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趋势

2014-01-21李梁辉黄建武宋东方张延兵

地理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选择题题型

李梁辉+黄建武+宋东方+张延兵

一、题型结构:变中求稳、稳中求变

1.变中求稳

自从高考实施“3 +文科综合”模式以来,地理高考试题结构总体保持较大稳定性。从2004—2013年真题看,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组成: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选择题具体有比较研究、材料解析、等值线判读、地理坐标、地理计算、逻辑推理六种题型;非选择题主要有地理成因、地理特征描述、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名词与地理概念、探究性试题等题型。文综地理在保持题型总体格局不变情况下,却又有一些细微变动,如表1、表2所示。

2.稳中求变

表1题型数据可反映出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试题命制模式逐渐趋于稳定,但也有一些变化。例如,选择题部分的等值线判读题从2004—2008年涉及较少,2009年以后逐渐加强并趋于稳定;从10年各类选择题总分看,选择题各类题型赋分趋于平衡。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以前探究性试题较少,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趋势明显,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卷都涉及一道探究性试题;新课程标准卷中地理名词、地理概念的直接考查逐渐弱化并趋于消失,地理分析和地理评价题型总分数呈稳定上升趋势。从试卷结构变化看,新课程标准卷和以往的全国卷Ⅰ相比,突出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卷设计了三道选做题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引领作用。

二、价值功能:突出能力、注重素养

地理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科目之一,地理高考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上升到国家意志,地理高考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具体到每一个人,地理高考关乎乃至决定一位考生的命运与前途。地理高考的性质决定地理试题测试应着力于考生建构在主干基础知识上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考查,在遵循测量规律的同时追求“能力立意”。

全国卷Ⅰ适用地区主要是中部省份,从2010年开始新课程标准卷覆盖宁、陕、湘、鄂、黑、赣、晋、豫、疆、冀、内蒙古、滇等全国大部分中部地区。出于公平性考虑,地理高考题一般是依据所熟悉的新材料和新情境而命制,这些材料和情境都源自现实生活,而考生能否利用材料和调动地理知识解题,又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区分度,凸显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例如,2004年高考第四个题组,在材料中已说明对流层发生逆温的成因,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4幅坐标图,理解逆温形成过程,并推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又如,2005年高考题第三个题组告知考生在工厂选址时运费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并解释了原料指数的概念,考查学生根据所给线索能否进行最佳区位选择;再如,2011年新课程标准卷第36题描述了某岛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分析。凡此种种,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信息源,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缜密性和智力发展状况。

三、考查内容:彰显特色、紧扣时代

1.学科特色鲜明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学科,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地理学科在课程性质上具有综合性。同时,各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要素相互关系也不一样,这使得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从地理学科知识属性看,地理学科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正是因为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知识属性,高考地理试题显现明显的学科特点,从近十年地理高考真题考试内容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特征更加明显,如表3所示。

表3反映了2004—2013年地理高考非选择题的切入点大都是选择一定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地理成因的掌握状况。从三者内容所占总分比例看,自然地理略占优势,但三部分知识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如果不能对区域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地理环境又缺乏基础性认识,那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析就无从谈起。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题设计都是从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系统的不同维度切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打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部门地理割裂的传统思维观念,体现地理科学的学科素养和最新发展趋势。

2.时代特征显著

打开每一套试卷,地理科学的人地关系意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脉络清晰可见。以热点作为背景,贴近实际,接近生活,考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使教材知识与热点有机结合,已成为高考地理的时代潮流。例如,2004年地理信息技术、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6年青藏铁路修建;2007年燕京选址与北京奥运;2008年新疆地区民族团结问题;2009年经济全球化;2010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500强与综合国力提升;2012年北部湾经济崛起和产业转移;2013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以上都是以年度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考查生活中的地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四、考核目标:应用创新、培养人才

笔者认为地理核心能力关系到地理科学兴衰与存废,地理教育根本目的是否达成在于年青一代能否运用地理方法去解决重要社会问题,即应用和创新能力是否真正得到培养。抽象的概念终究需要回归到实际应用中,符合社会的需要。地理高考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无论地理试题如何变化,解题思维主线始终不变,即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的思维模式,如表4所示。

以地理图表、统计资料、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等地理能力的命题风格既经典又极具生命力,以能力取向驱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提升地理学科在处理人地关系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一、题型结构:变中求稳、稳中求变

