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水土保持示范园 树立生态文明先行区
——下沙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14-01-30曹江源刘武明徐尚辉刘西宁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示范园水土保持园区

曹江源,刘武明,徐尚辉,刘西宁

(1.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宁 810001; 2.互助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 互助810500)

“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这是对过去青海省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然而当踏入下沙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树木繁茂、鲜花竞放、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曾是“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

下沙沟位于青海省互助县东南部红崖子沟乡,距茶马古道重镇平安驿(海东行署所在地)12 km,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中下游红崖子沟的左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总面积209 hm2;年均降水量395.4 mm,年均蒸发量2 354.6 mm,年平均气温4.2 ℃,温度多变、日较差大,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干旱浅山区;植被由旱生草本和小灌木组成,主要有沙蒿、冰草等植物,林草覆盖率只有12.50%左右,很少有野生动物出现;整个地势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多级地貌特征,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有大小支毛沟130条,山地、台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5%和15% ,平均坡度18°,沟壑密度3.19 km/km2;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土壤多为栗钙土和黄绵土,土层较厚;以水力侵蚀为主,并伴有一定的重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6 000 t/(km2·a),年土壤侵蚀量1.25万t,为强烈水力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前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年径流模数96 000 m3/(km2·a),年径流量20.06万m3,均以洪水形式出现。

为树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样板及科技示范试验推广典型,互助县水务局于1999年11月份以竟拍的方式取得了下沙沟小流域50年的土地使用权。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为示范目标,积极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示范园的水土保持治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先后建成了工程建设景观、林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旅游观光景观、科研试验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示范效果,如今园区已成为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区域性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1 以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下沙沟示范区自2000年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1年共完成了小流域内10 kV用电线路架设,建成了近4 km对外砂砾石道路和3.7 km田间道路;修建了包含科普展示、径流试验、化验分析、休闲洗浴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层管理用房1座(240 m2),内置完备的生活设施,并设有60 m2专用生活餐厅;修建提灌站1座(主管道2 200 m),通过渠系配套将灌溉水源引至每块农田、造林地;修建日光节能温室4座,为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契机,为小流域特色种植养殖建立了良好平台

下沙沟示范园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区清晰、建设规范、扎实实施的要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 hm2,其中兴修梯田45 hm2、营造水保林32 hm2、种草50 hm2、实施生态修复82 hm2,建设林网0.933 4 km(4 667株)、涝池1座、石谷坊80座、蓄水池15座、集雨利用窖400眼,种植云杉、圆柏、暴马丁香、珍珠梅等景观树3 350株,土地利用率达100%,治理程度达100%,年拦蓄泥沙1.25万t,减沙效益达到86.4%。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小流域上部构建了围栏建设、生态修复的梁峁顶防护体系,在小流域中部构建起工程整地、林草措施、基本农田、林网建设的坡面防护体系,在小流域下部构建了谷坊、淤地坝、工程整地和防冲林的沟道防护体系,在下沙沟小流域自上而下建成了三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护示范体系,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池、坝、渠综合治理模式,为小流域特色种植养殖建立了良好平台。

3 以特色产业示范为引导,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动力

下沙沟示范园特色产业发展中不断呈现新亮点、突出新特色。一是建设苗圃2.27 hm2,培育云杉、圆柏、沙棘、青杨等苗木30余万株,满足了园区内生态治理的需求;二是建设高标准特色生态农业种植日光节能温室4座,成功引种西瓜、人参果、金皮西葫芦、樱桃、西红柿等特色果菜,并成功占领周边乡镇市场,成为百姓家中的家常菜;三是通过民间资本投入和招商引进八眉猪、土鸡养殖项目,年养殖规模达到300多头(只),出栏(笼)率100%;四是形成猪/鸡肥—果/菜/林产业链,年产值近60万元。特色种植、养殖、育苗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园区生态治理及正常运行的需求,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带动了一方经济,更推动了四方生态型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始终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建设理念贯穿于建设时序之中,采用新技术构建节水型园区、清洁型园区。一是针对下沙沟小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雨洪利用贯穿于园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中。修建51.08万m3淤地坝1座、2 000 m3蓄水池15座、1.4万m3雨水集流窖400眼、集雨节流槽2 800 m,每年可有效利用雨洪资源近53万m3,实现农田、林木、草地灌溉面积45 hm2以上。二是采取有效的节灌方式,在苗圃、草坪、日光节能温室等地采用喷灌系统进行灌溉,造林地采用自压喷灌,局部地段采用自流漫灌和雨水集流补灌。改善灌溉面积13.3 hm2以上,年节水10余万m3,节水效率达50%左右,每年可节约灌溉资金6万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示范作用。三是面源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园区已形成猪/鸡肥—果/菜/林产业链,45 hm2的作物(小麦、蔬菜、经济林果)生长期仅施禽畜养殖自产的农家肥,从不施化肥和农药。生活用水取自山泉,梯田、林木、草地所需灌溉用水引自马家河水库。园区所产粮食、疏菜、瓜果、肉、蛋、禽等均系纯绿色无污染食品,受到参观、来访者的喜爱。四是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有用的垃圾回收利用,其余垃圾主要以填埋、堆肥和焚烧为主,目前因资金有限,还未采取更经济、便捷、环保的高速发酵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五是合理整治弃土弃渣。建设期所产生的弃土弃渣,通过集中整治并采取植物措施进行治理,在整治场地上栽植沙棘、柠条等乡土树种,周边栽植云杉、油松、圆柏和暴马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等灌木,在恢复植被的基础上设立监测点,积累开发建设项目植被恢复治理的监测数据。

