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2014-02-06李艳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婴儿产后产妇

李艳红 花 云

(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漯河462000)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李艳红 花 云

(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漯河462000)

目的 探讨产妇产后抑郁的病因及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防治途径。方法 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评分量表(EPDS)、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226例产后1周内的产妇进行调查,以EPDS筛查阳性的为抑郁组,其余为非抑郁组。结果 产妇产后抑郁者占总数的39.4%。主要表现:焦虑,情绪淡漠,伤心,流泪,自罪感,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出现饮食、睡眠障碍、易疲劳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与药物治疗,三个月内治愈。结论 通过临床评估,制定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提高认识,改变认知,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产后抑郁;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精神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在产后1周内发病,国外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病率3.5%~33%,国内约为4.5%~20%[1,2]。主要以抑郁、悲伤、流泪、有罪感、饮食和睡眠障碍,甚至出现幻觉等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3]。产后抑郁对产妇、婴儿及家庭、社会均造成一定危害,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及婚姻,而且对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均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引起杀婴和自杀的行为,危害极大。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产后抑郁的患者存在较多的不良认知。我们对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在产后7天内进行抑郁状态调查,找出病因,并给予心理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226例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初产妇,年龄21~3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量表内容,既往无身心疾病,足月分娩。出生婴儿身体健康,对调查及心理干预知情同意。无精神类疾病史或家族史。

1.2 方法 ①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夫妻关系、婴儿性别、产后睡眠状况、婴儿抚养方式、童年幸福程度等,有产妇自评。②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EPDS大于等于10分判断为筛查阳性,以EPDS筛查为阳性的为抑郁组,其余为非抑郁组。③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DAS属于自评问卷,由40条项目组成用以评估人们较深层的认知结构,按个体对这些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同意程度来评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采用1~7七级评分。DAS包括8个因子,分别是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以D1~D8表示。得分越高提示被试者的认知障碍越严重。

通过和产妇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和分析产妇对妊娠的理解,对自身存在产后的看法,对家人及同事的看法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情况,及时纠正产妇存在的不良认知,同时强化正确的产后知识:母乳喂养、产后注意事项,人际关系处理等。

中西医整体护理:护理中因人而异,辨证施护,除了按一般护理常规护理外,还特别注意病情观察与情志的护理,护理人员运用情志调护法,调畅患者的情绪,避免各种不良情志的刺激。

心理干预:①临床评估:采用自行设计条目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分娩的感受,自我形象及对孩子与新家庭的的看法。②情感宣泄:倾听产妇诉说分娩经历或不快,嘱其尊重风俗习惯,提供正确的产褥期生活方式,告知产妇产后心理急剧变化的原因,鼓励自我调节。③关系确立:鼓励产妇母乳喂养,向其讲解母乳喂养的方法和好处,使其尽早进入母亲的角色。④提供帮助:指导家属多关心产妇,多和产妇交流沟通,主动帮助产妇及婴儿日常护理,减少产妇无助感。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χ2检验,以P<0.05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6例产妇中EPDS筛查阳性的有89例,占39.4%。产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夫妻关系及婴儿性别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5.44,P<0.05)。

抑郁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寻求赞许”“依赖性”“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7个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辨证施护,关心,鼓励,开导,纠正认知和心理辅导等心理治疗为主。安慰剂或药物治疗为辅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后,全组产妇产后抑郁症状逐渐减轻。

3 讨论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的一种应激障碍,是多因素促发的。①心理应激:新的多重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角色扩大。②躯体应激:分娩,育儿,家务,疲劳,失眠。③内分泌环境的变化:胎盘激素急剧减少,催乳素高分泌状态,以及情绪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障碍。④性格认知律:神经质,成熟度不足,社交能力不良,固执。⑤中枢神经功能的易损性:不良的处事表现,情绪控制能力差,对分娩的心理准备及分娩知识不够是发生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⑥分娩带来的疼痛和体力消耗,使躯体暂时无法承受,成为诱发因素,家属未探视,配偶关系不和,较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也有可能诱发产后抑郁症状。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对孕产妇的影响。妊娠分娩是女性心理和生理较为脆弱的特殊阶段,不仅需要躯体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支持,重视,加强医疗保健服务,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及紧张心理,减少产时并发症,改善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产妇的心理,外界环境达到良好的状态,顺利接受应激原,将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效保障母婴的身心健康。

[1]赵新平,袁绿化.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4,15(9):38.

[2]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5-546.

[3]王宗梅,高月云,付得香.产后抑郁症病人的症状特征及护理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6,19(3):184-185.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1.074

1672-2779(2014)-01-0118-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韩 冰

2013-11-14)

猜你喜欢

婴儿产后产妇
艺术家婴儿推车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