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西厢》与《董西厢》中引用辞格的比较研究

2014-02-05刘丽丽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
关键词:西厢辞格西厢记

刘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西厢》与《董西厢》中引用辞格的比较研究

刘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西厢》和《董西厢》在引用辞格的运用上既有许多共性,也存在不少差异。相同之处首先体现在多处相同的引用上。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是《董西厢》的两倍且分布更为均匀;《董西厢》中引用的神话较多,而《王西厢》中引用的诗词较多;《王西厢》引用辞格的使用比《董西厢》更为丰富灵活。

《王西厢》 《董西厢》 引用辞格 比较

《王西厢》与《董西厢》,尤其是前者历来受人推崇。明清两代掀起研究高潮,重点集中在作者问题、版本研究、戏剧样式研究、主题思想研究、戏剧冲突研究和艺术特色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西厢记》的语言包括修辞方面的研究文章出现一些,但数量仍是有限。以引用辞格为例:《董西厢》没有相关研究,《王西厢》有四篇文章①。两部作品引用辞格的比较目前也没有专文论述。现有的四篇文章也或是顺带提及,或是简单罗列,缺乏比较,缺少深度。本文拟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书引用辞格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

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很多,如引用方式多样:明引和暗引、正用和反用、夸用和借用、单引、双引和博引;引用手法丰富:和对偶、比喻、排比、映衬相结合;引用来源多样:引自神话典故、诗词典籍和俗语;引用自然贴切、雅俗共赏;用于写人和叙事,写景和抒情,无所不包。限于篇幅,本文对于以上述及的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不多赘述,只是重点分析一下两书使用同一来源的引用。

(一)二书引用了相同的典故和神话

《董西厢》中47处引自典故,《王西厢》中则76处。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典故有:何晏面白、宋玉貌美、潘郎多病、沈约多愁、子建多才、三藏取经、张敞画眉、文君夜奔、衣锦还乡、织锦回文等等。如两书中都引用了何晏的典故形容张生容貌俊美,《董西厢》“玉惨花愁,追思傅粉”(卷七 仙吕调·江红),《王西厢》“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一本二折 中吕·醉春风)。

《董西厢》中29处引自神话传说,《王西厢》35处引自神话传说。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神话传说有:嫦娥奔月、羲和赶日、阮肇遇仙、娥皇女英、萧史弄玉、巫山云雨等等。尤其是巫山云雨这一传说,两书均是多处引用:《董西厢》共引用了12处,《王西厢》也有11处。如《董西厢》“三停来是闺怨相思,折半来是尤云殢雨”(卷一 般涉调·墙头花),《王西厢》“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四本二折 越调·斗鹌鹑)。

(二)二书引用了相同的诗词和典籍

《董西厢》引自诗词12处,《王西厢》引自前人诗词多达54处,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年代大都晚于故事所叙的年代。源自唐代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间的传奇故事,出现司马相如和杜甫尚可,但是《董西厢》中化用同期崔护的诗句,更有晚唐李煜,北宋词人苏轼、贺铸、李清照等人的诗词。《王西厢》中同样既有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作,也有晚唐杜牧、李商隐、李璟、李煜,还有北宋苏轼、李清照、秦观、晏几道、欧阳修等等的诗词。两部作品都有引用杜甫、李煜、李清照、苏轼、贺铸等人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中化用成“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仙吕调·风吹荷叶)、“欲问俺心头闷答孩,太平车儿难载”(卷七道宫·凭栏人缠令);《王西厢》中则化用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四本二折

耍孩儿·收尾)。

《董西厢》中有引自前人的《莺莺传》、《莺莺本传歌》、《调笑转踏·莺莺》等中的语句,而《王西厢》则是直接引自《董西厢》。有2处源自《莺莺传》,先后被《董西厢》和《王西厢》沿袭引用。《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引用共13处,说白多是原文直接引用,唱词则略加改写化用。说白如“[旦念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既是《董西厢》中的说白,也是《王西厢》中的说白。唱词如《王西厢》中“怎肯忘得待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五本四折 双调·搅筝琶)引自《董西厢》中“存着待月回廊,不见了吹箫伴侣”(卷一般涉调·墙头花)。此外,两部作品还都有引自《诗经》、《论语》、《礼记》、《荀子》等典籍中的语句。两书有2处引用相同的句子。如两部作品都引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董西厢》中“善为政威而不猛,宽而有勇,一方人唤做‘菩萨’”(卷八 大石调·还京乐),《王西厢》中“夫人小姐都心顺,则为他威而不猛,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于人”(五本三折 越调·小桃红)。

