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政和县竹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4-01-26毛燕清

自然保护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政和县福建省加工

毛燕清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南平 353000)

福建省政和县竹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毛燕清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南平 353000)

分析了福建省政和县竹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竹产业发展存在的资源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企业品牌观念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扩大培养竹资源、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所合作、发展电子商务等竹产业发展对策。

政和县;竹产业;现状;对策

1 竹产业现状

1.1 自然条件

政和县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北纬27° 03′-27°32′,东经 118°33′-119°17′,总面积26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26万亩,竹林面积更是达到46万亩,竹材资源丰富。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非常适宜毛竹生长,生产的毛竹竹长粗壮、节少、竹质韧度好,是很好的竹制品原材料。

1.2 竹产业发展情况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冠以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化身,深受人们喜爱。竹材制品由于其天然纹理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常见的竹制品有竹木根雕和竹茶具等。

政和县利用竹材的历史悠久。早先人们对竹材只是停留在简单加工利用,近些年受以竹代木思想的影响,开始注重深度开发利用。早在2003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的决定,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又制定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等产业扶持政策后,政和县政府2004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竹子列为重点主导产业发展,出台并实施竹经济优扶政策,鼓励竹子生产加工,调动竹农培育竹林的积极性[1]。近年来,政和县政府拓展产业思路,加强宏观调控和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技术、发展竹加工业的外向带动战略,积极引导竹加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调整产品结构,确定竹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导向,政和县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了当地竹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竹产品已由以往较单一的筷子等发展到茶盘、餐具、厨具、地板等六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目前政和县已发展成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竹具工艺加工基地,并在2010年5月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竹具工艺城”荣誉称号。政和县依托其自然地理条件和物种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销售网络,大力打造以资源型和生态型为特色的中国竹具工艺城。

全县200多家竹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就有22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7家,专门从事竹茶盘的规模企业有8家,成为政和县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2004年全县竹业总产值2.2亿元,2008年达4.79亿元,2011年达7.15亿元,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其中,特别是竹茶盘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规模、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政和县成功制定了《竹茶盘》省级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结束了福建省竹茶盘生产无标可依的历史。该标准实施以来,政和县竹茶盘生产企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范,防止了无序竞争和市场混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政和竹茶盘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欧美70多个国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销售网络。茶盘在政和竹产业中做的最好,随着竹茶盘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积极申报竹茶盘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其中,茗匠工艺礼品有限公司、一家工贸有限公司、御竹工贸有限公司和新亚竹木有限公司的竹茶盘产品分别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荣誉。茗匠工艺礼品有限公司、一家工贸有限公司、御竹工贸有限公司、新亚竹木有限公司、祥福工艺品有限公司竹茶盘产品分别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荣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政和竹企业知名度,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竹业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政和县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并不多。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推动竹业整体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竹特色产业,政和县规划了深加工产业园,引进竹炭系列等竹木产品深加工项目。

2 竹产业存在问题

2.1 竹资源不足

政和县竹企业每年消耗上千万根毛竹,但其中近300万根来自南平、龙岩、三明、宁德等10多个县市。多家企业为解决原材料问题,在县外开设了半成品加工企业,有的企业还在湖北、江西等地建立了万亩毛竹基地。大部分的林产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在同类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缺乏持续投入的热情,导致产品的规模效益无法发挥,产量无法有效增长。

2.2 专业人才缺乏

大部分竹制品加工企业都是中小规模,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缺少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而且企业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谈不上职业化、专业化,更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技术创新[2]。

2.3 企业品牌观念不强

部分企业通过内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树立“以质量打造品牌、以质量拓展市场”发展目标,提升了产品质量。但竹制品品牌的整体知名度不高,很多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识薄弱,缺乏提高产品品质的动力,对于贯彻执行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可以鼓励企业之间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产业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广低碳、循环生产工艺,创建品牌。

3 竹产业发展对策

3.1 扩大培养竹资源

针对竹产业原料的不足,需要扩大竹林面积,加强对竹林的科学管护,提高毛竹林产量,增加竹资源总量。可以通过对竹林进行科学管理,合理留养笋竹和科学采伐等技术对竹林予以结构调整,推广劈杂除草垦复技术措施,改善立地条件,进行科学施肥,引水灌溉,使之尽快达到丰产林标准。

3.2 加强与专业院校、科研所合作

竹制品加工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缺少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与科研所、高等院校进行工艺、设备改进等方面的合作,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竹业企业与科研所间的互补合作与技术交流水平。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竹产业当中,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完善竹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推广机制,促进竹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竹业总体效益[3]。如竹材产品在防腐、防潮、防蛀、防霉、防开裂、色泽保护等方面有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好就可以开发出尽善尽美的竹制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竹具工艺品产业科技含量,重点发展以竹木原材料为主的深加工即附加值高的竹木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提高竹木产品品牌的全国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4]。如与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竹具工艺产品创新研发中心;还与福建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等高校合作研发竹产品及其机械设备。

3.3 发展电子商务

在当今电子商务技术成熟的时代,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构筑新型竹制品市场,支持企业培养、引进营销人才,建立覆盖全国、连接海外的营销网络,带动竹加工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从国内外的竹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其发展的进程在加速,未来对竹制产品进行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的二次加工将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政和县可利用得天独厚的毛竹资源,打造全国重要的竹具产品加工基地,构筑以竹文化、竹科研、竹加工相结合的竹产业发展体系,努力把竹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生态优势。

[1] 任明亮,宋维明.国内外竹产业研究的现状与未来[M].林业经济,2008,6(12):23—25.

[2] 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4(4):34—37.

[3] 张明接.激发竹业新活力 增创经济新亮点:加快发展闽北竹业产业的几点思考[J].福建经济,2002,(3):22-23.

[4] 王力勋. 福建省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竹子研究汇刊,2002,21(4):28-32.

S795.08

B

1004-7743(2014)04-0014-03

2014-06-08

猜你喜欢

政和县福建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浅谈政和县锥栗低产原因及对策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政和县锥栗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探讨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