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014-02-06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均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率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

杨宜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池振合

一、引言

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黄泰岩(2013)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问题在2012年中国经济研究的前10大热点问题中仅次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三个问题,排名第四位(黄泰岩,2013)。当前对中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分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功能性收入分配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快慢及其下降原因?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在2004年所表现出的快速下降是由于劳动报酬统计口径的调整所引起,而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在改革开放之后只是缓慢下降(白重恩、钱震杰,2009;池振合、杨宜勇,2013)。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工业化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化使中国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过渡到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机构,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报酬占比远远小于第一产业,这就造成总体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Huang,2013;罗长远、张军,2009b)。除此之外,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导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重要因素(李稻葵等2009;罗长远、张军,2009a;邵敏、黄玖立,2010)。

中国的规模性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这又是由于城镇、农村和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共同造成。陈斌开、林毅夫的研究表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导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陈斌开、林毅夫,2010;陈斌开、林毅夫,2013)程开明、李金昌(2007)则认为,城市化与城市化倾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至于不断扩大的城镇收入差距,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由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劳动力市场分隔所造成(夏庆杰等,2012)。然而,徐舒(2010)则发现,中国工资收入差距主要是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所引起,其表现之一是劳动力教育溢价不断上升。

虽然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然而现有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同研究的结论相互矛盾。例如,徐舒(2010)对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CHNS)的分析发现,劳动力教育溢价不断上升,但是石丹淅、刘青桃(2012)的研究则认为中国居民教育溢价呈倒“V”形,这说明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并非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所引起,而是由劳动力供需结构所决定。在城乡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得以缓解的背景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这将会对总体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农村收入差距事实的关注不足。与此同时,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变化必然会引起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事实发生新变化,但是这些最新变化现有研究还未涉及。鉴于以上状况,文章对中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最新变化进行了研究。

二、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快速下降(见图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大岛指数表示,它是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分布中收入最高与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之比。从2009年开始,城镇大岛指数一直处于缓慢下降之中。截止到2011年,城镇大岛指数已经由2009年的8.91下降到8.56%,年均下降1.98%。2012年,城镇大岛指数则下降到了7.77,下降速度为9.23%。城镇大岛指数在2012年的大幅度下降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快速下降。由于大岛指数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布中收入最高与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之比,所以它的变化由收入最高和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所决定。表1显示了2003~2012年间,城镇收入最高和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从表中可以看出,2003~2005年以及2008年城镇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最低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所以在这些年份城镇大岛指数上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例如,2008年城镇收入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上升了18.57%,而收入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上升了12.91%,所以大岛指数较2007年上升了0.43。反之,其他年份城镇收入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小于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则大岛指数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12年,城镇收入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为8.47%,而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达19.47%,这引起城镇大岛指数快速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快速缩小。

按照收入来源划分,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7 335.62元和6368.12元,分别占当年全部收入的64.3%和23.6%。*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因此,2012年城镇收入最低10%家庭人均收入的快速上升主要由他们快速增长的工资和转移性收入所引起,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城镇收入最低10%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之所以会快速上涨,主要是由于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拉动以及物价上涨特别是房价上涨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低端劳动力需求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经济刺激计划所引起,而房价上涨则是由于货币供给所引起,而这又是通过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所实现。因此,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是引起城镇低收入家庭工资快速上涨的主要动力。低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上升则主要由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收入再分配政策所决定。未来随着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停止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城镇低收入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会快速下降,那么城镇收入差距将会扩大(见图1、表1)。

图1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资料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

表1 城镇家庭收入分布中最低和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

资料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

农村收入差距出现小幅缩小(见图1)。2012年农村大岛指数*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分组为5等份分组,所以农村大岛指数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分布中收入最高20%家庭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20%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出现小幅度下降,其值由2011年的8.39下降到8.2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2002~2012年,农村大岛指数仅在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2年4年下降,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仅在这4年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长期扩大趋势,所以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长期趋势。农村大岛指数的变动趋势取决于农村收入最低和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变动。2003~2012年农村收入最低和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2~2012年间的大部分年份农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都大于收入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这就决定了农村大岛指数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收入最高和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当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过高时,它就会下降;反之,当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过低时,它就会转而上升。由于2011年农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9.46%的历史最高水平,所以它在2012年下降到了13.36%。2012年农村收入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所以它在2013年可能会出现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会很小。与此相反,农村收入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在2011年下降到了6.99%的较低水平,它在2012年强劲反弹到15.78%的较高水平。经过2012年的大幅度上升之后,农村收入最低20%家庭人均收入会在201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未来农村大岛指数会进一步上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三)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2002~2012年中国城乡收入变化明显呈现两个阶段(见图3)。2002~2009年,城乡收入比逐渐上升,由2002年的3.11上升到2009年的3.33,这说明这一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2010年开始,城乡收入比不断下降。截止到2012年,城乡收入比已经下降到3.1,基本与2002年水平持平。2010年之后城乡收入比的下降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2010~2012年城乡收入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快速上升。2010~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分别为14.86%、17.88%和13.46%,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11.27%、14.13%和12.63%。*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获得。按照收入来源划分,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例如,2012年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55%和44.6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因此,2010~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所决定(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2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恰好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就导致农民纯收入能够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例如,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率高达21.9%和13.74%。2012年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增长速度较2011年有所下降,这导致2012年农民纯收入增速下降,引起城乡收入比降速减缓(见图3)。2010~201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上涨主要也是由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所引起的低端劳动力需求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发。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改变,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会下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速度下降,甚至会扩大。