4 以科技示范为支撑,为科普教育结好纽带

下沙沟示范园通过近15年的建设和发展,建成了自然地理景观与治理景观镶嵌布设的格局,实现了功能分区清晰合理,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满足了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形成六个景观示范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节水灌溉、科研试验的工程建设景观示范功能区,生态保护、自然修复、园林式景观、特色经济林景观、水土保持生态防护林景观的林业生态景观示范功能区,种植业、特色种植养殖、高效农业生产的农业生态景观基地示范功能区,畜棚养殖的畜牧养殖示范功能区,推行立体结构、多种经营的农、林、牧结合型景观示范功能区,白马寺—园区景观—佑宁寺—土族风情园的旅游观光景观示范功能区。六个景观示范功能区集中体现了下沙沟示范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下沙沟在示范引领效应建设中,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精品工程为重点,把治理开发、监督管理、科研监测、示范推广融于一体,基本上实现了设施、措施与环境协调,生态景观良好目标。设立介绍园区(基本概况、治理模式、综合防护体系、治理措施)、侵蚀类型(水土流失产生机理、危害)、各类植物(科、属、种分类,生物学特性,产地)、农作物(品种、特性)等不同内容的宣传标牌,将下沙沟示范园初步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建设、科研试验、科普教育实践、农林牧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基地。每年有1 200余人(次)的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150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参观、考察、实习,每年吸引游客1 050人(次)以上。为扩大下沙沟示范园的影响力和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园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还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

5 以示范园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创造效益

1999—2009年下沙沟示范园已形成基础设施、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旱作造林技术应用、园林景观等示范区,并于2009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09—2014年在原有硬件设施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对园区管理房、庭院绿化美化、科研试验室等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新建人饮管道10 km、高标准日光节能节水灌溉温室4座(喷灌和滴灌)、养殖温棚1座、节水灌溉渠道2 800 m,新增绿化、美化面积0.5 hm2,栽植珍珠梅、暴马丁香等花灌木3 000株,建成砖石路面0.7 km。在原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新拓展了水土保持监测示范、水土保持农业试验示范、水土保持试验示范、总体功能示范、科教功能示范、科研功能示范、生态景观功能示范、新技术应用功能示范、科普教育宣传功能示范等内容,成为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气象的领头雁,并顺利通过水利部中期评估。

得益于项目、资金的配套扶持及园区内苗圃育苗、种植养殖收入,目前园区已基本具有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来源,保证了园区的正常运行,建立了长久、稳定的运行机制。在园区土地拍卖、园区建设、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实行专人、专柜、专案管理,对设计、规划、监测各项科技文本、影像资料进行归档,并建立了数据化管理。为了保证园区的正常运行,管理单位还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管理制度、考核奖罚制度、物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水电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巡逻值班制度、治安护林防火值班制度、防火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制度等10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常年坚持,严格管理,确保了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6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为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在今后的建设中下沙沟示范园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树立生态文明先行区为途经,以完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好六个结合:一是做好水土保持与农、林、国土方面相结合,优化示范园区的整体布局;二是做好与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三道防线相结合,提高示范园区的综合功能;三是做好与大生态建设相结合,建立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四是做好与生态产品相结合,发挥示范区的推广作用;五是做好与大户相结合,发挥水土保持技术优势;六是做好与科研院所、高校相结合,培养、带动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合作,转化技术成果。总之,下沙沟示范园的建设与运行要结合实际展现当地的特色,起到推动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科技示范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示范园水土保持园区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