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主序贵中和
——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空间组织

2014-01-25王道静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年12期
关键词:组群故居庭院

■王道静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礼主序贵中和
——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空间组织

■王道静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礼记•乐论》云:“礼者,天地之序……序,故群物皆别。”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甘熙故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建筑组群按照“礼”制规范空间的平面序列,明分使群,并通过阴阳、虚实、内外相容相携,“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大戴礼记•朝事》),形成一幅自然无为、亲亲合合的人伦画卷。

1 依伦理纲常组织建筑组群关系

《周易•系辞》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礼义约定的人际关系中,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为要旨。人伦关系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置,认为“家”、“国”同质,即:有血缘关系的众多个人有序组合形成家庭,有血缘关联的家庭有序组织成为家族,有地缘关系的众多家族组织成为国家。《礼记•曲礼》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按照“家国同构”宗法,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所以,划地为界、筑濠修城的礼法,以君为尊,将帝王宫殿置于城市的核心,居中向外展开。家族性建筑群组的规划与组织,则以父为尊,强调同宗同族性以及弟恭兄、子孝父的纲常秩序。

规模庞大的甘熙故居建筑组群,将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的甘氏家族体系进行有序的组织,形成对外封闭的家族性居住场所。甘熙故居包括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甘熙建造并曾经居住的大阪巷42号。15、17、19号建筑组群以南北纵深向为主,分为六路,各自分门进出,并兼顾横向的连通与贯通。首先,三组建筑在门厅、轿厅、大厅等厅堂部分的院墙依据需要辟门,横向互相连通。其次,三组建筑群的最后一进,与后花园相连通,建筑组群内占地约500m的后花园——晓园,为三组建筑群共有。各自分门进出的15、17、19号建筑群落,内部贯通并共用后花园,符合宗法的家族性特点。族人又以尊卑长幼有序使用建筑空间。

甘熙宅邸建筑群的规模以15号为最大。清嘉庆四年,甘熙的父亲甘福在南捕厅旧址上开始建造宅邸,就是现在的南捕厅15号。甘熙父亲一族居住于15号,甘熙在18岁中举人以前,也居住于此。甘熙父亲贵为家族的尊者与长者,在最初规划15号的时候,就考虑到家族共用的特点,因此建筑规模与功能设定相对17、19号都要宏大完善。15、17、19号建筑组群总共可以看作六路建筑,其中15号三路,17号一路,19号二路。15号中轴线上的主建筑群为六进,中路是前堂后室的穿堂式建筑格局,东西两边的边路则为会友待客以及书斋和家塾,东侧两进建筑之后的花园与这个建筑组群的后花园相邻,内建有藏书楼“津逮楼”。17号因为居中所以纵深狭长,其规模以及主轴线与15号比较可以看作是一路五进建筑组群。19号为两路五进。15号的规模为三组中最大,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君父同伦”的传统思想,于国,帝王宫殿规模为最高,于族,族中之尊为最贵,于家,“父坐子伏”(郑司农《易伟·乾凿度》),孝悌为先。

2 按尊卑秩序规划建筑组群整体规模

《礼记》云:“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是故宫室得其度……”。

在“尊卑有序”的礼法制度下,建筑除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之外,还具有标示人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功能。甘熙故居属于民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实际房屋有328间,是从嘉庆四年开始,经过四十余年逐步扩建形成的。即是民宅,就要符合礼法关于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与建筑规模的差别律定。《大清会典》规定:民宅不能与王族勋戚相匹敌,不可超出百间;王府正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一般百姓的正房不超过三间。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的半间既表示了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故居的每一进均未超出三开间。