图2 农村收入最低和最高20%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资料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

图3 城乡收入比资料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

表2 农民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长率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总之,2012年城镇、农村和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都同时缩小,这引起全国总体收入差距也随之缩小。未来随着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停止以及货币政策的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将会发生改变,引起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城乡收入差距不变甚至转为扩大,所以未来全国总体收入差距将会扩大。

三、功能性收入分配变化

功能性收入分配是指总产出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一般情况以劳动报酬或者资本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来反映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呈现逐渐下降的总体变化趋势(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1994年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50.35%,到2012年它已经下降到了45.59%。特别是2004年劳动报酬统计口径的缩小导致劳动报酬占比在2004~2008出现结构性下降图4就说明了这点。然而,当统一了劳动报酬占比的统计口径之后,2004~2008年劳动报酬占比并未出现所谓的结构性下降。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逐渐下降,但是在2011年这种下降趋势逐步减弱。例如,2011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仅比2010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在2012年上升0.65个百分点,这表明总体劳动报酬占比由下降转为上升,反映了功能性收入分配发生了质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非农化所引起(De Serres et al.,2002, Ruiz,2005,Solow,1958)。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变动由各个产业劳动报酬占比和各个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决定。中国第一产业劳动报酬占比较高,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报酬占比较低。例如,2003年第一产业劳动报酬占比为83.44%,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报酬占比仅有40.44%和45.15%。因此,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会引起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会下降(见表3)。2011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之所以下降速度减缓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速度减缓,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出现小幅下降。2012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1个和1.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导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如果在未来不推出改革措施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那么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会进一步下降,这将会导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进一步上升。反之,如果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趋势得到扭转,那么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将会继续下降的趋势。

图4 1993-2012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资料来源: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获得;池振合、杨宜勇:《2013,2004~2008年劳动收入占比估算》,载于《统计研究》2013年第7期。

表3 1993~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四、住户、企业和政府分配格局变化

总收入在住户、企业和政府之间所形成的初次分配格局逐渐偏向于政府和企业,具体表现为:住户总收入比重逐渐下降,而政府和企业总收入比重逐渐上升。2000年,住户总收入比重为67.15%,而到2011年它的值已经下降到60.67%,下降了6.48个百分点。2000年企业和政府总收入比重分别为19.72%和13.13%,而到2011年它们已经分别上升到23.95%和15.38%,分别上升了4.23个和2.25个百分点。近年来,企业总收入比重有呈下降趋势,而住户总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得以缓解(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2011年企业总收入比重较2010年下降了0.56个百分点,而住户总收入比重较2010年上升了0.17个百分点。

住户、企业和政府获得的初次收入通过税收等经常转移之后,形成不同主体的最终可支配收入。经过收入再分配之后,企业的部分收入以税收的形式转移给政府,成为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而政府又以社会保障支出等形式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住户,总之,经过经常性转移之后企业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2011年企业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0.03%,比总收入比重降低3.92个百分点;住户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0.78%,总收入比重为60.67%,两者基本持平;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9.19%,总收入比重为15.38%。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经常性转移企业收入比重下降,政府收入比重上升,住户收入比重基本不变,所以再分配使得收入向政府集中。因此,收入再分配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在住户、企业和政府分配格局中的优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2012年中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缩小所引起。未来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扩大,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不变甚至会扩大,所以未来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扩大。第二,2012年总体劳动报酬占比较2011年上升,这说明功能性收入分配发生了改变。功能性收入分配所发生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造成的。如果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未来继续下降,那么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将保持上升。反之,如果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那么总体劳动报酬占比将会继续下降。第三,在2011年住户、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格局中,住户总收入比重小幅上升,这说明住户总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得以遏制;企业总收入比重小幅下降,而政府总收入比重则继续上升。上述分配格局变化反映出住户、企业和政府间的分配格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税收等再收入分配手段将企业的收入转移到政府收入中,而政府的收入却没有转移到住户手中,这表明收入再分配进一步强化了收入分配中政府的优势。

2.政策建议。政府为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不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而引起要素价格扭曲。低廉的资本价格一方面引起大量无效率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短期内低端劳动力需求,提高它们的工资;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农民收入。尽管上述措施缩小了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是它们却危害了经济增长并扩大未来收入差距。未来经济政策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就业岗位的增加创造必要条件。其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促进青年就业,保障他们能获得从社会获得收入的途径。否则,失业者就失去了从社会获得收入的渠道,这样必然会扩大社会收入差距。最后,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

[1]De Serres, A., S. Scarpetta, et al.2002. Sectoral Shift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 They Affect Aggregate Labour Shares and the Properties of Wage Equations [M],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OECD.

[2]Huang Y 2013. Understanding China’s Unbalanced Growth, Financial Times.

[3]Ruiz G 2005. Are Factor Shares Constan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4]Solow, R. M. 1958. A Skeptical Note on the Constancy of Relative Shar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618-631.

[5]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载于《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6]石丹淅、刘青桃:《我国教育溢价倒V形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载于《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

[7]池振合、杨宜勇:《2004~2008年劳动收入占比估算》,载于《统计研究》2013年第7期。

[8]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形规律》,载于《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9]邵敏、黄玖立:《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载于《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4期。

[10]夏庆杰、李实、宋丽娜:《国有单位工资结构及其就业规模变化的收入分配效应:1988~2007》,载于《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11]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12]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3]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载于《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14]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5]陈斌开、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6]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7]黄泰岩:《2012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载于《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人均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率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