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园绽放

2014-01-31张华高鑫

中国报道 2014年5期
关键词:世园青岛园区

张华 本刊记者 高鑫

世园绽放

张华 本刊记者 高鑫

我们要让文化、科技、自然在这里生长一种化学反应,即建筑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长出来的。

4月末的青岛,一路阳光,说的不光是天气,更是一种心情。

一步一表情,一园一故事,一场以“自然”为命题的园艺饕餮在青岛精彩呈现。在184天的时间里,这里将浓缩“自然”之魅,为所有人呈现一场“尊重自然”的细节范本,诠释“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真谛。

百果山的前世今生

熟悉百果山的青岛人,依稀记得四年多前这里的景象。“山中青松苍翠,可惜的是,不时有装载石头的货车从山中奔出,车过尘起,留下的是大大小小的采石坑,破坏了苍翠的景致……百果山应该变身为生态休闲公园,否则,可惜了它的自然禀赋!”

2009年9月15日,这份期待终于变成现实。从西班牙萨拉哥萨传来喜讯:青岛赢得2014世园会的承办权。同时传出的还有一条消息:世园会选址百果山。这让世界的目光聚焦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百果山缘何胜出?“山地造园,这是一个关键因素。”曾经参与世园会申办过程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纵观整个世界,像青岛这样在山地上举办园艺博览会的城市并不多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韩炳越这样评价青岛的选址:“世园会选址百果山确实是一次最佳的选择。从专业角度讲,山水结合是造园佳境,且展园用地范围的坡度比较平坦,北部山林区又可做背景山林。从园艺专业角度,背山向阳可以形成良好的气候条件,利于各种植物花卉生长。”

但是,“山地造园”操作起来并非易事。2010年8月,在青岛世园会高层专家座谈会上,九位国内外规划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山地造园,有特色,也是挑战!

如何在241公顷的世园会园区中诠释“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理念,考验着设计者和建设者们的智慧。

因地制宜,因循自然。曾“出战”过上海世博会的吴志强应邀担任青岛世园会总规划师。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让大家认识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青岛世园会要让大家意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以及绿色文明的价值,充分认识生态对世界的意义。在规划世园会之初,吴志强仔细研究园区地形地貌及其周边整个山水格局,他最大的欣喜在于将规划融入整个山水格局,方案本身与自然相融而成、浑然一体。“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旺”的总体规划创意,汲取中华智慧依山就势,赋予了世园会园区几分浪漫主义色彩。“大师创造、团队协作”下形成的世园会规划设计和场馆创意,传递着融天合地的理念与当今最新科技的再创造,全面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这里,寸土、寸水、寸石、寸木、寸绿都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园区施工,几乎是从“零”开始。“百果山是一个原生态的山地。”这是青岛世园执委会规划设计部副部长展二鹏首次踏进百果山后给出的评价,“可以说,这里的基础设施就像一张白纸。”

然而,这张“白纸”南北有着120米的落差,而且,这里的原有植被基础不错,园区原有植物168种,其中,可食、观果类植物有123种——百果山名副其实!2010年,国际生产者协会时任主席法博在亲自勘察百果山地形后提出他的问题:“如何保护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青岛一直坚守的“准则”。建园且不破坏原有生态,而且工期短——这不亚于“蜀道之难”。

就地造景,柳暗花明——智慧施工在园区内随处可见,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不乏有为原有树木让路而调整规划的情形发生。在世园执委会秘书长李奉利看来,生态环保是筹办世园会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文化、科技、自然在这里生长一种化学反应,即建筑不是建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界长出来的。——这就是建筑与自然融合的力量。我们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强调保护自然风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打造景观亮点。对当地的一些人文古迹、一草一石,都尽量保留下来,真正做到‘虽为人工,宛做天成,妙造自然’。”

让石头上长草,也是世园会的一处创新。在科学园附近,世园会技术人员指着一处已“钻”出绿草的山坡告诉记者:“过去,这个山坡的山石裸露,‘披’上一层混凝土后,上面就能生草长树。”“技术人员说的是世园会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植生混凝土、生物堆袋、高次团粒技术。”青岛世园执委会副秘书长李志鹏介绍说,山体护坡种植草皮容易水土流失,覆盖上混凝土水泥又显得光秃秃,这种“生态疗伤法”攻克了这些难题,实现了绿化和巩固护坡“和谐共存”的效果。据统计,此类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低碳环保措施在园区有110项——49项新技术、11项新工艺、32项新材料、8项新设备等。