甘熙故居15、17、19号三组建筑组群中,主路上的大厅和紧邻大厅的第一进内厅为建筑序列的高潮,大厅为家族对外社交礼仪的场所,相邻的第一进内厅则为本群落一族的长辈居住生活用房。以15号为例。15号建筑组群的中、西、东三路中,中路为主轴线,设有入口和门厅,主轴线为六进穿堂式建筑,每两进与左右两边的院墙形成围合的院落空间,共有15个院落,主轴线上建筑序列中第二进的“友恭堂”和第三进的主人用房是建筑序列的高潮,友恭堂前后的院落尺度最为开阔,体现宅主人的尊贵地位以及居长的特点。主路东侧的两进建筑是待客会友的空间。西侧一路为前后交错的四进建筑,形成9个院落和8个功能空间,其中第四进是与花园相连的寿石轩,甘熙有一部与之同名的著作《寿石轩诗文集》,据此可推断寿石轩这一路建筑是书房、私塾等空间。17号、19号也按照尊卑有序的礼法形成了主从分明的建筑序列。其中,19号建筑组群主轴线上由前向后五进,大小庭院11个,主路上的庭院都是相对比较狭长的长方形,只有西侧边路望月楼前面的庭院空间近似方形,望月楼是甘熙故居总建筑组群中最高的建筑,院内有一棵参天古树,也是故居所有庭院中种植的最高大的植物。

■图1 故居15号备弄■图2 故居15号临街大门■图3 故居15号友恭堂■图4 故居17号临街入口■图5 故居19号临街大门■图6 故居19号透空隔扇■图7 津逮楼■图8 严凤英故居

3 遵前堂后室布局明分使群

清张惠言的《仪礼图》里,一堂两内的建筑,建筑平面布局以明堂为中心,前堂后室。《礼记.内则》云:“为宫室,辩内外”,以强调内外的秩序性,并规定“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将建筑组群划分为“内”、“外”两个居住空间领域。

15号、17号、19号建筑组群的群落中,各组群落主轴线上分布有门厅、轿厅、大厅和内厅。门厅、轿厅、大厅是具有“前堂”内涵的家族社交、礼仪活动的场所,内厅用于生活起居,具有“后室”的语义。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的建筑在前堂后室的前后内外之间,用隔墙划界。15号主轴线六进的建筑组群中的门厅与轿厅合并为一进,第二进为“友恭堂”,第三、第四、第五进建筑是家族长幼的生活起居内厅,其后连接的一进为厨房。在“友恭堂”之后,用一座中间辟门的院墙作分界,将前后巧妙地分隔开来,避免前后互相干扰。

古时将妻子称为内人,以建筑组群特性来界定,内人的称谓与“女子居于内”的规定相吻合。在封建社会,女性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内厅,女性的活动,也被给予特殊的考虑和约束,并通过建筑空间的组织表达出来,例如,门、堂分立,通道分设。15号建筑组群的门厅西侧(靠近17号一侧)的院墙上,辟有一个边门,通过边门,穿过位于主轴线建筑群与西侧四进建筑群之间的备弄,可以抵达内厅,这个通道就是专为女眷设计的。这样的备弄设计,是礼制中内外、男女、尊卑在建筑上的具体实施。15号建筑组群主轴线的第五进是家塾闺房,也称绣楼,它的庭院两侧对称设置廊,在正面只有一个小门达该庭院,内眷要出行坐轿,只能从西侧廊内的边门通过备弄出入住宅。甘熙故居15、17、19号建筑群里这样的设置备弄很通达。三组建筑组群在横向上,于门厅隔墙开设侧门进行连通,纵向通过备弄贯穿,女眷于门厅之处通过边门,进入备弄,抵达后室。仆从则通过备弄以及边门进出。

按照《礼记•内则》的规定,“外内不共井。”中国传统建筑组群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围合体,围合体内通过院墙与建筑单体的围合,形成若干共享的院落空间。甘熙故居内现有大小天井35个。这些天井多由前后两进建筑和左右两边的院墙围合而成,属于“二合院”。合院多为长方形,有的近乎正方形,孔子云:“席不正不坐”,规矩的长方形的形态,表达的是谦谦君子的正气情节。所有天井中,内外有别。门厅、轿厅、大厅相互之间的外院庭院相对开阔,其中尤以轿厅与大厅之间的庭院最为开阔,是组群空间平面尺度的一个高潮。内院的天井多狭长,且尺度相对比较小巧、安静,符合起居的心理需要。

