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2014-01-23熊艾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绵状轻中度高密度

熊艾平

湖北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荆州 43400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hemangiomas)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畸形,可以发生于颅内的任何部位。目前医学上主要的诊断方法是采用CT和MRI检查进行确诊,临床上一般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者在组织上和病理上有着基本相同的特点,但在CT和MRI两种检查结果表现不同,故在治疗前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对我院2012-08—2013-05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08—2013-05收治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16(57.1%),女12例(42.9%);年龄16~60岁,平均(38±9.5)岁;病程2个月~8a,平均病程6a,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9例(32.1%),癫痫发作4例(14.3%),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5例(17.9%),头痛4例(14.3%),小脑症状1例(3.6%),视力障碍5例(17.9%)。

1.2 治疗方法

1.2.1 CT检查:2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患者头颅轴位扫描,层厚5~10mm,间隔10 mm,冠状面扫描,层厚2.5~5mm,间隔0.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注射造影剂60s病灶处延迟并多次扫描。

1.2.2 MRI检查:28例患者采用Philips Intera 1.5T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平扫19例,用Gd-DTPA增强检查9例,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的轴位T1WI,扫描层厚6 mm,各层间距1mm。Gd-DTPA采用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为0.1mmol/kg,注射完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17例脑内型患者CT检查结果:表现为高密度小结节9例(52.9%),等密度4例(23.5%),低密度4例(23.5%);17例患者中,均匀增强9例,轻中度增强6例,不增强2例。2例病例病灶出现钙化,病灶中心部位呈斑点状。脑外型11例CT检查结果:表现为高密度小结节6例(54.5%),等密度3例(27.3%),低密度2例(18.2%)。中型明显增强6例,轻中度增强4例,不增强1例。

2.2 MRI检查结果 脑内17例检查结果:8例T1WI表现为低信号,6例为混杂信号,2例为高信号,1例为等信号;T2WI高信号10例,爆米花混杂信号5例,低信号2例。MRI平扫脑内病灶轻中度增强16例,未见明显增强1例。脑外病灶均匀增强6例,未见明显增强5例。

3 讨论

3.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0%[1]。最常见于脑实质内,约75%位于天幕上,20%发生在脑干,且以脑桥为主[2],脑内型男女发生的比例大致相当。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主要表现以多次发生脑实质内的小血肿及癫痫发生较为常见,可达79%左右,其次为出血,约占16%,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常发生于海绵窦和中颅窝,一般起病比较隐蔽和缓慢,常常表现为占位效应,患者会出现头痛和颅神经麻痹症状,常表现为视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本文脑外型11例患者中8例均具有以上不同程度的症状。当肿瘤侵犯垂体或下丘脑时可引起肥胖,闭经和多饮、多尿。有学者研究发现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起源于脑外硬膜血管系统或是微动脉扩张,并认为其增大机制与激素水平变化,毛细管的扩张以及血管腔血栓形成有关[3]。

3.2 CT和MRI表现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或高密度灶,但多数不均匀;当患者伴有出血时,病灶可在短时间内增大,新鲜出血时病灶内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常占据肿瘤一部分,有时甚至可占据全部,出血可能破入肿瘤周围脑实质。但随着时间延长,出血灶就会变成低密度,且伴有钙化,其程度可轻重不等,但严重时可全部钙化形成“脑石”。增强后可表现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病灶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

MRI检查表现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瘤内出血时间,反复少量出血时,由于瘤内游离稀释含铁血红蛋白的存在,使患者在行MRI检查时多数呈短T1和长T2高信号影,少数会呈等或低信号,另外瘤内血栓、纤维组织和钙化,胶质增生组织存在会使得检查信号不均匀,呈高低混杂信号,瘤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环状低信号。无脑水肿的高信号瘤巢伴其周围低信号环影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典型的MRI表现,由此可以说明,MRI是目前确诊颅内型海绵状血瘤的最佳检查方法[4]。增强扫描一般表现为瘤体轻度增强或不增强,本文28例患者进行MRI增强扫描有轻中度增强16例。

3.3 鉴别诊断 由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复杂多样,大部分患者脑内病灶有典型的MRI表现,可以很容易明确诊断,少数高密度脑内病灶应与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肿瘤出血相鉴别,海绵状血管瘤伴急性多量出血时,采用CT检查一般会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影,而MRI在T1WI和T2WI都表现为高信号状态,病灶影像以患者脑内血肿为主,边界略不清晰。有学者研究发现[5],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多呈不规则网格样或桑葚状不均匀的异常信号,此种情况下很难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肿相区别,高血压脑出血者一般有原发性高血压史,多发于老年人,急性发病,血肿在基底节多见。肿瘤出血常伴有肿瘤周围水肿及明显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一般可以见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环状强化,如果患者因出血掩盖原发病灶导致不能明确鉴别时,建议患者1~2周后复查MRI,以便观察病灶周边是否存在含铁血红素沉着所形成的低信号环,即可明确诊断。

总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像上主要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而且T2WI像上表现为显著高信号。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脑膜瘤一般在T1WI和T2WI像均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为血管畸形相关的疾病,采用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一般高于脑膜瘤,与同层血管影像相近[6-7]。MRI检查可见含铁血红素沉着所形成的特征性低信号环。对神经鞘瘤,呈不均匀高信号,坏死、囊变常见,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囊壁明显强化,可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被脑膜包裹表现为显著高信号的鉴别。

综上所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和MRI检查有不同表现,均可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但MRI表现更为明确,有助于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1]王新民.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82-83.

[2]王文献,范辉,岳恒志,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9-12.

[3]杜红升,郭玉芳,王庆兵,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0):393-394.

[4]杨纪周,王金让,谢小刚,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12-14.

[5]李元歌,罗泽斌,吴伟全,等.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8):1 171-1 174.

[6]赵廷超,张跃.脑海绵状血管瘤21例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9):50-51.

[7]杨瑞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65-66.

猜你喜欢

海绵状轻中度高密度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1565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