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人的不舍情结

2014-01-31王凤娟

中国报道 2014年5期
关键词:援疆兵团干部

本刊记者 王凤娟

兵团人的不舍情结

本刊记者 王凤娟

“当初选择继续援疆,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但我对这个选择无怨无悔。我会永远记住这段兵团情缘,永远把自己作为兵团忠诚的一员,永远把兵团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宋仁鹏对记者说。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辛劳,有收获,有涤荡心灵的感怀。兵团,难说再见!”这不仅是国家环保部援疆干部、兵团建设环保局副局长刘文祥对兵团的不舍,更是援疆干部临别的心声。4月,春风已吹绿了兵团的垦区大地,三年援疆工作即将结束,第四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的援疆干部也即将返程。

三年援疆路,一世兵团情。当援疆干部们即将离开这结下深厚情谊的大地,心中充满无限依恋。

我是援疆干部

“那一天,我离开舒适的家和熟悉的单位,到千里之外的兵团;从那天起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要与兵团人共沐风雨,一路前行。”那一天,援疆干部、兵团财务局副局长吴振鹏心里有牵挂,更有憧憬,他说,“那一天,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援疆干部;有了一份新的责任,那就是援疆使命!”来到兵团后,吴振鹏多次去基层调研,他几乎走遍了所有边远贫困团场。在六师北塔山牧场,干部职工们渴望发展、期盼致富的眼神,震撼着吴振鹏的心。

“为兵团办事不怕求人,为兵团要钱不怕丢人,为兵团争取政策不怕得罪人。”吴振鹏无数次往返于兵团和北京之间,用“三不怕”的精神,为兵团争取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团连基本运转经费、救灾资金以及城镇运行维护经费等多项政策性资金,为兵团做好财政预算、教科文、社保等事务提供了极大的财力支持和保障。

“来这里不是走过场的!”张新勇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他怀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兵团第四批援疆干部,张新勇来到兵团审计局,任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始了在这片热土上的历程。援疆期间,他深入一线,传帮带促,经过两年努力,兵团审计部门终于打了翻身仗,向兵团提交了一批有份量的审计调查报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没走过场。

援疆三年,张新勇最惦记的是母亲。2012年“五一”劳动节的三天假期,张新勇本打算在家好好陪陪母亲,可因为他负责一个重要的审计调查项目,他只在家待了一天,5月2号就赶回兵团,奔赴了审计一线。那次回家,他只陪母亲去看了看公园里盛开的花。

“母亲很理解我的工作,援疆之前我跟她商量的时候,她让我不要担心她的身体,不要太多挂念她,以工作为重。”张新勇感慨地说,很多援疆干部对家庭、对亲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歉意和愧疚,夫妻两地分居,照顾不上子女,孝顺不了父母……但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心理上的安慰。

问他累吗?他说,只要能为兵团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再累也无所谓;问他苦吗?他说,三年与一辈子相比,兵团人的苦又向谁去诉说呢?”

为兵团“造血”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既要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民生问题,更要注重提升新疆的长远发展能力。这样的理念,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技术援疆更能增强‘造血’功能。有着15年科研经验、创建培养了国家一流环评队伍的刘文祥特别注重‘技术接力’。”兵团建设环保局办公室主任汪祥说。

三年来,国家环保部援疆干部、兵团建设环保局副局长刘文祥协助兵团接收全国环保系统技术援疆干部22人,派出学习10余人,并争取到每年不少于20个参加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专题免费培训班名额,协调有关单位为兵团开办了近300人参加的环评、环境监理上岗证培训班,使兵团环保技术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针对兵团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薄弱环节,刘文祥着力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出台了《兵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环评管理规章制度,使环评管理更加规范,一批久拖不验的违规项目得到整改。如何提升环境管理大局能力,服务兵团发展,刘文祥在探索中前行。

援疆以来,刘文祥连续三年组织召开兵团重大项目环境管理推进会,全力推进兵团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在他的争取下,兵团直接参与了《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与行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工作,成果顺利通过验收。刘文祥还参与了《关于促进甘青新三省(区)重点区域和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项目审查验收工作,提出兵团贯彻落实方案,对保障兵团环保核心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到兵团,刘文祥忙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过。“近年来,兵团环保团队科研能力有所提升,已联合中国环科院、新疆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展了《西北资源开发与重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等课题研究。”刘文祥说,“推动美丽兵团建设,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兵团精神已注入我的灵魂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兵团,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兵团人,兵团精神已经注入我的灵魂。”即将离开工作三年的兵团,吕双旗将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三年前,他离家别子来兵团援疆,担任兵团组织部援疆干部办公室主任。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用于为兵团引进更多急需人才,组织兵团基层干部赴援疆省市轮训,服务援疆干部,让他们安心在兵团工作。

目前,第四批中央机关和对口援疆省市的一千多名援疆干部活跃在兵团各行各业,是前三批援疆干部的总和。针对新一轮援疆干部人数多、涉及范围广、人员层次高等特点,吕双旗采取召开座谈会、基层调研等办法,积极探索援疆干部工作新模式。

“援疆干部是兵团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给兵团带来了资金项目,更带来了急需人才和先进理念。”吕双旗告诉记者,三年来第四批援疆干部促成435批次兵团与内地考察团互访,促成兵团与内地项目合作300多个,协议资金990亿元,促成内地专家来访600多次,授课300多场。

身为援疆干部,吕双旗对离家别子来兵团的援友们的苦衷感同身受。他常说:“尽管有时要做出牺牲、受点委屈,但是我始终做到三个不辜负: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兵团的期望,不辜负援疆干部的希望。”

