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社会工作中的“需要评估”刍议

2014-02-02

阴山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建构评估理论

季 蕾

(中国传媒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024)

“需要”往往被看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出发点:其决定了社会福利服务的目标群体和服务内容。在我国社会工作的近年发展中,对“需要”进行评估(Needs Assessment)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但实务领域开始提倡对服务群体的“需求评估”,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以“需求评估”①这里的“需求”即本文所讨论的需要,并非下文经济学研究中的需求(demands)。为题的专门论述。②具体论述参见顾东辉的《社会工作中的“需求”内涵》,载于《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30期,第61页;顾东辉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需求评估》,载于《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22期,第43页;刘丝雨、许健的《论参与式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需求评估中的应用》,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第171页。

在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领域,由于儿童时期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对儿童的“需要”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展开了针对“需要”的评估工作。③具体论述参见刘畅的《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及其服务模式的评估报告——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志愿服务的评估分析》,载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页;沈黎的《灾后重建中的青少年需求评估——以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点为个案》,载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3页;路浩玉的《青少年现实需求的评估及社会工作的介入》,载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0页。

总的来看,“需要评估”在儿童社会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于“需要”的概念和评估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都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现有的儿童需要评估,有些是从宏观概念框架出发对儿童各方面资源的匮乏状况做出评判,有些是从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主观诉求进行梳理,整体来看还缺乏交流和对话。

本文将尝试分析儿童的“需要”包括哪些内容,再进一步讨论这些“需要”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对儿童需要评估的建构做出建议。

一、儿童“需要”包括哪些内容

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即“需求”(demands),表现为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即对物的“效用”(utility)的追求。但在对“需要”的研究中,经济学的“需求”、“偏好”、“效用”等概念显现了很强的局限性,这主要源于其背后的“经济人假设”,过分强调理性原则和自利原则,这与社会福利的实践原则常常是冲突的。因此很多在社会福利视角下研究人类需要的学者很难接受经济学对于需要的解释,而多数采纳关于需要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定义。如1991版美国《社会工作词典》对“需要”的定义为:为了生存、福祉和自我实现所必要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1]。

但“需要”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列举,而只能是在某一个研究层次之下的列举。根据彭华民的分类,需要内容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从理论研究出发,归纳出需要的理想类型;二是从经验研究出发,描述社会生活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需要,并发展出需要的类型;三是出于社会福利决策、执行的目的,建构用以测量“需要满足”状况的社会指标。[2](P21~ 22)

1.需要的理想类型

从理论出发归纳需要的理想型,典型的代表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布拉德肖的需要类型和多亚尔、高夫的需要分类。

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将需要划分成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自尊的需要(esteem need)、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3]。

布拉德肖将需要划分为规范性需要(normative need)、感觉性需要(felt need)、表达性需要(expressed need)和比较性需要(comparative need)[4]。

多亚尔和高夫指出,在对需要进行研究时,应该注意到需要的关系结构:即某人为了达致一定目标而需要某物,他们从“做人不可缺乏、否则便会对人造成伤害”的角度出发界定了生存/身体健康和自主两种基本需要,并梳理了为实现基本需要普遍不可或缺的中间需要。[5]

与此相似的同时期研究还有约翰森和舒瓦茨,他们提出人类的需要源自两个方面,分别是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正常发挥社会功能所需的资源,在这个框架下发展出了人类的五种需要[6]。

2.儿童需要的分类和列举

在对儿童需要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把关于人类需要的研究成果用在童年阶段,形成了一定的儿童需要范畴。如布莱尔根据对人类需要的研究,总结了生理的、社会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伦理的五个范畴的87种需要[7]。

托马斯认为,儿童需要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概念是从凯勒普林格开始的[8]。她把儿童成长的需要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爱和安全的需要;第二,新体验(生活技能)的需要;第三,赞扬和承认的需要;第四,责任(独立性)的需要[9]。

表1 人类需要的内容

台湾学者曾华源、郭静晃将儿童福利需要归结成八类:获得基本生活照顾;获得健康照顾;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满足学习的需求;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求[10]。

