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建议

2014-01-21郇丽娟

地理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界线淮河秦岭

郇丽娟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猜你喜欢

界线淮河秦岭
淮河
毛绒情结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The Beasts Within
险渡淮河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欺负新人系列一
投鞭断流
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