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森林培育学”的建设

2014-02-05马履一

中国林业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品课程体系

敖 妍 马履一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下简称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此时加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森林培育学”课程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的全过程[3],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是一门传统课程,长期以来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建设,可以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一、“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原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的社会建设。

随着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实际且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5]。

二、“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内容在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课程内容要能涵盖森林培育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课题、热点问题等,课程内容应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等特征,并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部分。基本资源是课程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全程教学录像等。拓展资源是指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环节、具有多样性、交互性的辅助资源,包括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等。

目前,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讲授森林培育基本原理、林木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与主伐更新、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这5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共有15章。实践课程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条件,形成了以林木种子品质检验实验、苗圃学实习和森林培育综合实习等内容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资源基本结构见图1。

图1 “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的基本结构

除此之外,拓展资源是对基本资源的有利辅助与补充。案例库中包括林农复合经营、苗木培育、人工造林技术、森林抚育、造林树种选择等方面案例。素材资源库包括学生实验实习照片、教师授课照片。实验实习系统包括实验实习指导、学生作业、实验报告等。试题库系统包括多年来不断建设的试题资源及答案和要点。

三、“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成效

(一)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着基础与主导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的是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科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引进人才、攻读学位、青年教师进修等手段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整体素质。森林培育学科现有院士2 名,占教师总数13%;教授占40%,副教授占33%,讲师占6.7%,高级实验师占6.7%。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30~49岁的教师占72%,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队伍可持续发展。学历结构方面,团队中博士占90%以上。

参与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讲授的教师人数众多,其中教授5人,讲授时间占总学时的83%,副教授3人,讲授时间占总学时的17%。为发挥教学梯队的作用,课程讲授采用以教授为主,副教授为辅,以老带新的方法。课程主持人负责组织审定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制定师资队伍培养规划,保证教学全过程质量及管理各要素的配置需求。根据每位教师不同的专业背景及特长进行内容分工,这样既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增加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课程助教随堂听课、协助主持人和主讲人落实课程诸要素的建设,负责辅导、批改作业、课程资料的管理等工作。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1.从单一的教材讲授向基于课程体系的综合训练扩展

为体现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森林培育学科两次修改教学大纲,突出“造林学”课程体系向“森林培育学”课程体系的转型。通过对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反馈、修改等程序的反复论证,有效完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最终形成的“森林培育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讲授,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训练。通过采用压缩理论课学时数量、增加实习时间、增加课堂讨论和课程阶段性专题论文等手段,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通过实习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生产技能,了解国内外森林培育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任务。

2.及时更新PPT 的内容

教学PPT 的内容以教材为核心,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调研、不断收集素材、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随时对PPT 内容进行更新,包括视频和照片资料。同时关注国家林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尽量联系当前林业重点工程,特别是反映能源林、碳汇林、风景游憩林等新兴林业工程。教学PPT 还增加了区域森林培育、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等重大国家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使教辅材料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3.实行全程视频讲授

作为原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课程早期进行过部分课时的视频录制。此次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后,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了全程现场教学视频的录制,使网络上共享的视频资源达到最新、最全面,更便于社会大众的在线学习。

4.开展双语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采用中文教学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部分教学章节采用了中英双语授课,比如苗木培育部分。双语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和最新动态。

5.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及时掌握森林培育领域的最新进展。教师们承担的大量纵、横向课题以及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内容涉及了种子生产、苗木培育、立地评价、林分结构、人工造林技术、农林复合经营、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各个方面,案例始终贯穿教学内容的每个篇章。通过展示图片、表格和影像资料等,渗透前沿发展动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等,缩小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三)实习基地

良好的基地建设是达到预期实习效果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森林培育学”课程主要包括苗圃实习和综合实习。苗圃实习内容涉及整地、作床、播种、扦插育苗、嫁接、移植、容器育苗、苗木调查、苗圃参观和设计等。实习苗圃距学校本部约有300m,总面积31 206m2。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山区人工林参观与调查、平原人工林参观与调查、造林规划与设计、抚育间伐规划与设计等。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正在使用的实习基地有北京林业大学鹫峰森林公园、妙峰山教学实习林场、北京市西山林场、十三陵林场、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等。同时,还与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加强校地协同,拓展教育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践育人途径,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野外森林培育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最佳场所。

(四)教学研究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科以此次资源共享课建设为依托,于2012年成功申请了校级教改项目——“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此外,森林培育教学团队还承担着“林学概论”“苗圃学”精品课程建设等多项教改项目。团队教师已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与森林培育有关的教改论文。

(五)教材建设

精品教材建设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点。精品教材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2001年学科带头人沈国舫院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森林培育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实践—工程体系,使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该教材被国内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被评为全国林业精品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11年沈国舫院士对原版进行了修订,第2版充实了理论知识,删减了操作细节,把实践与当前林业重点工程联系起来,增加了新兴林业工程和区域森林培育内容,提高了教材的普及性和面向社会的大众性,促进课程建设的逐渐转型和升级。

(六)综合建设成效

目前,“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已在“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共享使用,向社会开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在线互动、向教师提问、评价交流。网上丰富的资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已经有效结合,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已得到广大师生、社会学习者和同行的认同,点击率和评价较高,社会反响良好。

“森林培育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毕业论文都与教师科研相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对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跟踪国内外森林培育发展动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课程建设还促进了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为目的的交流和考察,带动了高水平的教学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得到及时更新与丰富。学科全体教师多次到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考察调研,并将考察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达到了通过学术活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1]盛明婷,戴心来,王朋娇.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0):7-8,12.

[2]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3]沈国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2.

[4]贾忠奎,马履一,林平.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等.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精品课程体系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研究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精品画廊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釉光青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