3.儿童福利的宏观测量指标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儿童福利指标的研究和实践。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在年度报告《世界儿童状况》中通过营养、健康、艾滋病、教育、妇女状况、儿童保护6个领域的数据来说明各国儿童发展水平及其变化的情况。OECD国家的儿童福利指数包含了物质生活、健康和安全、教育、与同龄人和家庭成员关系、主观幸福度、危险和不良行为6个维度,这些维度细分为18个方面,通过40个评价指标来反映。

美国学者蓝德综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通过物质生活水平、社会关系、健康、安全和行为、知识水平、社区参与、心理健康7个维度来测量儿童福利状况,共设置了28项测量指标。

需要的理想类型、关于儿童需要分类的研究和宏观测量指标的建构,提出了儿童需要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成为规划儿童需要评估的重要依据。并且,在测量儿童需要时,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才能形成完整的需要内容。

反观目前的儿童需要评估,一部分研究完全未以上述需要内容的层次指导评估指标的设计,而是从特定儿童群体的主观诉求出发,总结分析儿童需要;另一部分研究只考虑了上述需要内容的单一层次,如从理想类型出发,评估儿童在几大方面的需要满足,实质上与未考虑需要内容层次的研究差别不大。这些研究 在实质上都属于实用主义的方法,着重描述,较少考虑需要的本质定义。

此外,也必须注意到,对儿童需要的评估首先是从价值出发的:何为必须满足的需要、或者何为需要的匮乏,均是基于对童年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这样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者所秉承的理论视角有关。

由于缺乏了理论视角的讨论,正如伍德海德所说,关于儿童需要的论述往往混淆了事实与价值;我们很难回答某种需要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达到何种程度才视为满足等问题,致使不同研究间很难交流对话 。

二、儿童需要评估中所包含的理论视角

1.心理动力视角

在儿童社会工作模式中,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部分原因在于从精神分析传统遗留下来的关于儿童时期某些需要未满足会带来终身伤害的一种假设。

其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认为形成依恋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生物需要,依恋行为甚至可以被看作生存行为;并且早期依恋关系与贯穿一生的情感功能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豪的研究指出,依恋关系的形成是实现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依恋关系是儿童需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发现,在心理动力视角下,依恋关系是儿童需要评估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主要内容。

2.行为主义视角

行为主义者反对心理动力模型所建基的心理内部结构假设,认为其根本无法通过经验研究所验证;认知行为理论强调可以观察的“行为”,由于注重人对特定行为的纠正和学习,广泛应用在儿童社会工作当中。

谢尔登梳理了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和实务,强调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学习期望的行为;斯科特则强调对认知的干预,运用记录并破除带来情绪困扰的“自动思考”的方法,调整儿童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力,从而纠正行为。行为主义视角的需要评估会主要关注儿童的“问题行为”,将之视为需要矫正的对象或未被满足的需要。

3.系统与生态视角

对于低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近邻信任会做出更偏向远期的决策。启动参与者的近邻信任,更高的近邻信任水平同样会减少低收入群体的短视行为。但在高收入群体当中,近邻信任的差异不会带来跨期选择的差异。

布伦芬布伦纳提出的系统生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学视角引入了社会学的理论,用了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儿童的发展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划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在系统生态学的理论中,为了发展健康充实的生活(包括生存的目的和发展的目的),儿童需要获得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随之而来的是,对资源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成为儿童需要评估的一个重要视角。

4.社会建构视角

童年的“社会建构”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人们从关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转向将儿童看作拥有自身权利和文化的社会行动者加以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尽管儿童是生物性的事实,但对于儿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印象必须被看作是人类行动者集体的社会建构。

在建构论看来,个人的需要不仅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生产制度中产生的,更是在个人自身与其生活世界的相互建构中产生的。这种本体论上的相对主义态度,使得需要的概念更加复杂。