二、《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运用的差异之处

(一)引用辞格的数量分布不同

《董西厢》引用共119处,其中用于曲词71处,用于说白部分48处。《王西厢》引用共230处,其中用于唱词174处,用于说白部分56处。相对来说,两书说白中引用所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也不同,《董西厢》占40%,《王西厢》占24%。这跟两书的文体相关,诸宫调说唱结合、韵散交错,说白所占的比例比杂剧的大。从绝对总数上来说,《王西厢》的引用是《董西厢》的两倍,说白相差无几,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体现在唱词部分。此外,《王西厢》中的引用在分布上更为均匀。《董西厢》八卷:卷一23处引用;卷二13处;卷三9处;卷四12处;卷五26处;卷六10处;卷七15处;卷八11处。《王西厢》五本:本一39处引用;本二54处;本三49处;本四44处;本五44处。

(二)引用辞格的来源侧重不同

《董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47处,引自神话传说的29处,引自前人诗词的12处;《王西厢》中的引用辞格,引自典故的76处,引自前人诗词的54处,引自典籍的45处,引自神话传说的35处。绝对值上来说,《王西厢》典故、诗词、神话、典籍、俗语引用数量都大于《董西厢》。相对来说,除了典故,《董西厢》中引用神话较多,《王西厢》中引用诗词和典籍较多。

《董西厢》中引自神话传说29处。有关于太皡、王母、姮娥、湘妃、织女、鲛人、巫山神女等的神话传说,也有关于羲和、夸父、阎王、钟馗、刘晨、阮肇,还有旸谷、蟾宫、瑶台、流霞等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多出自《山海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书。其中有关姮娥和湘妃的3处,有关楚怀王梦巫山云雨的出现12处。《王西厢》中引自前人诗词或赋的54处。引自白居易的7处,苏轼的6处,李清照的4处,欧阳修、秦观的各3处,李商隐、晏几道、杜牧的各2处,赵德麟、赵长卿、杜甫、欧阳修、骆宾王、宋真宗、李贺、李煜、贺铸、王维、王安石、李白、范仲淹、薛涛、刘禹锡、柳永、李璟、韦应物、王昌龄、李频等的各1处。引自《诗经》、《论语》、《礼记》、《尚书》、《孟子》等典籍的共45处。

(三)引用辞格的表现形式不同

两部作品中都有15处明引,但类型有所不同。《董西厢》中明引多是表明引自《莺莺传》或《莺莺本传歌》,增强说服力和证明有据可查。《王西厢》中多为俗语的引用,前多附有“常言道”、“道不得个”。如《董西厢》“怎见得有如此事来?有唐元微之《莺莺传》为证:‘红娘捧莺而去……犹莹于袵席而已。’”(卷五 说白)、《王西厢》“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五本四折 说白)。

《王西厢》中化用、反用、借用都比《董西厢》中多且丰富。化用:“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二本四折双调·得胜令)将尾生抱柱、火烧祆庙两个典故凝缩为短语,比喻爱情受挫折。反用:“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二本四折 越调·小桃红)反用典故,实写老妇人拆散自己和张生好姻缘。借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一本一折 仙吕·点绛唇)借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典故,本意只是太阳比长安近,这里的意思是很难到达京城一举及第。化用除了凝缩为词语、化先人诗词于自己的作品这两种两部作品都出现的情况外,《王西厢》中还有一种是截取,即从原典中截取部分词语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如“张珙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五本四折 双调·驻马听)截取了《论语·为政》中“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王西厢》的引用比《董西厢》更为灵活。《董西厢》中双引和博引都是同一类型的引用,如事典与事典,语典与语典。而《王西厢》中则出现典故、俗语、诗词、典籍等混用构成双引或博引。如“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则道怎生般炮凤烹龙?”(二本四折 越调·紫花儿序)引用汉代公孙弘东阁请贤的典故和李贺《将进酒》中“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春风”。此外,《王西厢》中的博引集句运用较多,集句成一曲,有时一曲接近一句一典。如“罗衣宽褪,能消几个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二本一折仙吕·八声甘州),一句一语典,分别引自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秦观《鹧鸪天》“门掩着梨花深院”、赵长卿“歌馆与妆楼,目断行云,凝伫,凝伫”、黄公度“无语凭栏杆,竹声生暮寒”。

