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性霉素B制剂的研究进展*

2014-02-10吴武华谷守娜缪子敬

天津药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两性霉素脂质体磷脂

吴武华,谷守娜,缪子敬

(天津市医药集团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093)

两性霉素B制剂的研究进展*

吴武华,谷守娜,缪子敬

(天津市医药集团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天津 300093)

两性霉素B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绝大部分真菌几乎均有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药自上市以来已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目前仍然是真菌病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两性霉素B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改善这种情况,国内外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通过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从而减小了毒副作用。本文对近几年来两性霉素B的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两性霉素B,制剂,脂质体,胶体分散体,脂质复合物,纳米球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结节性链丝菌产生的一种大环多烯类抗生素[1],是第一个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两性霉素B能较特异地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结合,产生有效的抗真菌作用,常是某些致命性全身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不可逆的肾脏毒性,严重限制了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2-4]。新的药物制剂技术可减小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现就其制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

两性霉素B在临床使用上主要为注射剂,但两性霉素B不溶于水,其脂溶性也差。DAmB是两性霉素B传统制剂,以脱氧胆酸钠为增溶剂,和两性霉素B以摩尔比1∶2混合。其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敏感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包括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者,如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和眼内炎等。一般为黄色粉针剂,有引湿性,在日光下易被破坏。

1.1药动学 该品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少且不稳定。静脉注射,每日500 μg/kg,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可达0.5~2 mg/L,在肾、肝、脾组织中浓度最高,在受感染的胸水、腹滑膜液中的浓度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2/3,脑脊液中不能测到。本品半衰期约为24 h,在体内经肾缓慢排泄。本品不易为透析所清除。

1.2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多见。最常见的是静滴过程中或静滴后发生寒颤、高热、头痛、恶心和呕吐。该药对肾有损害作用,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也可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其他不良反应有:血液系统毒性反应、低钾血症、肝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偶有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

1.3注意事项 对本品过敏或严重肝病的患者禁用;肾功能轻、中度损害的患者如病情需要仍可选用,重度肾功能损害者需延长给药间期或减量,应用其最小有效量;静脉输液瓶应加黑布遮光,滴注速度宜缓慢,每剂滴注时间至少6 h;治疗期间定期严密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心电图等;本品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如可耐受毒副反应,逐渐增加至所需量[5,6]。

2 两性霉素B脂质体类

两性霉素B的脂质体目前主要有三种:①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用含带饱和脂肪酸侧链的磷脂和胆固醇的脂质微粒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②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amphocil,amphotec,ABCD):两性霉素B与胆固醇硫酸酯混合包裹而成;③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elcet,ABLC):用两性霉素B与磷脂复合物交织构成带状结构。这些脂类制剂在体内多分布于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从而比通常应用的两性霉素B胶质颗粒悬液毒性作用小。

2.1两性霉素B脂质体 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药物可分散在囊泡内介质中或脂质双分子层中。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7]。

2.1.1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于1991年首先在欧洲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脂质体型制剂。AmBisome包含有磷脂酰胆碱、胆固醇和二硬脂磷脂酰甘油,为含有两性霉素B的双层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能使两性霉素B尽可能在疏水层中保留最大的含量,降低与肌体中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对真菌细胞麦角固醇的结合,从而发挥两性霉素B的最大杀菌能力。AmBisome同时能减慢两性霉素B向各组织的释放速度,从而减少对人体器官的损伤[8,9]。小鼠急、毒实验表明AmBisome的LD50大于175 mg/kg[10],而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钠胶囊LD50为2.3 mg/kg[11]。可见脂质体制剂的毒性大大降低。临床应用结果亦显示,脂质体的疗效优于普通制剂,而毒副作用更小[12-14]。

2.1.2两性霉素B长循环脂质体(PEG-AmB-LIP) 长循环脂质体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药物载体,由于含有亲水基团,能有效阻止血液中多种组分特别是调理素与其结合,从而降低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的亲和力,可在循环系统中稳定存在并使半衰期延长,从而可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5,16]。虽然AmBisome与普通去氧胆酸盐制剂相比毒性明显降低了,但临床使用上要提高给药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制备成长循环脂质体可以减小给药剂量或给药次数,减小毒副作用及治疗费用。体外抗真菌活性表明,与白色念珠菌孵育6 h,杀菌率>99.9%时所需药物浓度分别为:去氧胆酸盐制剂0.2 mg/L,AmBisome制剂12.8 mg/L,长循环脂质体0.4 mg/L。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AmBisome为29 mg/kg,长循环脂质体为15 mg/kg。可见PEG-AmB-LIP与AmBisome比较,体外杀菌作用更强,但毒性也更大[17]。临床上可通过减小给药剂量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2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 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是用胆固醇硫酸酯和两性霉素B以摩尔比1∶1混合包裹而成的复合体,临床上使用的为其冻干粉针[18]。其稳定性良好,50℃条件下数月也不发生变化[19]。进入人体后,ABCD主要被肝脏快速摄取、储存,而后持续缓慢地以低浓度释放入血。由于ABCD在体内代谢平稳而持续,连续注射时血药浓度波动较小,因此使用上便于控制剂量,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3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 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交织而成,其能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摄取而减少与蛋白质的结合,可改变药物的溶解性能,增强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疗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不良反应。

目前对脂质复合物研究较多的是磷脂复合物,以及胆固醇类复合物。

2.3.1磷脂复合物 两性霉素B磷脂复合物的制备采用溶剂转移法。按摩尔比二肉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肉蔻酰磷脂酰甘油(DMPG)-两性霉素B(7∶3∶5)制得的磷脂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电镜显示成带状多层结构。其稳定性较好,4℃条件下保存6个月,粒径大小和分布无显著改变。商品用的两性霉素B磷脂复合物Abelcet(ABLC,100 rag/via1)为混悬液,由美国Liposome公司生产,于1995年获得FDA批准,先后在欧美部分国家上市。