吕双旗深深懂得一人援疆、全家援疆的道理。援疆干部孩子上学问题、家人生病住院,甚至他们的家人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尽力帮忙解决。

在援疆办组织下,援友们不仅有形式多样的聚会活动,还设立了援疆干部济困助学基金,开展了援疆生态林建设,开办了双语培训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多了,人心就聚起来了,就有家的感觉了。”吕双旗说。

吕双旗对援疆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很多人赞叹。已经连续两次援疆的国家财政部干部、兵团财务局副局长吴振鹏深有感触地说:“援疆办对我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创造好环境,援疆办就是我们的家!”国家环保部干部、兵团环保局副局长刘文祥说,吕双旗有大局意识,考虑问题很周全很细致。

“兵团存在的意义永远大于人们对它的理解!”2011年8月25日,孙中喜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来到兵团,担任兵团党委办公厅、兵团办公厅副主任。来到兵团后,孙中喜深切地感受到,对兵团的不了解,不仅仅是自己,许多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对兵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是很清楚。

业余时间,孙中喜多方查找资料和考察论证,并结合自己对新疆工作、兵团工作和援疆工作的学习思考,汇编了《援疆干部参考手册》一书,对兵团的历史和现在、优势和机遇、政策和规定等逐一进行了解读,方便广大援疆干部学习参考,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兵团、熟悉工作、进入角色。这本书得到兵团党委组织部和援疆办公室的认可,先后两次印发。今年,孙中喜又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为新一批援疆干部提前准备好“教材”。

随着对兵团了解的不断深入,孙中喜感慨更多:对兵团的了解越深入,就越发为兵团的辉煌历史和巨大贡献而振奋,就越发为兵团几代儿女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而感动,就越发感到作为兵团人、援疆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

“要用心去做好援疆工作,为边疆、兵团多作贡献。”孙中喜朴实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兵团的热爱。

兵团就是第二故乡

“有这么一段时间,来到兵团这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特殊的历练,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援疆,我无怨无悔。”三年前,中央组织部援疆干部郭灵计成为一名兵团党委组织部援疆干部,一名光荣的兵团人。

郭灵计说:“只有真正融入新疆、融入兵团,做兵团人,说兵团话,办兵团事,才能获得理解、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接地气,汲取力量源泉。”

(5)在数组O=[ot,r]4×r的第四行中,随机改变某子批量在工序间流转过程中的搬运设备,并按照FCFS规则生成搬运设备选择相邻解。

在近三年时间里,兵团人才工作有了新起色,共实施各类人才项目和工程42个,吸引和招聘各类人才2.76万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和国内各行业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370名。2011年以来,共有4237名到期大学生连官留在兵团继续工作,占到期大学生连官总数的93.6%。

作为兵团援疆干部总领队,郭灵计的办公室就是援疆干部的家。身为援疆干部,他对援友的辛酸苦辣感同身受。他制定的“六必报、五必访”成为援疆干部心目中最温暖的六个字。

在援疆干部这个集体里,他就像大哥一样关心关爱每一个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援疆干部。郭灵计说:“我要凝聚起援疆干部的力量,为兵团事业添砖加瓦。”

“兵团人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牺牲。在兵团工作,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洗礼,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人生视角得到了拓宽,受益匪浅。”宋仁鹏说。200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人事局副巡视员的宋仁鹏肩负重托,从北京来到兵团,开始了连续两次,长达六年的援疆生活。

在第二轮援疆工作中,宋仁鹏主要协助兵团分管领导联系处理商贸流通、对口援疆、经协办、外事、侨务和旅游工作。“兵团、兵团精神、兵团的发展变化应该为更多人了解,宣传推介兵团尤为重要。”宋仁鹏说。多年来,他一直以推介兵团为己任,多次代表兵团带队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广州博览会等活动,主动宣传推介兵团,促成多个省区市企业家到兵团考察调研、投资兴业。

“当初选择继续援疆,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但我对这个选择无怨无悔。我会永远记住这段兵团情缘,永远把自己作为兵团忠诚的一员,永远把兵团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宋仁鹏对记者说。

援疆干部用他们对兵团热土的大爱,谱写了一支昂扬新时代的“边塞曲”。三年的援疆工作即将结束,援疆干部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觉得有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完,希望能为兵团再做一些事情,因为他们已经深深爱上这片土地。

援疆干部心声

——兵团党委、兵团副秘书长宋仁鹏

兵团是一个大课堂,兵团在亘古荒原上开拓屯垦戍边伟业的历史令人感动,兵团、兵团人的故事、兵团精神应为更多人知晓,我愿意做兵团的宣传员,让更多人了解兵团,支持兵团!

——兵团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刘斌

老夫聊发少年狂,鬓沾霜,来援疆。戍边精神,心中多激扬。天山昆仑几度越,审预算,计团场。倾注心血求质量,揭御防,保安康。园区调查,成果最争光。我等多少不眠夜,苦与乐,终难忘!

——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新勇

我已经深深烙上了兵团的印痕,深深爱上了这片大美之地。援疆结束后,我会继续把援友们团结凝聚在一起,继续关心兵团、宣传兵团、支持兵团事业发展。

——中央组织部援疆干部、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灵计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兵团,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兵团人,兵团精神已经注入我的灵魂。

——中组部援疆干部、兵团党委组

织部援疆干部办公室主任吕双旗

责编:王凤娟

猜你喜欢

援疆兵团干部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兵团在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