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柑桔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2014-01-23杨储丰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柑桔上海生产

文/郑 洁 杨储丰 潘 骏 蒋 飞

特约编辑:艾 华

【导读】本文从上海柑桔实际生产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上海柑桔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根源,提出今后柑桔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上海柑桔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上海柑桔产业概况

上海柑桔生产主要集中在崇明县三岛 (崇明、长兴、横沙)以及浦东、金山、奉贤等区县的大治河沿岸乡镇,其中崇明县三岛占全市柑桔生产总面积的80%,主要品种为易于剥皮的宽皮柑桔宫川和尾张,另有少量满头红、椪柑等品种。上海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试种柑桔,90年代因成功突破柑桔分布北缘低温临界线引起业界关注,并获得快速发展,一度成为郊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优选树种,高峰时期全市柑桔面积达到1.09万hm2(16.4万亩)。 自 2008年起,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上海柑桔连年出现“卖难”现象。柑桔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桔的积极性,柑桔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柑桔种植面积0.7万hm2(10.5万亩),投产面积 0.65万 hm2(9.7万亩),总产量21.4万t。2012年全市柑桔平均每公斤价格为1.18元,单位面积产出效益较其他果树树种明显偏低。尽管柑桔产业的发展为促进郊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扩大就业和改善生态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效益下降,果农“惜本投入、管理粗放”现象普遍,形成“品质下降—效益更低—面积减少”的恶性循环,产业形势严峻。

二、成因分析

(一)国内柑桔市场价格总体走低影响

2003年农业部发布实施了 《全国柑桔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推动长江上中游柑桔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和浙南—闽西—粤东柑桔带以及一批特色柑桔生产基地的建设。2008年,全国柑桔投产面积和产量创历史新高,加之当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桔蛆”事件的影响,柑桔严重滞销,遭遇罕见低价。此后我国柑桔发展进入相对平稳期,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基本稳定在233.3万hm2(3 500万亩)和3 000万t。但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致国内外柑桔消费需求减少,柑桔价格一直未能走出低谷。上海位于柑桔分布的北缘,柑桔成熟上市期较晚,曾经有一定的错峰优势。但由于近几年国内主产区柑桔销售进度延迟,后期一旦出现“卖难”,对上海本地柑桔有很大冲击。因而近年来,上海柑桔的田头批发价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收购价。

(二)多方面因素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近来来,柑桔种植的肥料、农药、人工及管理成本不断上涨。据调查,当前上海柑桔生产平均每667 m2成本约2 160元,其中农药240元、肥料600元、人工1 200元、电费及其他费用120元。以2012年为例,全市柑桔平均每667 m2产量2 194 kg,平均每公斤成本为0.98元,比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成本上涨了2倍左右。2012年全市柑桔平均每公斤价格1.18元,平均每667 m2产值2 591元,每667 m2毛利润仅431元。如果承包土地经营,加上每667 m2每年1 200元的土地租金,柑桔生产注定亏损。因此承包户只有拼命增加产量,减少肥料、农药、人工投入来勉强维持。这样的掠夺性生产很容易导致树体衰弱、品质下降、效益更低,直至砍树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受土地租金、人工成本上涨和劳动力紧缺影响,全国柑桔产业也有东南部沿海逐步向中南、西南内陆转移的趋势。

(三)分散的经营方式制约产业化进程

调查数据显示,崇明、浦东、金山和奉贤等4个区县中,柑桔种植相对集中的10个乡镇有1.7万户柑桔种植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平均每户桔园 0.33 hm2(4.9 亩)。 全市 6.67 hm2(100亩)以上规模的桔园有30多家,20 hm2(300亩)以上规模的经营主体仅有5家,其中村镇集体果园3个,成规模的柑桔种植面积不足总面积的10%。目前,上海市经工商登记的柑桔专业合作社仅有6家,与全市149家果树专业合作组织相比,数量极少,而且基本属松散型联系,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给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带来难度,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以自然人的方式进入市场,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必须的资信保障和行为能力。此外,农户受自身利益驱动,容易造成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的局面,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外地商贩手中。

(四)从业人员素质与产业发展要求不适应

柑桔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近年来柑桔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村青壮年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老化、用工紧缺问题在上海柑桔生产中非常突出。据统计,本市从事柑桔生产的农户近70%是60岁以上的老人,柑桔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夕阳产业。在长兴、绿华、横沙和老港等柑桔主产区,柑桔种植正由原来的家庭主业演变成为家庭副业。老年人难以接受新理念、新技术,对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老果农宁可放弃上海市经济果林“双增双减”项目补贴的有机肥,以省去施肥人工。由于柑桔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很强,尤其在春季修剪和柑桔成熟期,就是一些专门从事柑桔生产的企业和承包大户,也很难雇请到身强力壮的短期务工人员,而只有通过减少用工、粗放管理来降低成本。

