如《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本应读作去声的“和”,却都读成了平声。

(二十一)燕

“燕”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下平声一先和去声十七霰,它在“中华好诗词”中,至少出现了如下两次:

1.大雨落幽燕(毛泽东词)

2.燕草如碧丝(李白诗)

两处之“燕”,皆就地域而言,本应读作平声,可主持人王凯却将其读成了去声。另外,凡题目中带“燕”字的,如高适《燕歌行》,王凯也一律作了平读。

(二十二)了

“了”字在“中华好诗词”中,也曾出现多次音误,其例有下述几则:

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词)

2.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王安石词)

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词)

此三处之“了”,均被读作轻声,这是不对的,因为该字在平水韵中,只属上声十七筱,为仄声,而并未入属任何平声之部,读作轻声,亦不过为晚近之事。

以上,我们将已发现的“中华好诗词”中出现于“两读”类型上的音误,作了些集中辨析。其实,诗词中因“两读”而有可能发生误判之字,还有其他一些,如“并”字(贾岛“却望并州是故乡”、梁启超“群季年来几合并”)、“过”字(徐寅“有花芳处即经过”、梁启超“百年况是隙中过”)、“浪”字(窦群“十年辛苦伴沧浪”)、“望”字(梁启超“万一维新事可望”)、“跳”字(陆龟蒙“细雨罾头赤鲤跳”),等等,它们都有可能被读作仄声,其实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均应读为平声。

之所以出现上述将本该平读的字读作了仄声、本该仄读的字读作了平声之类误讹,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诗者对诗词格律全然处于盲态,换言之,是基本不了解古典诗词的平仄谱式及用韵规律。其实,在这方面稍具些常识,平读、仄读是很容易准确判定的。以难以掌握为借口,视诗词格律为无物,而不去作些深究,乃是懒惰之表现。如此去读古典诗词,焉能深入体悟作者匠心之所在,又怎能充分领略其灿灿之美?所以,今后在大中小学诗词教学中,应着力作些诗词格律普及工作,在这方面,“中华好诗词”自责无旁贷,而不可令此类音讹现象再大面积地传续出现下去。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汪松涛.梁启超诗词全注[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周啸天.绝句史诗[M].成都:巴蜀书社,1999.

[4]王力.诗词格律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仄仄
吟出古诗之美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