对小鼠念珠菌感染,ABLC与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相比,ED50相等或略低。对新型隐球菌、烟曲霉、白色念珠菌等感染,二者疗效相似。但值得重视的是,当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治疗失败或低效时,ABLC也能显示疗效。而对免疫抑制动物的念珠菌病,ABLC起效剂量虽为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的2倍,但由于ABLC的毒性为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的1/10~1/8,故对所有动物模型更具使用指征。

2.3.2胆固醇复合物 Luke等[20]利用两性霉素B与细胞膜上固醇类物质有很高的亲和力的性质,制备了两性霉素B的胆固醇硫酸钠的复合物。电镜显示形成了薄的盘片状结构,电子显微照相技术测定其粒径为(143±36) nm,盘片厚度小于5 nm。两性霉素B的胆固醇复合物在血浆或血液中的稳定性较好,安全性较去氧胆酸钠制剂提高了13~19倍。商品用的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钠复合物商品名Amphoeil(安浮特克),为无菌冻干粉,由Intermune Pharms公司生产。

3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AMB/PEG-PBLG)纳米球

纳米球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药物可以溶解、包裹于其中或吸附在表面上,制成纳米球制剂可以达到保护药物活性、增加疏水性药物溶解度或提高药物靶向性的目的[21]。AMB/PEG-PBLG纳米球是用PEG-PBLG纳米球作为载体,将AMB包埋于其中的缓释制剂。进人体内后,AMB从载体中缓慢释放出来,减少了AMB低聚物的存在,大大降低AMB的溶血毒性;且空白PEG-PBLG纳米球的溶血毒性也远低于脱氧胆酸盐。因此,其剂型特点和载体材料都优于脱氧胆酸盐,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使其发挥更大疗效。因此,这种制剂很有发展潜力,受到了国内外药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2]。但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其普遍应用。

4 结语

至今为止,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为了克服其严重的不良反应,人们开发了大量的新型制剂,国外临床应用的两性霉素B的剂型有多种,除了注射剂和脂质体剂型以外,还有脂肪乳剂、口服悬浮液和锭剂、滴眼剂、眼膏、漱口液、洗剂、阴道栓剂等,并且很多已经收入各国药典之中。这些新型制剂在改善药物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国内目前仅有注射剂、脂质体剂型和阴道泡腾片3种剂型,为满足临床各方面的需求,建议科研单位和企业借鉴国外成熟制剂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剂型。

1 陈裕充,温海.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312-314

2 Matsuoka S,Murata M.Cholesterol markedly reduces ion permeability induced by membrane-bound amphotericin B[J].Biochim Biophys Acta,2002,1564(2):429-434

3 Fanos V,Cataldi L.Amphotericin B-induced nephrotoxicity:A review[J].J Chemother,2000,12(6):463-470

4 宋延民,刘佳,邓景贵.两性霉素B致Ⅰ型肾小管酸中毒[J].临床误诊误治,2011,(03):66

5 张杰,李红霞,刘子昀.两性霉素B的合理使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123

6 邓万俊.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4 h与24 h静脉滴注疗法的随机对照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22(6):286

7 程光,陈文忠,程昕伟,等.脂质体技术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0, 31(11):489-491

8 Melksson K I,Hulting A L.Insulin and lep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related psychoses-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antipsychotic agents[J].Psychopharmacology,2001,154(2):205-212

9 Hasnain M,Fredrickson S,Vieweg W,etal.Metabolic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 and atypical antipsychotics[J].Curr Diab Rep,2010,10(3):209-216

10 Gulati M, Baiad S, Single S,etal.Development of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formulation[J].Microencapsul, 1998,15(2):137-151

11 ELS WM, Van Etten T.etal.Amphotericin B Liposomes with prolonged circulation in blood: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toxicity, and efficacy in systemic candidiasis in leukopenic mice[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Sept,1995,39(9):1954-1958

12 李秀敏,范胜军.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人民军医,2009,60(12):845-846

13 张静,徐敬根.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1,17(9):102-103

14 赵华栋,范学军.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14):2136-2137

15 都慧慧.脂质体的应用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11,30(3):166-168

16 张丽霞,王会娟,孙莉.两性霉素B长循环脂质体冻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5):384-385

17 吴燕,吴诚,梅兴国.两性霉素B脂质载体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55-57

18 Melksson K I,Hulting A L,Rane A J.Dose requirement and prolactin elevation of antipsychotics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related psychoses[J].Brit J Clin Pharmaco,2001,51(4):317-324

19 Baptista T,de Baptista E,Nmkny K,etal.Comparative effects of the antipsychotics sulpiride or risperidone in rats:bodyweight,food intake,body composition,hormones and glucose tolerance[J].Brain Res,2002,957(1):144-151

20 Malika L,Annette G,Jean-Paul D,etal.New lipid formulation of amphotericin B:spectral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J].Biochim Biophys Acta,2004,1664:172

21 高洁,连潇嫣,魏振平,等.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2, 29(5):64-68

22 冯敏,潘仕荣,吴伟荣.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球溶血毒性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3):263-266

2014-03-29

R978.5

A

1006-5687(2014)04-0070-03

猜你喜欢

两性霉素脂质体磷脂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超滤法测定甘草次酸脂质体包封率
黄芩总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辣椒碱磷脂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