《董西厢》中的引用与比喻结合最多,配合比喻词“似”等来进行类比,“似当年未遇的狂司马”(卷一 仙吕调·赏花时)、“你俏似相如献了 《上林赋》”(卷七 越调·叠字三台)。《王西厢》中引用手法更为丰富,但其中与比喻结合较少,与对偶结合最多,“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五本二折 中吕·二煞)。

(四)引用辞格的所起作用不同

虽然二书引用辞格都用于写人叙事和写景言情。但是相较之下,《董西厢》中引用辞格各方面的作用比《王西厢》更为突出。

《董西厢》中写张生连用宋玉、子建、潘岳、封骘四人的典故从容貌、才情、志向三个方面极尽赞美之词,“有宋玉十分美貌,怀子建七步才能,如潘岳掷果之容,似封骘心刚独正”(卷一 仙吕调)。写莺莺则以湘陵妃子和月殿姮娥去类比,“似湘陵妃子,斜偎舜殿朱扉;如月殿姮娥,微现蟾宫玉户”(卷一 中吕调)。写法聪的外形剽悍强壮,是“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卷二 双调·文如锦)。写郑恒的外貌猥琐,是“阎王的爱民”(卷七 越调·青山口)。写白马将军杜确文武双全,“开六钧弓,阅八阵法,读五车书”(卷三 中吕调·碧牡丹缠令)。张生酒席自荐婚姻,引用东方朔自荐武帝的事典。写张生客栈醒来,恰如楚怀王高唐梦一场。写莺莺远寄家书是“肠断萧娘一纸书”(卷七 大石调)。莺莺另许他人,则是“章台柳而今折在他人手”(卷七 仙吕调),恰如俗语所说“已装不卸,泼水难收”(卷六 般涉调)。

写眼前春色,化用苏轼《水龙吟》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为“春色三分,半入池塘,半随尘土”(卷一 般涉调)。写朔冬景色连用三个典故,“浩然何处冻骑驴”、“寒侵安道读书舍”、“冷浸文君沽酒垆”(卷一 般涉调·耍孩儿)。写黄河之伟,则引他人之诗来论证。写愁也多处化用他人诗词和典故,有 “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卷六 仙吕调·风吹荷叶)、“太平车儿难载”(卷七 道宫·凭栏人缠令)、“猛把栏杆拍”(卷七 道宫·美中美)、“一川烟草黄梅雨”(卷八 中吕调·安公子赚)、“消沈围潘鬓”(卷五 黄钟宫·双声叠韵)。言情深,则暗引《诗经》中“生不同偕,死当一处”(卷八 中吕调)和“心虽匪石,不无一动”(卷三 仙吕调)。“此际情绪你争知,更说甚湘妃!”(卷六 越调·上平西缠令),则是用娥皇女英与舜帝死别来反衬莺莺与张生的生离之痛。

通过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有助于理解古人对这二书语言风格的点评。古人的点评通常比较空泛,比如“董质而俊,王雅而艳”;董西厢“字字本色,言言古意”、“最古雅”;王西厢“才情富丽”、“调脂弄粉”、“花间美人”等等。具体到语言要素则很少有人具体论及。本文通过对二书引用辞格的比较,发现《董西厢》的古雅与本色,是和大量引用神话典故和引用大量用于写人叙事、写景言情有关;而《王西厢》“才情富丽”,是和《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多、形式多样且分布均匀密切相关。

注释:

①见许荣生.《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3(3);王宏伟.《西厢记》曲词中修辞范例.载《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1);鲍丽雯.等闲拈出便超然——《西厢记》用典探析.载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李号.《西厢记》修辞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董解元.古本董解元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孙逊.《董西厢》和《王西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许荣生.《西厢记》曲辞中诗词典故的引用[J].戏剧戏曲学,1983(3).

[5]董筱波.看《西厢记》唱词中的古典诗词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2(6).

猜你喜欢

西厢辞格西厢记
回西厢
西厢故事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放风筝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