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材解析

2014-01-21刘贵陶殷美林

地理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图表人口内容

刘贵陶+殷美林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呈现知识逻辑性强、系统性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好教材非常重要。课堂教学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笔者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编者意图探讨

人是一切社会及其发展的根本,人和人类社会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重在研究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等。把这一课题放在教材何处,编写哪些内容、怎么编排等问题须进行权衡与斟酌。从高中地理教材编排注重知识系统性原则出发,人口相关内容应列于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地表环境)与人文环境(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之间。因为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享受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又是人文环境的制造者。由于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享受与制造中都可能出现很多偏差与谬误,从而给人类带来许多与大自然的博弈。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规律看,高中地理人口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不宜过大,只考虑能解决今后学习城市化、区域开发与整治等所必需的知识,所以高中地理人口的研究仅限于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的迁移及其可能带来的一些人口问题等。

二、地位作用探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知识是人口地理的基础内容, 不同国家和地区,尤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问题的差异,主要由各自人口增长所处阶段和不同特点带来。掌握好人口增长的模式、特点及其地区特征,是把握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等相关知识的前提,也是学习城市化等内容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此节内容是人口地理的切入点,也是学习人口地理最基本知识,掌握和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对高中学生学习人口相关知识乃至人文地理至关重要。“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是高中人口地理开篇之作,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系统转接点,起承上启下作用。这种纽带性知识对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十分重要。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解读

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能够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人口相关内容初中地理已经学习过,但初中基本是感受型学习,高中地理学习应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从这个层面解读课程标准,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人口增长模式;二是识读和绘制人口资料图表,通过图表对不同增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规律以及将面临的人口问题;三是知道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特点。

在深入解读课标基础上可锁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和差异并探究其原因;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各种模式的特点与分布;学会运用人口增长的各种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师给出任务,并分享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成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对人口数量增长与素质提升的辩证思维,结合本地人口增长与相关政策激发对国家与家乡情感,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教材知识内容解析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探索“比比有何不同”;二是教学主题内容,涉及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三是案例研究。

第一部分即一个引子,教材以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比较为探索材料,让学生思考欧洲与中国的人口增长各有什么特点,分析导致其特点的原因,以激发学习兴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更换,设置更优的教学情境,用最新颖的材料和最动人的背景唤起学生求知欲。

第二部分即教材主体,都围绕人口增长主题展现课程材料。世界人口增长主要以图1-1-2世界人口增长为资料,内容看似简单,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分析形成原因;思想品质及世界观形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其潜在教学价值,让学生明白人口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人口发展不仅是数量增长,也包括质量提升。

人口增长模式是本节重点内容。知识层面对学生要求明确什么是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掌握基本概念识别人口增长三种模式。能力本部分内容有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识读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和人口金字塔模型图等,从图表提供信息归纳总结规律性结论。虽然教材所给三个图表是很好的课程材料,能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从而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也能使学生从中探究规律性结论。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教师提供最新和更直观典型材料,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归纳,达到提升学生快速准确得出结论的水平。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用地理图表判读为载体,通过识读“1750-1940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表, 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对于世界人口状况,教材在世界地图基础上附加人口柱状图,让学生清晰看出世界不同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差异。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以1949—2005年我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为基本素材,对“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进行研究,是教学的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呈现材料分析带有规律性结论。建议教师提供当地人口近五十年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课后分析当地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原因。

五、教法学法建议

何种方法可使一节课教学高效?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教法设计必须遵循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即需要研究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层次差异、兴趣爱好、性格和情感特点等。二是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原则,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表达和书写能力等。三是默化学生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原则,即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中。鉴于此,一堂课尽管教学内容相同,可不同班级、不同教师其设计理念和方法大相径庭。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在充分把握课标基础上,考虑上述几条原则设计教学思路,有三种教法具有共同的思维结论。一是以图表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法。二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法,三是以非教材课程资源为保障的课外自主学习法。

通过识读图表,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其分布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教师提供人口增长数据或图表(情境设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伴互助性的小组识读和个人识读,发现图表反映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小组结论以供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最后教师作出积极评价和展示最终结论。

有关图表制作和对图表反映变化的思考等都需要采取教师指导、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模式。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研究都应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当然,一堂课不可能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都是多种方式配合或交替进行,教师应根据教学硬件实施与具体教学环境综合考虑教法使用。▲

猜你喜欢

图表人口内容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