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做法上,青岛世园会更是没少花心思。在筹建前,世园执委会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对世园会园区周边区域的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普查,编制了《青岛世园会园区树种(花卉)选择和植物配置研究技术报告》、《青岛世园会园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园区规划建设体现生态保护原则,同时为体现生物多样性特征,通过引进适应青岛气候的外地植物种类,丰富、补充和完善园区植物群落系统,共配置设计植物种类720种,是原有植物种类的近四倍。

四年多的精雕细刻,如今的百果山,完成了从山野林地到园艺胜地的华丽嬗变。

山水林园大文章

如今,不管是选择山路沿途欣赏美景,或者乘坐2010米长、30米高的空中索道俯瞰世园美景,都是不错的体验。

站在百果山之巅,南区,“五洲聚会、中华团圆”的百个展园浓缩国内外的园艺精华;北区,创意源自月季花瓣的主题馆“绽放”在百果山中,树叶形状的植物馆“舒展”在山脚下;从南侧主入口向山顶望去,绚烂的鲜花大道从山顶倾泻而下,正合了“天女散花”之意,一条绿荫覆盖的“绿轴”横贯园区,大大小小的展园如大珠小珠般落在鲜花和绿树编织的锦带上,呈现“海陆空荟萃、新特异云集”的园艺大观……

青岛世园会首次实现“五洲聚会、中华团圆”,国内展园涵盖了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级行政区、省内地级以上城市和青岛市各区市,35个国际展园全部由参展方自行组织设计,各个展园都体现出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本届世园会的突出亮点。

在中华园里,河南园通过彩楼欢门、汴水虹桥、亭台楼榭、雕梁画栋为游客展示了一幅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真正实现了“人在画中游”;江苏园则借鉴了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开门见山、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和虚实相生”四种经典的空间布局手法,积极融合现代园林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表达了最具代表性的江苏城市气质……

由17个地市级展园联合组成的齐鲁园,将齐鲁文化的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在这里,能够看到以“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为主题的济宁园,以“廊、墙、文、瀑、径”为元素的淄博园,展现“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济南园,还有自然古朴、海味十足的威海园。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林业和花卉业大省,世园会里自然少不了最能代表齐鲁特色的花草植被。菏泽的牡丹、枣庄的石榴、烟台的苹果、莱阳梨等都以各种形式呈现给游客。

而集中展示东道主青岛本土形象的场馆是一个螺旋形不断盘升的建筑物,像一只骄傲的花朵,昂扬绽放。追求其设计灵感,却是来源于岛城最古老又最具市民气息的“波螺油子”。

依托于青岛强大的海洋科技,“海陆空”植物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荟萃。在世园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置的海洋植物展区,除了能看到被“蛟龙号”深潜器携带到海底的植物种子的繁育情况,还能看到在内地首个室内人工模拟海水循环系统下建造的海底森林。200平方米的太空植物展示区,向游客展示通过搭载“神舟”系列飞船、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发生变异的“太空作物”,特别是太空特大南瓜等30多个有明显外观变化的新品系。同时,设有展示模拟太空科技育种育苗的太空舱。

海尔、青啤等本土生长的知名品牌,更借世园会充分展示了青岛的经济活力。绿业园中,青岛啤酒展园将简易的啤酒生产线搬到世园会中,揭示优质啤酒的生产秘密;青建园是一个以鲁班锁为设计思路的榫卯结构,将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在海尔建造的“智慧生活馆”中,通过绿色设计、绿色能源等前沿科技,融合“生活”与“自然”的各项元素,阐释人、科技、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居住方案……

世园会对于青岛的意义远不止举办一次节庆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为这座城市认识绿色和发展绿色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坐标,也催动了一个城市的谋变。