(五)品种结构单一且缺乏比较优势

受北缘地区冬季极端低温和土壤pH值偏高的限制,上海柑桔生产品种结构一直比较单一。宫川、尾张等早中熟温州蜜柑占当地柑桔生产的96%以上,与浙江台州、湖南石门等宽皮柑桔优势产区品种结构相同。近年来,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引进了一批以杂柑为主的优良品种,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推广速度非常缓慢。柑桔品种结构单一,造成成熟期过分集中在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果品供应期短,阶段性市场压力较大,更难以应对外部市场冲击。此外,单一的品种结构在市场营销中也难以形成亮点,并限制了上海柑桔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

(六)经营理念落后阻碍市场拓展

一是轻视采后商品化处理。上海柑桔以统货销售为主,大多自田头采摘后以低价直接售卖给商贩,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据统计,本市有柑桔分级打蜡加工流水线约50条,主要集中在长兴和横沙两地。其中加工能力每小时15 t以上的仅10条,其他均为20世纪80年代的简易分级处理设备,设备简陋、安全卫生条件差。全市每年仅有不到5万t柑桔经过选果、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后进入市场,不到全市柑桔产量的20%。在本市柑桔种植户、合作社和生产企业中,鲜有贮藏保鲜库,在柑桔采后贮藏保鲜方面基本是空白。商品化处理率低、低层次统货销售、贮藏保鲜落后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本地柑桔的市场拓展能力。

二是柑桔营销队伍不健全。上海本地柑桔90%以上都由外地商贩销往北方市场,仅有上海前卫柑桔公司有固定的出口、超市和罐头厂等销售渠道,另有部分柑桔由合作社直销给学校和企业食堂。由于小农户缺乏信息、资金和闯市场的能力,在市场行为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当地没有一个专门从事柑桔营销的个人或企业,在本地产柑桔营销上基本依靠外地商贩,柑桔定价权掌握在小贩手中。桔农对果品供求动态和价格行情不能及时掌握,营销无序、相互压价和优果难优价等现象普遍,阶段性、区域性滞销时有发生。

三是产品等级缺乏市场细分。柑桔类果品在整个上海果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二大交易果品。其产品构成包括30%的宽皮柑桔、30%的橙类、25%的柚类、10%的杂柑以及5%的金柑和柠檬。在全国各大柑桔主产区的冲击下,上海本地产宫川仅占宽皮柑桔交易量的1/6,在整个柑桔类果品市场中仅占5%。90%以上的地产柑桔都由小贩销往苏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主动放弃外地桔农普遍看重的上海大市场。即使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小果型柑桔,也多随“大路货”流向北方市场。

四是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整合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如广东沙糖桔、沙田柚,浙江象山的“象山红”“涌泉”蜜桔及湖北“晓溪红”蜜桔等品牌都享誉国内外。而上海柑桔中,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柑桔品牌,曾经的老牌“前卫”蜜桔也逐渐在市场中黯淡下来。多数经营主体品牌意识薄弱,不重视营销策略、品牌宣传和知名度的提升,市面上柑桔产品包装少且不规范。另外,以宣传地产柑桔为目的的节庆活动也日趋式微,上海柑桔节影响力越来越小。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海柑桔产业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及根源,结合上海柑桔生产特点和优势分析,今后应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核心,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着力抓好五大转变。即品种结构向多样化转变,栽培方式向稀植化转变,经营体制向组织化转变,流通形式向终端化转变,目标市场向差别化转变。

(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柑桔出口

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监管、出口加工和品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带动柑桔出口。上海前卫柑桔公司具有多年柑桔出口经验,拥有自营出口资质,并与国内多家果品进出口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却苦于大量桔园土地被征用导致面积、产量下降,每年流失大量的海外客户订单。当前,虽然国内柑桔市场价格低迷,但柑桔出口市场价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本市其他柑桔产区多以散户分散经营为主,无法满足柑桔批量出口要求。建议由当地政府出面协调,将绿华镇、横沙、长兴几大柑桔产区的资源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进行整合,或通过桔园托管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龙头企业+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柑桔出口基地。利用前卫柑桔公司多年柑桔出口加工经验和自营出口资质,建立崇明柑桔出口加工基地。通过扩大出口减轻柑桔阶段性销售压力,有助于提升国内柑桔市场平均价格。