4 礼乐复合达“和为贵”愿境

孔子《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结晶。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净心修性”,求的都是一个“和”字。“和”即总体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的统一。《中庸》云:“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乐记》云:“乐同和。”建筑之于人,不仅是遮蔽风雨满足日常生活物质需要的场所,也是精神世界的皈依之地。尽管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空间按照“礼”制进行了包括尊卑、贵贱、主从、内外等秩序性的组织与分配,但是最终形成的建筑群体,以“礼”为序,“礼”与“乐”相携,形成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协调共生的亲亲合合的生活画卷。甘熙故居整个建筑组群的外象是一个封闭的围合体,内部则别有洞天。静,可望、嗅、听;动,可游、探、触。

甘熙故居15、17、19号建筑组群共有35个天井,这些天井可以看作是小型的庭院,庭院四面围合,取意“四水归堂”,具有祈求聚财、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庭院内,若关闭门廊等通道,则自成一家,不被干扰。即便是仆从居住的空间也自成体系,满足使用者私密性和独立性的心理需要。建筑面向庭院的正面墙壁,是可以开合的格扇,内外空间的断与连都在开合之间,庭院面貌与景致可一览无余。建筑组群中最高的建筑是19号建筑群落的望月楼,望月楼可以一览甘熙故居建筑以及花园的全貌。

15、17、19号建筑组群共用的最大庭院是后花园——晓园,园内往昔的景致虽不得见,但由于其建筑带有徽派建筑与苏式建筑的特征,可以推断花园也应该带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假山与曲水自是不会少的。晓园将15号、17号、19号联系在一起,并与15号东侧一路建筑后的花园相连,该花园内有藏书楼“津逮楼”以及书屋数间,“津逮楼”当年藏书画十余万卷,咸丰年间被毁。15号东侧一路两进建筑为待客会友的场所,可以想象当年宅主人与文人雅士厅内品茶、园内吟诗作序附庸风雅的曼妙场景。15号西侧一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是寿石轩,寿石轩南向正对着后花园。甘熙的诗集《寿石轩诗文集》以及《白下琐记》、《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等著作,想必著成于此处。

总之,甘熙故居建筑组群内的空间,阴阳相抱、虚实相生、天人相和,不仅是居住生活的地方,更是品乐会友、观星览月、闻雨听蝉、种菊咏梅等精神世界活动的重要场所。

(责任编辑:黄 炎)

[1]卢立菊,付启元.南京甘熙故居.寻根[M].2006(02).

[2]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

[3]礼记.中国古籍全录,[OB/OL]http://guji. artx.cn/Article/557.html.

[4]尹晓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5]壅振华.江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2-116.

[6]徐龙梅.从甘熙宅第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族[M].2009(04):40-41.

From Hierarchy of Rite to Harmony: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Gan Xi’s Former Residential Building Group

Wang Daojing

俗称“九十九间半”,实有房屋328间的甘熙故居建筑组群,按照“礼”制所规定的等级制度观念进行规划和组织,并与“乐”相和,形成亲亲融融、合合乐乐的人伦关系图谱。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空间组织的“礼”制表象主要有:依据伦理纲常思想组织建筑组群关系;按照尊卑秩序规划建筑组群整体规模;遵前堂后室的仪礼划分空间功能,明分使群;“礼”、“乐”复合以达“和为贵”的愿境。

甘熙故居;礼制;空间;组织

ract: Commonly known as "ninety-nine and a half rooms" and there are 328 rooms actually,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Gan Xi, is plann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hierarchy concept required by rite. Rites and music are composit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it are kindly and harmony. The people are pleasant also. The features of Rite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Gan Xi’s former residential building group are four aspects: to organize the building groups based on ethics; to plan the scale of whole building group according to society's pecking order; to plan the spacial function following the etiquette that halls in the front and bedrooms in the rear; to bind music to rite for the purpose of harmony.

rds: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Gan Xi; Rite; Space; Organization

TS664;TU238+.3

A

1006-8260(2014)12-0076-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1SJD760020)

猜你喜欢

组群故居庭院
卫立煌故居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回到庭院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魂兮归来返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