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
——写在《中国民政》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

2014-02-03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杂志

本刊编辑部

回顾与展望
——写在《中国民政》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源于建国初期的《内务部通讯》,已有 60多年历史。1952年10月,内务部创办《内务部通讯》;1958年4月,内务部创办《民政工作快报》;1959年9月,《内务部通讯》和《民政工作快报》合并为《民政工作》,定位为“刊登国务院和内务部有关民政工作的政策和法令;解答有关民政工作方针、政策、法令的疑难问题;反映各地开展民政工作的动态;交流各地民政工作的经验”;1965年,文革前夕,《民政工作》停刊,1978年随着民政部的恢复,《民政工作》复刊。1984年1月,民政部党组决定以《民政工作》为基础创办《中国民政》。

《中国民政》的创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政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亲自题写刊名;余秋里、陈丕显、程子华、张爱萍等分别为杂志题词。崔乃夫老部长在1984年第一期发刊词中强调:“《中国民政》是民政战线上的一个综合性刊物,是民政战线广大职工沟通思想、交流经验,进行工作研究、理论讨论、推动民政工作发展的一个园地。希望大家满腔热情地爱护它、关心它、支持它,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百花园里的一朵香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中国民政》创刊至今已有30年。这30年,是中国经济高歌猛进的3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30年,是文化大繁荣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30年,是民政事业锐意进取、成就卓著的30年。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汲取着民政事业丰富的营养,《中国民政》杂志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了民政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对民政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30年来,《中国民政》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围绕民政事业发展大局,深入宣传民政重要决策和部署,为全国各地开展民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30年间,《中国民政》共刊发了近百篇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同时期对民政工作的指示,200多篇民政部领导指导民政工作的讲话和文章,200多篇省级党政领导推动民政工作的论述。对历次重要民政会议进行了集中报道,对各项民政重大法规政策进行了权威解读,有力推动了各项民政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30年来,《中国民政》高度重视前瞻性理论研究,积极追踪学术动态,密切关注和刊登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组织刊发了一大批重要理论文章,对营造良好的民政政策研究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0年间,《中国民政》刊登了300多篇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300多篇民政部司局领导的业务研究成果,500多篇各省市区民政厅局领导的工作研究成果,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30年来,《中国民政》认真总结各地民政部门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宣传民政战线的先进典型,通过发挥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民政事业的发展。30年间,《中国民政》宣传报道地方民政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特色模式数百个,刊登地方民政实践探索成果2000多篇,民政工作经验、动态、传真4万余篇,这些典型经验和实践探索在民政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30年来,《中国民政》秉承“为民政工作服务,为民政工作者服务”的办刊方针,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搭建了民政民情直通平台。30年间,《中国民政》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民政干部和服务对象,对周怡、申海文、周国知、谭竹青等不同时代涌现出的大量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有力地扩大了民政先进人物和民政事业的社会影响。

回望《中国民政》发展历程,梳理《中国民政》发展脉络,我们为《中国民政》杂志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未来推动杂志再上新台阶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特别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SNS、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崛起,给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民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真正把《中国民政》做大做强,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把握机遇、顺势而为,需要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民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是要牢牢把握《中国民政》机关刊的定位。民政部机关刊是《中国民政》的基本定位,是《中国民政》特色所在、竞争力所在、生命力所在。《中国民政》要想在未来更加纷繁复杂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增强权威性、指导性上下功夫。组织刊发高层权威的文章,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政策法规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工作;围绕不同阶段民政工作推进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宣传,介绍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政策、新趋势、新发展、新动态,为各地推动工作提供指导。要在增强理论宣传上下功夫,既要深刻剖析民政事业发展的现状,破解民政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题,还要着眼长远,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预测民政事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案,为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要多措并举打造复合型民政媒体。积极应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实际,按照李立国部长和顾朝曦副部长对民政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利用新媒体的新技术,着力将《中国民政》杂志打造成为传播形态多样、传播手段先进、传播竞争力强大的复合型民政媒体。为了增强《中国民政》宣传的时效性,扩大《中国民政》的信息量,2015年《中国民政》将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除了应用这种传统的杂志变革方式外,我们还要创新载体方式,跟上时代发展,利用新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传播功能。要结合财政项目“民政部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实施,建立民政政策创制和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信息库等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增值服务。要加强政研中心网站建设,把政研中心网站打造成融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民政宣传为一体的专项业务网,发挥网络瞬时传播、互动性、巨量承载信息等优势,提升杂志新闻信息发布的迅速性、更新的及时性和互动交流的便捷性。利用新媒体手段,逐步开通《中国民政》微信、微博平台,开发《中国民政》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丰富的民政信息。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研中心办杂志的优势。1998年部党组将机关刊《中国民政》杂志交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突出了《中国民政》杂志对全国民政工作的政策指引和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政研中心主办杂志的优势,让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与民政宣传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实现人才共享,鼓励研究人员参与编辑策划,发挥研究人员熟悉政策、理论功底扎实的特长,让杂志宣传更加深刻、严谨;鼓励记者编辑参与课题研究,发挥记者编辑跟踪动态、追踪热点、掌握一手资料的优势,使政策理论研究更加“接地气”。要实现平台共享,利用政研中心研究平台,扎实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民政》宣传提供优质素材;利用《中国民政》宣传平台,把民政论坛、民政各项业务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宣传推广出去,扩大政研中心政策理论研究的影响力。要实现资源共享,携手推进“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国民政》杂志的通联系统建设,实现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和杂志通联网络共建共享。

四是要大力推行开门办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各种力量参与办刊;密切联系专家学者,主动咨询吸收专家意见,建立一支由高水平专家组成的特约撰稿人、特约评论员队伍,使《中国民政》站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宣传的最前沿;充分利用民政系统力量,在系统内建立一支覆盖面广、素质好的作者和通讯员队伍,为他们在民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新想法、新思路提供讨论的窗口,营造民政人集体办《中国民政》的氛围;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型先进媒体的经验做法,加强与《中国社会报》等其他民政媒体的交流协作,共同把民政宣传阵地做大做强;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民政干部所想、所需、所急,反映基层心声,回应基层关切,开通基层诉求的反馈渠道;与读者积极互动,发挥读者的智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创新与读者的互动方式,增强杂志的活力。总之,通过开门办刊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办刊合力,全面提升杂志质量。

《中国民政》走过了30载不平凡的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民政》杂志全体同仁将坚定信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力争使《中国民政》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承担起民政部机关刊的神圣使命,为助推民政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杂志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杂志介绍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