(二)创新工作机制,促进集约经营

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柑桔兼业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桔园土地,由当地柑桔种植能手牵头建立家庭农场。借鉴浙江临海柑桔专业合作社和本市浦东新区合作联社、农协会运作的经验,积极引导柑桔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在合作社尚未覆盖到柑桔种植区,由龙头企业或当地种植大户牵头,鼓励农民以参股、责任承包、租赁经营等方式,新建一批高标准柑桔专业合作社。同时对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规范运营指导,鼓励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合作社内部真正实现农资供应、生产管理、技术标准、产品等级和营销品牌的“五统一”。另外,遴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生产管理规范、技术水平较高和产品质量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非法人性质柑桔合作联社,促进品牌营销。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品质

一是开展新品种引种筛选。依托上海市柑桔研究所的硬件设施和科技力量,成立柑桔新品种试验站,建立适当规模的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以提早或延迟采收为目的,增加柑桔花色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使宫川、尾张的种植比例降至80%左右。重点考虑引进外观漂亮、内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杂柑品种,同时适当发展近年来上海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柠檬品种。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产品特色,分散阶段性市场压力,而且有利于丰富观光果园内涵。鉴于上海地区冬季低温风险较大,部分延迟采收品种可采用设施栽培模式。

二是扩大新技术应用示范。运用近年来课题研究成果,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在各个柑桔集中产区建立一定面积的示范基地。重点示范反光膜土壤覆盖增糖、生草栽培、营养诊断施肥、大棚设施越冬延后完熟采收、轮休结果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改变当前密植栽培模式。利用近几年柑桔市场低迷的间隙,大力推广“疏树、疏枝、疏果和改土”技术。重点推广疏树技术,使每667 m2栽植密度控制在32株左右。同时通过控制树高和冠幅,形成独立木栽培模式。通过稀植栽培和隔年结果技术,提高柑桔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为发展林下复合经济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从业者技能培训。重点加强柑桔经营主体的培训,尤其是龙头企业骨干、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等新型主体的培训。通过安排更多的培训学习和参观考察,进一步更新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技术水平。引导培养青年农民专职从事柑桔生产经营,建立专门的营销人员队伍。

四是搭建有效平台,加大市场营销。其一,由当地政府牵头,举办当地柑桔推介会、品评展示会,组团参与各地的农展会、农博会等,扩大上海柑桔的市场影响力,帮助桔农拓展市场。借鉴上海本地马陆文化葡萄节、南汇桃花节、金山蟠桃节等经验,恢复和扩大举办“上海柑桔节”,搭建地产柑桔营销和品牌宣传的平台。其二,重新规划市场定位。柑桔采收后按照极品果、精品果、优质果和大众果进行严格分级。极品果作为定价标杆,重点作为商务礼品桔,面向高端客户群体;精品果面向公司白领和企事业单位福利消费;优质果用于出口和进入超市卖场;大众果进入普通消费市场。通过产品分级,确定不同的目标市场,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其三,减少柑桔流通中间环节,面向终端消费。或以集团消费的方式,产品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等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或以进社区、公园的方式,生产大户、合作社、企业与社区、公园联络,开通“社区、公园柑桔展示区”,将社区、公园作为常态化的当地柑桔宣传平台;再或以专卖店的方式,结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在市区开设柑桔直销窗口。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五是落实扶持政策,提升产业功能。首先,增加资金投入。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经营,对其在土地租赁及生产设施、出口加工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落实项目资金用于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和大型容器苗的培养,为柑桔品种更新提供优质种苗储备;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柑桔节庆或其他形式的宣传营销活动;对获得有关认证的柑桔生产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从事本地柑桔销售的农产品专卖店(点)给予开办补贴和包装箱补贴。其次,实行果园分类管理。对位于柑桔生产核心区的老果园进行改造,将老果园改造和品种更新纳入林业建设管理项目内容,项目通过验收每667 m2一次性给予900元补贴;对位于生态保护重点区附近,经济效益低、改造难度大的超龄果园,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畴;鼓励柑桔旅游休闲功能开发,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引导工商资本开发柑桔旅游观光果园。结合长兴岛郊野公园建设,建议将柑桔大棚设施、根域限制、品种引进和林下经济等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技术感召力。再次,加强基地建设。建议整合财政支农政策和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包括相关的特色产业扶持、水利建设补助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集中用于桔园道路、沟渠、大型采后加工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采后加工基地,着力做强、做优柑桔核心示范区。

猜你喜欢

柑桔上海生产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