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2014-01-26宋奇成危志锋

当代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成渝

○宋奇成 危志锋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重庆 400054)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宋奇成 危志锋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重庆 400054)

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优化 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表1 2005—2011年成渝两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而重庆则仍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比重逐年上升,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从表1的数据比较来看,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成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递减,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的态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较为明显。而重庆在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甚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总的来看,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高度化趋势。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结构较为合理。而重庆还正处于优化之中,其产业结构及变化与成都不同,重庆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并且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现有产业结构仍处在“二三一”状态中,距离“三二一”的高层次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分析

1、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产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又包括三大类:采矿业、制造业和电、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从表2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的第二产业中,工业均占绝对优势地位,2011年所占比重分别高达83%和84%,建筑业比重相对较小。从发展趋势上看,两市工业均有加强的趋势。以下主要对工业行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表2 成渝两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表

2、工业行业内主导产业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选取行业增加值占本地区工业增加值总和的5%或以上的行业为该地区工业行业的支柱产业。选取结果如表3所示,成都的支柱产业为5个,重庆为6个。从行业分布上看,两市支柱产业一共涉及到7个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电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4个产业在两市都属于支柱产业。因此,两市在支柱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支柱产业存在交叉分布的现象明显。两市工业结构也呈现出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

另外,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七大支柱性行业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两市工业的加工程度和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电子制造业在成渝两市七大支柱性行业的排名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这说明,在如今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两市的支柱产业中,也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一的位置,这说明两市对于发展本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都很重视。

但是,另一方面,两市在支柱产业重要性的分布上又有所不同,各地都具有核心的支柱产业。如在成都的五大支柱工业中,尤以电子制造业为主,其增加值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而专用设备制造业仅属于成都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该市支柱产业中的特色产业。重庆的特色支柱产业主要表现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为6.2%。重庆的核心支柱产业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工业增加值总和的29.3%,而其他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总和的比重只有30.2%,单个行业最高比例不足7%。因此,总体而言,成渝两市主要支柱产业表现单一,分别是电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表3 2011年成渝两市支柱产业及其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及排名

三、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1、第三产业行业分布结构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从1960—2001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收入国家由25%增加到50%,中等收入国家由46%增加到52%,高收入国家由54%增加到71%。

西部大开发以来,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增长率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率相比还很滞后。表4反映,2011年成都和重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不仅分别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7.4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还低于GDP增长速度2.8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与同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两市比较,重庆第三产业相比成都发展缓慢。

表4 2011年成渝两市GDP与三次产业增长率(%)

以下对成渝两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等14个行业。先计算出这14个行业的生产总值在各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然后对其进行排名。比重较高、排名靠前的行业就属于该地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结果如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市第三产业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是两市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两大行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均靠前。二是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弱势行业。这三个行业在两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很小。三是两市第三产业的分布结构差异性不大,除了金融和批发零售业外,重庆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对发达,所占比重达到了12.6%。

2、服务业结构分析

表5 2011年成渝两市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及其行业排名表

第三产业基本上属于服务业,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现代服务业从统计分类上界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采用一般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即符合现代服务业的某个特征都归为现代服务业。初步界定现代服务业包括以下九个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根据上面的划分,本文对成渝两市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都占了较大的比重,其比重分别达到58.9%和53.3%。这说明现代服务业已经取代了传统服务业成为本地区服务业的主体,第三产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另外,从两市现代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发达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现代服务业越发达,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就越大,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从表6可以看出,成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达到50.1%,而该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较大。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其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决定和反映了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该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程度。

表6 2011年成渝两市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表

四、结论

通过对成渝两市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度化程度较高,各产业比重较为合理。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重庆尚处于优化升级的阶段,其产业结构不同于成都,第二产业仍然是重庆的主导产业,并且有加强的趋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第二,从二、三产业的构成看,第二产业的构成主体是工业,第三产业的主体是服务业。因此,第二产业发达的城市主要反映在工业上,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主要反映在服务业上。经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重庆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而成都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

第三,从工业行业内部的主导产业构成看,两市的主导工业存在着交叉重叠现象,但是其在重要性程度的分布上又有不同,两市都具有自己核心的支柱工业。如成都的电子制造业,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另外,两市的工业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高技术化的演变趋向。

第四,从第三产业构成上看,两市的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在服务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两市服务业都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两市比较,重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宋国宇、刘文宗: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7).

[4] 成都统计年鉴(2003—2012)、重庆统计年鉴(2003—2012)[Z].[5]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杨玉秀、何辉:京津沪渝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1).

[7]王瑾: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J].电子科学大学学报,2002(8).

[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注:基金项目: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庆理工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资助。)

胡冬梅)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第二产业成渝
房地产重回支柱产业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海南:推进医疗健康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成渝双城到同城
把建筑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