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4-01-2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3期
关键词:西酞普兰西药

林 洁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林 洁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效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并优化其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患者,在坚持采用西药西酞普兰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35例患者,单纯应用西药西酞普兰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在入院第0天、4周末、8周末及随访1年后对患者进行测试,从而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4周末、8周末及随访1年后的HAMD量表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均较入院第0天的得分数据有显著改善;随访1年后PANSS总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总分降低幅度更大(P<0.05),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患者抑郁情况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后显著好转,且疗效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较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方面具有显著地临床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应用效果;分析

我院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抑郁,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其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70例,均符合入组标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患者,在坚持采用西药西酞普兰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35例患者,单纯应用西药西酞普兰治疗。全部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9.2岁;全部患者及家属对此项研究知情同意。

1.2 入组标准:①年龄在18~50岁;②入院HAMD评分不低于12分;③符合DSM-Ⅳ中有关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④排除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抑郁;⑤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含)以上;⑥排除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⑦排除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⑧实验室检查有明显异常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①西酞普兰治疗:首先,患者应保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继续,剂量维持稳定[1-2]。然后给予西酞普兰进行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西酞普兰给药时剂量应逐渐增加,起始剂量设置为10 mg/d。治疗过程中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及对药物的反应,酌情增减剂量,其用药剂量一般在20~40 mg/d。②认知行为疗法:a.建立咨询关系。医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而不是医患关系和教导关系。本着合作、自愿、理解的原则进行治疗[3-4]。引导患者讲自身困惑讲出,以便进行初步诊断,对患者的情况大体了解,对重点干预问题做出初步判断。每周进行两次认知行为干预,每次30~60 min。b.确定咨询重点。引导患者认识到思维及认知方面的逻辑误区和错误观念,指出问题所在,并获得患者的信任。c.明确问题。鼓励患者讲出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并鼓励对其看法进行自我分析,然后讲出多数人的认知过程,进行对比,患者能依此意识到自身的认知过程特殊。提出具体的问题,将患者的注意力引向他的行为与情绪相关的方面,提出患者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自身思维不合理的地方。d.帮助患者演绎、模仿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通过模仿、建议等方式检验患者的认知方式,对患者的核心认知方式进行纠正。并帮助患者对新建立的认知方式进行巩固。

1.3.2 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组):单纯给予西药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后抑郁,其具体治疗方法见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统计本组患者的用药剂量范围,平均为(18.93±5.76)mg/d,该数据与观察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1.4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别在入院第0天、4周末、8周末及随访1年后对患者进行测试,从而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效果。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4周末、8周末及随访1年后的HAMD量表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且此两组数据均较入院第0天的得分数据有显著改善;随访1年后PANSS总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总分降低幅度更大(P<0.05),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患者抑郁情况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后显著好转,且疗效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较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

3 结 论

由于患者的认知行为与常人有些许不同,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够在根本上治疗其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认知行为疗法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这需要医护人员勤于与患者沟通。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着手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走进患者的心理世界。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情感、思维较为敏感或偏执,这种沟通难度较大。医师不能与患者建立传统的医师-患者关系,而建立导师-学生的关系也容易触发患者心理上的不适。本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心理,让患者早日投入到正常生活当中去。患者在接受了认知行为干预疗法以后,认知过程得到改善,减少了患者精神分裂症后的抑郁情绪,减少了疾病复发风险和患者自杀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1] 钱丹红.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294-296.

[2] 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14-1016.

[3] 江开达,Joe Y,王志阳,等.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继发抑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3):141-143.

[4] 王天龙,程平,祝家胜,等.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6):488-490.

R749.3

:B

1671-8194(2014)33-0174-01

猜你喜欢

西酞普兰西药
米氮平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浅谈阿里普兰“果孜”歌舞概念及起源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神奇的“艾司”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氯比普兰改善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