插上智慧之翼

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世园会上,这种距离将被重新定义。

在无线网络实现全部覆盖的园区内,“手机就相当于一个自助导游,软件不仅包含电子世园导览图,而且还有详细的景点介绍;另外还有语音解说,市民可通过软件来合理规划自己的游览线路,实现游园线路的私人定制”,青岛世园执委会数字办软件项目负责人田德庆介绍,“世园会还引进了众多新奇特植物,游客只要拿手机扫一下对应的二维码,详细的百科介绍就会出现,让市民更智能游园。”不仅如此,就连入园的小小门票,也有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智能“芯”。

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青岛世园会也是竞相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理念的舞台。数百项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打造出了一个绿色、节能、智慧的园区。来到园区,你可以看到水是活的,路是透的,场馆是能呼吸的。从远处眺望,许多建筑的屋顶都被草坪覆盖,整个园区内的屋顶绿化率达到60%。海洋馆的所有展缸均采用亚克力玻璃,即便用钉子钉进去也不产生裂纹。国内首次亮相的“空气取水”设备,能把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为饮用水。该设备的出现为人类在缺水地区生存提供了解决方案。

来到园区,各个场馆武装到牙齿的高科技,让人目不暇接。主题馆是青岛世园会的最大展馆,形如四片月季花瓣“播撒”在百果山上。异形铝板拼接、七彩幕墙、光导系统、3D软件设计等,都在主题馆的设计建设中得以应用。据了解,幕墙上所有的铝板均是经过电脑软件事先测试、设计,在计算好光线的折射角度后,根据不同造型进行特别加工,最终拼接成整个场馆外墙,目的是让主题馆外部幕墙能折射不同色彩。而使用的光导照明则是在主题馆的屋顶上,设置可以收集自然光的材料,然后通过光导纤维将这些光能导进场馆内部,用以场馆内照明,几乎能节省室内30%的照明能耗。

此外,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实现了清洁新能源的集成应用;开展建筑垃圾再生、透水混凝土路面、雨水收集等技术应用示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应用浒苔生态肥,保护生态环境。诸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让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活走进自然,科技就在身边的和谐统一。

倾岛青城

如今走在青岛的街头,世园会吉祥物“青青”的形象随处可见,“到百果山看世园会”成为很多人的下一站目的地。但世园会对于青岛的意义远不止举办一次节庆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为这座城市认识绿色和发展绿色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坐标,也催动了一个城市的谋变。

以“让生活走进自然”为主题,让很多青岛市民在期盼与见证中,充分理解了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特别是通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这座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世园会将绿色与生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美丽青岛的完美注脚。

在世园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的心中,青岛世园会规划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展后的会址利用,这是青岛的“远见”,也是留下的“世园财富”——世园会在满足六个月展览需求的同时,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后续利用;结合青岛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国际化休闲城市的功能要求,规划提出世园会及周边地区后续功能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世园会作为带动青岛北部发展的新引擎、平衡青岛“南北差距”新动力而展开,同时实现“夏有大海,冬享百花”,弥补青岛旅游“冬冷夏热”的不足。

为充分发挥世园会的带动作用和外部效应,青岛市委、市政府早在世园会规划时就提出了“投入在园内、效益在园外”和“立足眼前建世园、着眼长远建新区”的战略思路,在世园会及其周边规划建设世园生态城市新区,作为青岛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启动区和带动区。

4月11日,占地约55公顷的世园村正式开村。从其“双重身份”——世园会期间的服务保障基地、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率先启动的商业开发项目——可以看出世园会的后续开发与青岛全域统筹、加速北部崛起的举措在此一拍即合。

4月25日,青岛世园会拉开大幕,以园区为核心,周边194平方公里的世园生态都市新区也将豪迈落笔,北部城区将崛起一片生态青岛、美丽青岛的安居福地、创意高地和休闲胜地。

“世园会要为青岛北部增加一处以园林艺术为主题的高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新的生态旅游中心和城市大花园,形成‘南有八大关、北有百果山’、‘南有奥帆中心、北有世园景区’蓝绿呼应的旅游新格局。”李奉利的这番话道出了青岛“后世园”时代发展的新目标。

责编:高鑫

猜你喜欢

世园青岛园区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
锦州世园会广电宣传的立体化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