1.变中求稳

自从高考实施“3 +文科综合”模式以来,地理高考试题结构总体保持较大稳定性。从2004—2013年真题看,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组成: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选择题具体有比较研究、材料解析、等值线判读、地理坐标、地理计算、逻辑推理六种题型;非选择题主要有地理成因、地理特征描述、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名词与地理概念、探究性试题等题型。文综地理在保持题型总体格局不变情况下,却又有一些细微变动,如表1、表2所示。

2.稳中求变

表1题型数据可反映出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试题命制模式逐渐趋于稳定,但也有一些变化。例如,选择题部分的等值线判读题从2004—2008年涉及较少,2009年以后逐渐加强并趋于稳定;从10年各类选择题总分看,选择题各类题型赋分趋于平衡。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以前探究性试题较少,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趋势明显,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卷都涉及一道探究性试题;新课程标准卷中地理名词、地理概念的直接考查逐渐弱化并趋于消失,地理分析和地理评价题型总分数呈稳定上升趋势。从试卷结构变化看,新课程标准卷和以往的全国卷Ⅰ相比,突出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卷设计了三道选做题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引领作用。

二、价值功能:突出能力、注重素养

地理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科目之一,地理高考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上升到国家意志,地理高考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具体到每一个人,地理高考关乎乃至决定一位考生的命运与前途。地理高考的性质决定地理试题测试应着力于考生建构在主干基础知识上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考查,在遵循测量规律的同时追求“能力立意”。

全国卷Ⅰ适用地区主要是中部省份,从2010年开始新课程标准卷覆盖宁、陕、湘、鄂、黑、赣、晋、豫、疆、冀、内蒙古、滇等全国大部分中部地区。出于公平性考虑,地理高考题一般是依据所熟悉的新材料和新情境而命制,这些材料和情境都源自现实生活,而考生能否利用材料和调动地理知识解题,又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区分度,凸显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例如,2004年高考第四个题组,在材料中已说明对流层发生逆温的成因,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4幅坐标图,理解逆温形成过程,并推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又如,2005年高考题第三个题组告知考生在工厂选址时运费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并解释了原料指数的概念,考查学生根据所给线索能否进行最佳区位选择;再如,2011年新课程标准卷第36题描述了某岛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分析。凡此种种,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信息源,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缜密性和智力发展状况。

三、考查内容:彰显特色、紧扣时代

1.学科特色鲜明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学科,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地理学科在课程性质上具有综合性。同时,各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要素相互关系也不一样,这使得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从地理学科知识属性看,地理学科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正是因为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知识属性,高考地理试题显现明显的学科特点,从近十年地理高考真题考试内容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特征更加明显,如表3所示。

表3反映了2004—2013年地理高考非选择题的切入点大都是选择一定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地理成因的掌握状况。从三者内容所占总分比例看,自然地理略占优势,但三部分知识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如果不能对区域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地理环境又缺乏基础性认识,那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析就无从谈起。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题设计都是从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系统的不同维度切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打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部门地理割裂的传统思维观念,体现地理科学的学科素养和最新发展趋势。

2.时代特征显著

打开每一套试卷,地理科学的人地关系意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脉络清晰可见。以热点作为背景,贴近实际,接近生活,考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使教材知识与热点有机结合,已成为高考地理的时代潮流。例如,2004年地理信息技术、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6年青藏铁路修建;2007年燕京选址与北京奥运;2008年新疆地区民族团结问题;2009年经济全球化;2010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500强与综合国力提升;2012年北部湾经济崛起和产业转移;2013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以上都是以年度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考查生活中的地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四、考核目标:应用创新、培养人才

笔者认为地理核心能力关系到地理科学兴衰与存废,地理教育根本目的是否达成在于年青一代能否运用地理方法去解决重要社会问题,即应用和创新能力是否真正得到培养。抽象的概念终究需要回归到实际应用中,符合社会的需要。地理高考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无论地理试题如何变化,解题思维主线始终不变,即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的思维模式,如表4所示。

以地理图表、统计资料、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等地理能力的命题风格既经典又极具生命力,以能力取向驱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提升地理学科在处理人地关系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一、题型结构:变中求稳、稳中求变

