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楼阁式塔形态演变的功能意义

2014-01-25管雪松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年12期
关键词:楼阁佛塔塔身

■陈 航 管雪松 骆 文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中国楼阁式塔形态演变的功能意义

■陈 航 管雪松 骆 文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1 引言

公元6世纪为迦吡罗卫国(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最初的佛教。佛教中舍利是至高无上的圣物,信徒表达对佛信仰之心的重要方式即供奉舍利。因此,“塔”作为保存舍利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公元68年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图1)。中国的佛教主要有三大类: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塔”在我国建筑类型中,出现的时间较晚。佛教传入中国之时,佛塔也随着而来。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结合佛塔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塔。中国的塔可以分为:楼阁式塔、喇嘛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类型。

2 中国楼阁式佛塔的结构

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建造高楼这种方式互相炫耀其雄厚的资本。古代盛传“楼”为仙人所居,因此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营建高台楼阁来供奉仙人。用这类建筑尊崇佛最为合适;此外,高楼使人望而惊异,增加神秘感。于是楼阁建筑便被首先采用了。佛经上译作“高显”,意为既高大又显赫(图2)。

印度窣堵坡与我国传统建筑结合而成的楼阁塔主要分四部分:塔刹、塔身、台基和地宫(图3)。

地宫——塔的地下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有陵寝深埋的传统,于是创造出地宫,用于存放舍利、经文等重要物品。

台基——主要起支撑塔体的作用,也有着装饰作用。塔的级别越高,台基越复杂。平面形状有八边形、四边形。有的台基配有杆栏望柱头饰,雕花阑版;乡村塔多简化台基。楼阁式塔台基多做成坛状,一层木廊庑与台基连成一体。

塔身——塔的主体,塔的变化主要在塔身楼阁式塔都是空体结构,各层分布均匀,内外一致。单塔筒木板划层直登梯在塔筒壁木板划层之间,双塔筒砖劵拱划层旋登梯在双塔筒壁内,及外加腰檐平座围栏。楼阁式塔中心为实心的较少,一般高度不高,称为仿楼阁式塔。

塔刹——封顶、防漏、装饰的作用,使塔更加挺拔、神圣。塔刹实际上是一个缩小的塔。早期的塔刹存有佛教内容于刹座中,并与塔顶相连,常做成仰莲或须弥座。

3 中国楼阁式塔在功能上的演变

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楼阁式佛塔已不单是供奉舍利的作用,其用途发生变化,甚至脱离了佛教范畴,塔的结构与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后来,如水塔、钟塔等孤高挺拔的建筑物都以“塔”来命名。本文拟分五种情形,阐述中国楼阁式佛塔在功能上的演变历程。

3.1 登高眺望

我国楼阁式佛塔用途发展中最早出现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功能便是登高眺望。我国古塔出现这一用途主要是与中国传统楼阁相结合的结果。传统的印度窣堵坡是光平的圆形覆钵建筑,并不宜登临。

古代中国的高层楼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登高眺览的用途。在古代文献中,就有不少记录古人登高望远的场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庚信在《和从驾登云居寺塔》中描绘出一幅登塔观览山色的情景:“重峦千仞塔,危登九层台。石阙恒逆上,山梁作斗回”。北魏灵太后胡氏在洛阳永宁寺,“躬登九层浮图”,更是说明在古代,登佛塔远眺已经十分普遍了。唐宋之后,登塔游览之风更盛行。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题名”,更是成为唐宋之后文人墨客向往的一桩美事。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如图4),处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的佛宫寺内。通体材料为木材,总高67.31m,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现存的中国唯一纯木构古塔,也是世界古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至今高度最高的。塔的基座是一个4m多高的石台,从表面看塔高五层,但中间有四个夹层,实际上全塔是九层。塔的第一层设有“重檐”,南面开门。塔室内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高约10m。门旁绘制有天王、金刚和弟子像。门楣上方的壁板上,绘有三幅女供养人像。这些佛像和壁画都是辽代风格。在第一层的西南角上设有木质楼梯通向二层。二层以上,门窗开敞,塔内塔外景色得以浑然一体。塔外有宽阔的回廊和护栏,供人走出塔身远眺。相传一次曾有几千人同时登临此塔。

工匠为了让塔能更好地发挥登高眺览的作用,便对塔的结构作了很多改进。如把塔中的层板和楼梯设计的得便于站立和攀登;塔身门窗开敞,每一层使用平座挑出塔身之外,构成回廊。

3.2 瞭望敌情

既然塔可以登高望远,军事家自然会利用其来瞭望敌军。塔这种建筑物高大,并且有隐蔽、住歇的功能,在观察敌情和防御中具有了极大的优越性。

■图1 佛塔传入中国的四个阶段■图2 楼阁塔的基本演变■图3 楼阁式塔的结构■图4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图5 定县料敌塔■图6 安庆市振风塔■图7 北京玉峰塔影

河北定县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北宋时期,定县邻近契丹,因此宋朝廷在定县东南角建开元寺塔以防范契丹。《定县志》中记载有:“真宗咸平四年(1001)诏建,仁宗至和二年(1005年)始成盖筑以望契丹者,故又名料敌塔”。塔高84m,平面为八边形,是一座高十一级的楼阁式砖塔。塔各层涂成乳白色,塔门彩绘火焰门。外形上,逐层递减。塔的第一层上施叠涩砖的腰檐,上承挑出三跳华栱和平座,第二层以上都是叠涩腰檐。塔的第三层以下,东、西、北都有真门,其余四面有浮雕假窗,各层的假窗的窗柩各不相同。为了更好起到军事上的瞭望作用,在塔的最上两层,八面都开了真门。在塔内部结构中,塔心柱上每层各设佛龛。第一层设有四座佛龛,其他各层最多设有两座佛龛,塔内有楼梯可以登至塔顶。

