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菌中毒17例临床分析

2014-01-24陈杨刘伦扬周天佑刘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利尿本院肝肾

陈杨 刘伦扬 周天佑 刘访

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菌中毒17例临床分析

陈杨 刘伦扬 周天佑 刘访

目的通过对17例毒菌(毒蘑菇)类食物中毒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分析, 让人们提高对毒菌类食物中毒的认识, 进一步避免中毒事故发生。方法对17例毒菌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中毒类型采取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17例中毒患者中, 胃肠型为7例(41%)、神经精神型3例(18%)、溶血型2例(12%), 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肝肾损害型5例(29%)中2例治愈出院, 1例经住院系统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2例因从地区转到本院时间耽误过长而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毒菌类食物中毒目前无特效解毒药, 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为广大临床医生对毒菌中毒的治疗提供参考经验, 从而减少中毒事故发生。

毒菌中毒;个体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毒菌在我国种类繁多, 分布也广泛, 资源丰富。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 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中毒。其中, 以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 且目前无特效解毒药物, 故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根据毒素对人体造成的主要损害, 文献报道临床上分为4型, 即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1]。现将本院2013年4~12月接诊的17例毒菌中毒患者进行报告。

1 临床资料

本组17 例患者均为毒菌中毒者, 男11例, 女6例, 年龄5~70岁, 其中9例为地区、县份转到本院治疗, 8例为直接就诊于本院急诊科患者;经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测后发现胃肠型为7例(41%)、神经精神型3例(18%)、溶血型2例(12%)、肝肾损害型5例(29%)。分别对不同类型中毒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采取个体化治疗。

2 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 对所有中毒患者都立即给予催吐、生理盐水反复洗胃、硫酸镁导泻, 注射用奥美拉唑80 mg(抑酸、保护胃黏膜), 补液促进毒素的排除;同时予紧急查三大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学, 电解质、凝血系列, 心电图等相关检测。

2.2个体化治疗

2.2.1胃肠型7例, 该型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短, 在0.5~6 h。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疼、头晕为主, 2例伴有发热。治疗除基础治疗外, 主要侧重保护胃黏膜, 补液加强毒素排出, 同时降温、控制心率等治疗。待病情趋于稳定后予中药内服以“涌吐排毒”为法(黎芦6 g、防风10 g、瓜蒂6 g), 随患者的年龄及体质适当增减剂量。

2.2.2神经精神型3例, 临床表现主要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患者2例出现狂笑, 手足舞蹈, 产生幻觉, 1例出现瞻望、抽搐、昏迷等症状。治疗除基础治疗外, 立即给予鼻导管吸氧, 对狂躁者予生理盐水10 ml加地西泮10 mg 静脉推注, 抑制抽搐症状, 呋塞米20 mg 肌内注射, 利尿排除体内毒素, 同时,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生理平衡。待病情趋于稳定后予中药内服以“和中解毒”为法(甘草6 g、绿豆适量), 随患者的年龄及体质适当增减剂量。

2.2.3肝肾损害型5例, 此型中毒最为严重, 毒素为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肽类和毒伞肽类, 该型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抢救, 死亡率高。该型在基础治疗前提下予青霉素为40万U/d或每公斤体重0.5~1万U/d, 注射3 d;维生素K140 mg/d, 静脉注射; 5%二巯基丙磺酸钠 5 mg, 肌内注射, 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等治疗。待病情趋于稳定后予中药内服以“泻下排毒”为法(厚朴10 g、大黄6 g), 随患者的年龄及体质适当增减剂量。

2.2.4溶血型2例, 该型潜伏期长, 为6~12 h。刚开始时出现胃肠炎症状, 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血尿、急性贫血、脾肿大、急性肾脏损害等症状, 此类毒菌种类相对较少, 约18种,因而出现中毒人群相对较少。对该类型中毒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加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很快控制病情。待病情趋于稳定后予中药内服以“ 利尿排毒”为法(车前草30 g、白茅根30 g), 随患者的年龄及体质适当增减剂量。

3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治疗, 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对症支持治疗后, 胃肠型为7例(41%)、神经精神型3例(18%)、溶血型2例(12%), 3型患者症状全部痊愈后出院;肝肾损害型5例(29%)中2例治愈出院, 1例经住院系统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2例因从地区转到本院时间耽误过长而抢救无效死亡。

4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个体化治疗在临床中应用日益体现, 而祖国医学的配伍应用在药、食中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急则治其标”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前提下, 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中毒类型, 采取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型以“涌吐排毒”为法, 其中藜芦、防风、瓜蒂相配伍具有“涌吐排毒”之功;药理研究发现藜芦所含生物碱具有强烈局部刺激作用, 口服能催吐化痰, 本品为强力催吐剂, 吸入鼻内可引起喷嚏、咳嗽[2];防风、瓜蒂与之相配,增强其“涌吐排毒”之功。神经精神型以 “和中解毒”为法;甘草 、绿豆相配, 具有“和中解毒”之功, 其中甘草素有“国老”之称, 古人认为甘草善调诸药, 可解百毒。 《温病条辨》曰:“得中和之性, 有调补之功, 故毒药得之解其毒”。绿豆甘寒, 同具有解毒之功, 两者相配, 其功效大增。肝肾损害型以“泻下排毒”为法, 大黄泻下解毒, 文献报道对能口服药物的中毒患者可给予生大黄等清热解毒中药煎服治疗, 以加快受损器官功能的恢复, 同时可以利用大黄的通腑排毒作用[3,4], 使肠道内毒素尽快排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疗程;厚朴:该品苦燥辛散, 能燥湿, 下气除胀满, 与大黄相配具有能消积导滞之效, 加强毒物的排除。溶血型以“ 利尿排毒”为法, 车前草甘、寒, 具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白茅根具有清热利尿之功, 两组相配为用, 加强利尿解毒之功, 促进毒素排除体外。

在我国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死亡的除部分是由红菇属中的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引起外, 主要是鹅膏菌属(Amanita)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5], 引起死亡的剧毒鹅膏菌种类主要有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 )、致命鹅膏(A.exitialis)、黄盖鹅膏白色变种(A.subjunquillea var.alba)等[6]。目前对毒蘑菇中毒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 在临床上通过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 阻止病情发展,保护了肝、肾、胃、心等重要器官免受进一步损害,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临床死亡率。

[1] 刘志诚, 于守洋.营养与卫生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307.

[2] 李广勋.中药药理毒性与临床.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2:134.

[3] 李明成, 杨进富, 邓华围.生大黄灌肠治疗毒蕈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 11(5):300.

[4] 陈德昌, 李红江.大黄在危重病急救领域的药理作用机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7):439-440.

[5] 张志光, 刘建强, 陈作红, 等.某市36起毒菌中毒事件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2, 29(3):301- 304.

[6] 杨祝良.我国的几种剧毒鹅膏菌.中国食用菌, 2002, 21(3):17-18.

2014-05-29]

550001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刘访

猜你喜欢

利尿本院肝肾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甘玉消胀散穴位贴敷联合常规保肝利尿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