1.变中求稳

自从高考实施“3 +文科综合”模式以来,地理高考试题结构总体保持较大稳定性。从2004—2013年真题看,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组成: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选择题具体有比较研究、材料解析、等值线判读、地理坐标、地理计算、逻辑推理六种题型;非选择题主要有地理成因、地理特征描述、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名词与地理概念、探究性试题等题型。文综地理在保持题型总体格局不变情况下,却又有一些细微变动,如表1、表2所示。

2.稳中求变

表1题型数据可反映出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试题命制模式逐渐趋于稳定,但也有一些变化。例如,选择题部分的等值线判读题从2004—2008年涉及较少,2009年以后逐渐加强并趋于稳定;从10年各类选择题总分看,选择题各类题型赋分趋于平衡。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以前探究性试题较少,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趋势明显,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卷都涉及一道探究性试题;新课程标准卷中地理名词、地理概念的直接考查逐渐弱化并趋于消失,地理分析和地理评价题型总分数呈稳定上升趋势。从试卷结构变化看,新课程标准卷和以往的全国卷Ⅰ相比,突出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卷设计了三道选做题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引领作用。

二、价值功能:突出能力、注重素养

地理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科目之一,地理高考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上升到国家意志,地理高考关系到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具体到每一个人,地理高考关乎乃至决定一位考生的命运与前途。地理高考的性质决定地理试题测试应着力于考生建构在主干基础知识上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考查,在遵循测量规律的同时追求“能力立意”。

全国卷Ⅰ适用地区主要是中部省份,从2010年开始新课程标准卷覆盖宁、陕、湘、鄂、黑、赣、晋、豫、疆、冀、内蒙古、滇等全国大部分中部地区。出于公平性考虑,地理高考题一般是依据所熟悉的新材料和新情境而命制,这些材料和情境都源自现实生活,而考生能否利用材料和调动地理知识解题,又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区分度,凸显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例如,2004年高考第四个题组,在材料中已说明对流层发生逆温的成因,要求学生通过给出的4幅坐标图,理解逆温形成过程,并推算出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又如,2005年高考题第三个题组告知考生在工厂选址时运费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并解释了原料指数的概念,考查学生根据所给线索能否进行最佳区位选择;再如,2011年新课程标准卷第36题描述了某岛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分析。凡此种种,都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信息源,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缜密性和智力发展状况。

三、考查内容:彰显特色、紧扣时代

1.学科特色鲜明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学科,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地理学科在课程性质上具有综合性。同时,各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要素相互关系也不一样,这使得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从地理学科知识属性看,地理学科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正是因为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知识属性,高考地理试题显现明显的学科特点,从近十年地理高考真题考试内容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特征更加明显,如表3所示。

表3反映了2004—2013年地理高考非选择题的切入点大都是选择一定区域作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地理成因的掌握状况。从三者内容所占总分比例看,自然地理略占优势,但三部分知识之间并没有绝对界限。如果不能对区域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地理环境又缺乏基础性认识,那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析就无从谈起。新课改以来地理高考题设计都是从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系统的不同维度切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打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部门地理割裂的传统思维观念,体现地理科学的学科素养和最新发展趋势。

2.时代特征显著

打开每一套试卷,地理科学的人地关系意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脉络清晰可见。以热点作为背景,贴近实际,接近生活,考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使教材知识与热点有机结合,已成为高考地理的时代潮流。例如,2004年地理信息技术、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6年青藏铁路修建;2007年燕京选址与北京奥运;2008年新疆地区民族团结问题;2009年经济全球化;2010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500强与综合国力提升;2012年北部湾经济崛起和产业转移;2013年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以上都是以年度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考查生活中的地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四、考核目标:应用创新、培养人才

笔者认为地理核心能力关系到地理科学兴衰与存废,地理教育根本目的是否达成在于年青一代能否运用地理方法去解决重要社会问题,即应用和创新能力是否真正得到培养。抽象的概念终究需要回归到实际应用中,符合社会的需要。地理高考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讨论地理问题的能力。无论地理试题如何变化,解题思维主线始终不变,即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的思维模式,如表4所示。

以地理图表、统计资料、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运用、阐述、论证等地理能力的命题风格既经典又极具生命力,以能力取向驱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研究、分析、评价社会问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提升地理学科在处理人地关系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选择题题型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