正如梅奥尔所指出的,以往人们都是在女性和儿童议题下讨论儿童福利问题,因此母子关系成为成人思考儿童需求的桎梏,她认为童年首先是一个政治议题,关于儿童需要、儿童发展等一系列理论都是成人观点的衍生物,以符合成人的社会和经济目的;其次,当儿童被视为社会化过程中的客体时,以成人的标准去驯化儿童时,参与童年建构的儿童权利就处于正在被剥夺之中。

虽然对儿童在何种程度上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仍然存有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在做任何与儿童福利有关的决定时,儿童有参与的权利(被倾听和被咨询的权利)。

为了使建构主义视角的需求评估具有可操作性,史密斯指出研究人的需要时,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各种常见话语中发现的不同的主观需要观念,并描述这些需要观念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方式。史密斯分别讨论了社会政策、社会研究和作为专业实践的社会工作领域里的“社会需要”概念,通过对英国社会工作机构的经验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群体如何解释和建构案主的需要。

相近似地,埃费认为在社会工作者研究特定社区的需要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从而总结出不同人群对需要的表述(need statement),根据评估结果将需要划分为社会成员定义的需要(population-defined need)、照顾者定义的需要(caretaker-defined need)和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人推断的需要(Inferred need)。因此,在建构论的视角下,对儿童的需要评估要关注儿童的参与,并对不同群体提出的需要保持敏感。

三、儿童需要评估的一个建议框架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开展需要评估,必须辨明评估所使用的理论视角,对于认为童年生活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做出声明。在此基础上,以特定的理论视角为框架,再选用一定的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作为二级框架,进而建构需要评估的具体指标。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在研究儿童需要时对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实现不同的需要评估之间的对话。

综上,儿童社会工作中对于需要评估的强调,主要建基于以下两点共识:

第一,多数学者认可儿童是典型的依赖人口,童年阶段是人生中脆弱的依赖时期,因此其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依赖性;

第二,需要不是静止的,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每个阶段的需要都有鲜明的特点;并且如果一个阶段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成年后需要满足的状况。

总的来看,“儿童需要”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了早期儿童社会工作的“问题取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比起被提及的范围和频率,“儿童需要”这个概念得到的深入研究和清晰界定还不多。目前的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中仍有一种把儿童需要作为模糊概念使用的取向,并未说明需要的主客观性质、需要的内容和满足途径的关系、需要如何测量等关键问题[11]。这一现象很可能会导致一些研究所指出的,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服务活动很少符合服务对象的期望,换句话说,服务过程并没有指向服务对象需要的满足,在面对儿童这一脆弱群体的时候问题更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儿童社会工作的需要评估方法做出研究。

表2:需要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一个示例*表2可以作为一个示例,其中的理论视角、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可以替换为其他内容,需要内容和评估指标需要根据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

本文出于这一目的,首先从三个层次梳理了儿童需要的内容,并指出需要内容落实为需要评估时,必须与有关的理论视角联系起来;因此继续分析了儿童社会工作中关于需要的不同理论视角;最后,文章为儿童需要评估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指标建立方法,建议儿童需要评估中包含“理论视角”、“需要类型”、“需要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五个方面,以期实现不同的需要评估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1]Barker, R. L.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M].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1991.

[2]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Bradshaw, J.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 [A]. Neil, Gilbert. & Harry, Specht.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 Issues Models and Task [C].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97.

[5]Doyal, L. & Gough, I. A Theory of Human Need [M].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1.

[6]Johnson, L. C. & Schwartz, C. L. Social Welfare: A response to human need [M].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4.

[7]Bryer, M. Planning in Child Care: A Guide for Team Leaders and Their Teams [M]. London: British Agencies for Adoption and Fostering, 1988.

[8]Thomas, N. Socail Work with Young People in Care [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9]Kellmer Pringle, M. The Needs of Children [M].London: Hutchinson, 1974.

[10]曾华源,郭静晃.少年福利[M].台北: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11]刘继同.国家责任与儿童福利——中国儿童健康与儿童福利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建构评估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