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理念探析

2014-01-21陈新民高飞

关键词:服务型学术理念

陈新民 高飞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国高等教育在2002年跨入了大众化阶段。①《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 -10 -18,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19/6399027.html。截至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30%,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期发展阶段。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0日,第1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正超越对西方的“模仿”而逐渐走向“重构和创新”。大众化在推动高等院校大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高等教育的转型问题。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始研究学校的差别化定位和个性化发展,从应用型本科的提出,到创业型大学的讨论,再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兴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学校的变迁。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定位,对解决高校定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中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与高校的社会服务理念息息相关。

一、服务理念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兴起

作为高校定位灵魂之一的“办学理念”,一直是学者和实践者所关注的问题。它是一种对大学本质属性的认识,一种作用于大学实践的观念以及一种影响大学发展方向的思想。对办学理念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澄清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而且有助于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今天为特定类型高校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大学理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社会服务理念并非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为大学所接受,而是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即中世纪大学。它以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作为大学的唯一职能。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传统大学已经难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大学理念也需要相应的诠释和解读。以德国教育家和政治家威廉·冯·洪堡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于大学的单一使命提出了异议,指出在传统的教学之外大学还必须从事研究工作。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洪堡重视的科学研究仍局限于一种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③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贯穿19世纪的不断加速的工业革命,给学院和大学所发现的知识带来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大学又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责任,现代大学的服务理念得以确立。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真知灼见,如克拉克·克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理念①施晓光:《多元化巨型大学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德里克·博克的大学社会责任理念②[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相互作用大学理念③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样——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第57-61页。、服务型大学理念④Tjebdvoll A,The Service Vniversity in the Global Market Place,Europear Education,1998 -1999,Vol.30,No.4,pp.5 -19.以及创业型大学理念⑤[美]亨利·埃兹科维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夏道源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等应运而生。我国学者王英杰也认为,20世纪的理想大学是研究型大学,21世纪则呼唤新的大学模式即服务型大学模式。他认为,大学之所以存在,第一是要为学生服务,坚持人本主义的哲学理念,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第二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知识,管理知识流,引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⑥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26页。总之,社会服务理念坚持现代大学不能再做固步自封的守望者,而要成为开拓进取的先行者,要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现代社会不断向大学提出要求,知识爆炸、全国性问题、国际性事务以及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这些都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同时大学也需要对社会问题变得更加敏感,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分,并运用学术资源对社会需求作出反应。

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深受社会服务理念影响的一类高校,正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部分高校的建设目标。它既遵循一般大学的基本理念,如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又不同于一般大学的个性化理念,如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教学服务型大学更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到大学的生存、发展和变革也无一不需要从社会中获得支持、源泉和动力,关注于学术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共赢,期望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能积极回应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教学服务型大学注重将社会服务理念渗透到高校的各个活动领域,深刻认识到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命的拓展以及服务对象的增多,服务功能要真正得以发挥就不能仅凭个别教师、院系或部门的参与,而必须动员全校力量,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战略规划、协调各方利益、进行资源整合、推动举措落实并持续追踪监督。教学服务型大学强调依靠全校合力进行变革,将服务理念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和指导思想。它并不仅仅关注与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签订项目合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更注重整体性的服务意识和氛围的形成,并以此为导向将其具体化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等各类活动之中。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将支撑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分为两类,即认识论和政治论。⑦[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前者以知识自身为目的,强调学术客观性和价值自由;后者认为探索知识不仅是出于闲逸的好奇,还在于它对国家的影响,强调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前者期望高等教育尽可能地摆脱外部世界的影响和干预,以忠实于客观真理的高深学问为旨趣,以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代表了学术导向;后者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介入外部世界并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主动地与现代生产生活发生联系,反映在经济社会中就是一种市场导向。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是要在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之间谋求协调与平衡。它既非以进行高深学术研究为首要任务重点关注对知识自身价值探索的传统精英型大学,也非着力倡导满足市场需求以追逐利润为重要目标的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而是强调兼顾学科自身规律与外部市场需要的一类大学。学术导向要求教学服务型大学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为社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提供依托、增强动力,知识至上、学术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活动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忽略学术导向将使大学失去立足的根本和生存的基石,丧失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性。社会导向则帮助教学服务型大学摆脱孤立封闭的状态,关注学校内部成员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两种取向不仅互相补充、彼此协调,而且谋求平衡,有机地融合在高校发展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之中。尽管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办学定位,但它仍以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为己任,是高深知识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场所。作为高深学问汇集、交流和生产的学术组织,其必然遵循学术规范观念和学科体系。同时,在重视经济价值和商业文化的今天,教学服务型大学还须关注和回应市场需求,尽可能地彰显出服务特性。一方面,在服务理念和氛围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优化配置各种学术资源,为大学创造财富、赢取声望,致力于在区域发展创新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出引领与先锋作用。另一方面,将多渠道获得的资助回馈于大学的各个专业、学科与组织,并源源不断地传递丰富的社会信息与发展动态,为大学的知识创新、学术发展注入动力。

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服务型大学以追求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平衡为前提,其基本理念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应用,服务需求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正因为此,人才培养成为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成为各类大学的中心工作。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功能取向不同,其人才培养的追求也不尽相同。如传统精英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学术能力培养为取向,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建设均以“注重学理”为追求;而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实务技能培养为取向,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明显呈现出“注重实务”的倾向。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介于传统精英大学和职业院校之间,是具有自身特质的特色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理念来说,“注重应用”是相对于“注重学理”和“注重实务”而言的,能有效克服传统大学学术化过重或职业院校技能化过重的弊端。

