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概念的内部表征模式❋

2014-01-26杨振宁张丽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医学表象原型

杨振宁,苏 静,张丽萍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表征(Representation)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现代认知心理认为,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因此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概念的或命题的[1]。

概念是知识体系的核心接点,是心理表征的关键要素,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中医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那么,中医概念虽然见诸于典籍著作,但其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进行心理表征的呢?探究这一命题,也许是破解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所面临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

1 中医概念的表征具有“表象”性

象数思维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象”的本质是外在表现,并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那么“数”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数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规律。中医学的“象”与心理学的“表象”有诸多类似之处。

心理学认为,表象是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心理表征,是表征的一种形式。许多概念是完全可以表象表征的。如鸟、飞禽、动物的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首先反映的不是这些概念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而是一些相关的实体表象。虽然我们很难给“鸟”下一个确切定义,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鸟的认知。中医概念也是如此。如阴阳,我们对它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于它的基本特性,如阳代表明亮、上升、运动,阴代表阴暗、下降、静止等,这些特征均代表了阴阳的某个方面,却又生动、形象地表现着阴阳的本质。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尚书·周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古人巧妙地运用取象比类之法,以五行类比五脏、五色、五味、五志、五气等,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以五行类比,并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相互作用关系,阐释各类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可谓大象无形、大言无声,简单而又睿智。以五行类比世间万物,并赋予各种事物五类基本的形象,让人们可以感性、直观地认识其特性,可谓深入浅出。

心理学认为,表象是对当前不存在的事物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作表象等,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是知觉的类似物,是思维活动的感性支柱。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性的认识,同时促进问题解决。中医学正是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这种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概念表征方式,从而使其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概念具有了强大的延展性。

2 中医概念表象表征的基础是“原型”

一般认为概念具有定义性特征,然而事实证明,许多自然概念却很难确定其定义性特征。如“椅子”这一概念,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不容易的。研究表明,如果展示1张从未见过的椅子图片,鸽子也会很有把握地啄出代表“椅子”的正确答案,由此可见概念似乎就在我们的脑海中[2]。

中医学中的大部分概念具有自然概念的属性,因此有许多概念同样难以精确定义其特征。如给“阴阳”这一我们熟知的概念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很难,因为它的外延太广泛了,广泛到可以包罗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那么,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又是如何准确表征这些概念呢?我们仍以阴阳为例,虽然我们难以对其概念进行精确定义,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阴阳准确的心理表征。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阴阳的“原型”,它可能是日月,可能是明暗、冷热,也可以是热烈或沉寂。这些原型都有鲜明的形象性,是属于表象表征的范畴。因此,对阴阳这一概念,用表象的方法进行表征,是最便捷也最有效的。

所谓原型,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3]。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我们同样认为,中医学概念往往是借助“原型”进行心理表象表征的。除了表象表征外,尚有语意表征。中医学概念完整的表征模式是“原型+语意”的心理认知活动。“原型”表象表征,是感性的、形象性的表征,语意表征是理性的、抽象性的表征。因此可以说,中医学的诸多概念是表象与语意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而这种认知模式,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知特征。

阴阳是一种类属概念,有其确切的原型。木、火、土、金、水则更加具有这一特征,它们不仅是类属概念,其概念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原型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最基本的“取象比类”方法学。所谓取象比类,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表达现实事物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事物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我们认为,“取象”就是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形象,即“原型”,以删繁就简的高度概括来说明此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所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即是运用“原型”的方法。

3 中医学习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是深化概念“原型”的理解

我们学习中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解除广大患者病痛,是每一位中医人的不懈追求和毕生理想。那么,如何提高中医理论学习质量和临床实践水平?虽然其途径和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深化对概念“原型”的理解,可以说是其中的1个关键环节。对于这一问题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充分认识“原型”对概念的重要作用,要善于运用“原型”,也就是运用中医的“象”思维,来深化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二是要充分认识“概念原型”与“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既要善于借助“原型”理解概念,更要善于借助“原型”类比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曾明确指出,我们更多地是通过拓展“原型”来形成概念[2]。这里的关键词是“拓展”,实际就相当于中医学的“类比”,惟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医概念强大的认知力和生命力。如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六纲均具有明确的阴阳属性。那么虚实有无阴阳属性呢?以阴阳为八纲之总纲论,其余六纲均说明有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应该均具有阴阳属性。基于这一点,虚实也应该具有阴阳属性,否则对于虚实病证,又如何“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呢?

认知心理学认为,外在的客观知识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属性,是知识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基础,对于形成和优化知识的内部表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医知识的表征,有以文献为主体的外部表征和医家个体认知世界的内部表征,这两大表征体系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研究两大表征体系具体的知识表征模式,对于促进中医学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07-208,248-252.

[2] [美]戴维·迈尔斯.迈尔斯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329.

[3]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174-175.

猜你喜欢

中医学表象原型
包裹的一切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表与里
表与里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透过表象看公式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