定县料敌塔在形式、结构上与目前国内现存的楼阁式塔有所不同。例如山东邹县重兴寺塔、河北正定天宁寺塔等宋代的楼阁式塔,均在上层逐减辟门或是开设假门。然而料敌塔在最上两层的门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同时在塔身顶部设有砖口,可攀登塔刹。《图书集成•职方典•料敌塔》中描述有“洞门八面,铁幢四落,飞窦县梯,俯眺百里”。同时塔的高层出檐深远,瞭望人可以环绕塔檐四处远望,料敌效果十分显著(图5)。

3.3 导航引渡

中国楼阁式塔大多是高挺的建筑物,所以人们又将其发展为导航引渡的标志物。如福建福州的罗星塔早已作为重要的航海标志被列入世界航海地图。

远近闻名的安庆振风塔位于安庆市迎江区的迎江寺内,位处长江江岸,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塔身共七层,高72m,底层周长40m,远远便可看到此塔。1m高青石筑成塔地基座,周围为白石栏杆,并有二十六根圆柱支撑附阶;顶部为八角形屋面,回廊宽大舒展;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形成低矮须弥座,外绕以白石栏杆;二至七层均有八角形石栏环绕,可供人参观。每层八角处各悬挂铜铃;各层塔门位置均有变化,游人常常易入难出;塔刹用硕大宝葫芦组成。塔内有浮雕佛像六百多座,每层厅室楼门机构多变,雕刻精美细致,图案不一;塔南侧有拱门,可登上一百六十八级台阶到塔顶。塔中心设有八角瓜皮顶空厅,各层壁龛,两侧对称,设有一到五个小壁龛,龛合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因而佛灯不会熄灭,在夜晚更是起到了良好的指路效果。在江河急流、深湖巨浪处也建有塔,这种塔往往称之为“镇压之塔”,对人们的心理起一定的安慰作用,同时使人们提高警惕。

3.4 美化风景

塔的身姿挺秀优美,山峰本身不够挺拔,人为的塔弥补山川形势不足,形成借景。塔装点河山、引人观赏的作用盛行于明清时期。例如:北京玉泉山的玉峰塔,点缀着西山,形成颐和园的一处借景。玉峰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高47.7m,塔身通体浅杏黄色,上下共七层。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层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座券式门,其他各面开拱券式镂花漏窗。二、四、六层的门与之相错落。这样的交错布局目的是防止塔身开裂的作用。每层之间有仿木的斗拱,承托着砖雕的塔檐。檐角下悬挂塔铃。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与峰塔内建石制阶梯可以盘旋而上,各层中有三个壶门式佛龛,佛龛两边的楹联是乾隆皇帝亲手撰写的,但现在字迹已经风化模糊了。虽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寿塔的样式建造,但它结合了北方的气候地理特点,塔身没有慈寿塔的护栏,每层的塔檐也外伸得较短,这样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强风。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玉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乾隆皇帝将此景命名为“玉峰塔影”,并题诗《玉峰塔影》(图7)。

在风水学说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楼阁式塔——文峰塔。若一个县城中有高山,或东南、西南要等一个方向地势低洼、空缺,那必然要建一座文峰塔,以增补地势。明朝《创建文星塔》中记载:“杨公来我县为官,上任后游览韩城县的山川名胜,深感东北方山峰不够耸拔,于是与本县乡绅商议,修建一座浮屠以弥补。”在封建社会中,科举的风气盛行,若能中举就要在县城建文峰塔,这有着本县出人才的意义。这种塔有称之为文风塔、风水塔等。文峰塔采用仿楼阁式佛塔的形制,甚至在塔身雕有佛像,外部简洁,不必要的装饰很少,内部结构仍采用壁内折上式或空筒式。

4 小结

中国楼阁式佛塔由最原始的印度窣堵坡结合中国传统楼阁发展而来,由最原始的保存舍利、经文的功能逐步演变,创造发展出登高观景、军事防御、装点山河等作用,进而引申为凡是高耸孤立的建筑物大都以“塔”来命名。楼阁式塔作为一个外来文化与传统建筑结合如此巧妙的范例,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发展与创造,它凝结着精湛的造型艺术与较高的技术成就。

(责任编辑:贺 辉)

[1]张驭寰.图解中国佛教建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2]张驭寰.中国古建筑丛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罗哲文.重峦千仞塔:中国的佛塔(上)[J].佛教文化,2011(04).

[4]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5]张驭寰.中国佛塔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秦超,张响三.汉地佛教家具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3).

[7]祖能.佛家具说之佛龛[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06).

[8]John Kieschnick.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200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ge 84

[9]The Evolution of Indian Stupa Architecture in East Asia. Eric Stratton. New Delhi, Vedams, 2002,viii.

The Functional Meanings of changes in the Form of the Pavilion-style Tower in China

Chen Hang & Guan Xuesong & Luo Wen

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形成具有中国特征的楼阁式佛塔。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楼阁式佛塔已不单是供奉舍利的作用,其用途发生变化,甚至脱离了佛教范畴,塔的结构与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塔;结构;形态演变;功能意义

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Chinese pagoda, combined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castles, form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vilion-style pagoda. In the course of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pavilion-style pagoda relic has not only dedicated to the role, its use changes, and even out of the scope of Buddhism, tower structures and art forms also will be changed.

rds: Tower;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unctional Meanings

TS664.01TU238+.2

A

1006-8260(2014)12-0066-02

猜你喜欢

楼阁佛塔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透视:雪糕叠叠乐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亭台楼阁知多少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