传统精英大学的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人才培养规律,相对忽视社会诉求,表现为课程设置学科化过重,教学过程较封闭,教学目的指向学术追求。其人才培养的结果表现为学术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教学服务型大学来说,“注重应用、服务需求”将成为其在人才培养领域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注重应用、服务需求”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其内涵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深理解:一是体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的“面向对象教育服务”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贯彻和深化;二是体现了多元化的质量观,视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三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取向,树立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综合发展”的学生培养观。

以社会服务理念为指导,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体现出服务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社会需求的导向性。一是要开展跨学科的专业学习,淡化学术边界、加强学科融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日益多样与综合,要求毕业生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近150个主修专业中有40多种属于交叉学科性质,164个辅修专业中有45种属于跨学科专业。①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talongue,2014 -03 -04,http://catalogue.usc.edu/undergraduate/degree-programs-list/.二是要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衔接,依靠专业实践基地将学科知识技能与职业活动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如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创业教育试点。三是要强化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联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目前美国许多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提供了多样的教育计划,积极引导学生为中小学、当地社区、政府机关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科研理念:以任务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又一职能,也是大学教师除教学外的“第二天职”。科学研究的驱动因素有两类:一类来自大学内部,即教师对学科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从西方大学起源到20世纪中期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来自外部,即大学以指向性的研究来回应政府和社会的诉求。这两类驱动因素下的科研各有其特点。第一类模式更接近于科学研究本身,是科学研究的原始模式,也是科学研究的“自由王国”;而第二类模式更体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体现出科学研究的现实价值。随着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功能的不断发挥,大学科学研究的第二类驱动因素将成为主要形式。

事实上,现今大学回应政府和社会的诉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固然与大学接受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的经费资助有关,但大学更多地融入社会,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也成为其非常重要的内在追求。教学服务型大学就其本质来讲体现在“服务”上,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社会,并以其特有的科学研究工作来实施服务。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理念有如下特点。

一是更关注社会需求,更突出服务宗旨。教学服务型大学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而诞生的。它的重要特征是面向市场,根据需求调整内部专业、学科结构,根据需求寻找服务的市场空间和具体内容。科学研究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职能,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

二是以现实问题出发,以任务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为了体现服务的本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形式更强调面向“用户”的特质,突出“以任务为导向”、“以现实问题出发”和“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改变了以往“为研究而研究”、“研究为发表论文”、“研究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做法。

三是体现协同创新。教学服务型大学特有的科学研究形式,决定了其研究往往采用的是非个人行为,而是团队的作战方式。因为现实问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其解决也必然是多学科研究者、实践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如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环境监测人员、环境工程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和宣传部门等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坚持传统基础研究之外,更需要开展针对本区域现实问题和特殊情况的应用性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彼此结合的。服务理念要求拥有学科和科研优势的大学也要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本地区、本国甚至国际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从应用性与区域性出发弘扬服务精神的高校,在研究方面也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在知识爆炸式增长、学科高度分化的今天,一所高校很难在所有领域都表现优异,而且不少传统学科的霸主地位又往往被一流大学所垄断,普通高校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凸显特色。重视应用性、强调地区性,可以为高校实现特色发展打开一条新路。

(三)内部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者为尊

大学的内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特别是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多,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日益模糊,大学的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不过,大学的内部管理依然有着自身的规律,其中的管理理念就是指引大学内部管理方向的重要内容。

大学的内部,若从教育对象看,主要由学生构成;若从教育主体看,主要由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师团体和管理人员组成。由于管理队伍从本质上看是为教师团体服务的,是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派生的,因此教育主体主要是由学者来承担。由此,可以认为大学内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所构成。

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对学生和教师群体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的高等教育更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个性鲜明、人格健全、富有特点的现代公民。可见,当今的大学应扭转单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在功利化明显的当今社会,大学特别是教学服务型大学,更应认识并坚守这种办学理念。

“以学者为尊”若放在儒家教育思想盛行的时代来理解,主要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由于中国早期大学较多移植了西方的教育思想,使得教师的地位、权威得到了强化,并且以教师的学术水平获得社会尊敬。此时的师生关系中,“师尊生从”现象较为明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大学受“行政化”的影响,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虽有利于提高大学组织的效率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但有违大学的初衷。大学毕竟是学术的场所,大学组织最原始的属性就是学术性,故大学教师的学者地位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学者为尊”,之所以要成为大学特别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捍卫和彰显大学对学术的敬畏,强调大学作为知识组织和研究高深学问机构的特点,而非对教师形式上的恭敬。

(四)学校发展理念:校地互动,特色发展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所在。正因为此,教学服务型大学一直在思考和寻找属于自己特色的社会服务形式。

随着现代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现在尚不具备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基础和服务能力,故其服务的半径主要在区域;但反过来,通过区域的服务也能彰显其特色。

“校地互动、特色发展”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也是其办学的发展战略。校地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高校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和联合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又如在科学研究方面可通过协同解决区域政府、企业的现实问题,获得更多的经费和更好的声誉。

教学服务型大学不能只是被动回应来自外部的要求,更要以服务理念为指导,主动为各部门、各行业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服务,进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它要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优势服务于地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延伸服务职能,进而成为地方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引领区域发展。它是以社会服务理念为导向的现代大学,应该比传统高校更快、更多、更好地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不能仅仅作为区域创新的辅助者和合作者,还要更主动地去争取,在与政府及企业的关系中成为创新的组织者、先行者和领军者。大学可以因地制宜地依靠技术转移组织、衍生公司以及科学园区等多种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型学术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学术动态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