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脊贴连钱 银蹄白踏烟 马年说马

2014-01-20陆杨

时尚北京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首玉帝天马

陆杨

生肖马的来历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溜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龟。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从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战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又称“马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物者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龙马渊源

民间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的起源确实很早,传说马和龙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信大家还记得西游记里唐僧的坐骑——白龙马,其实是西海龙王的儿子,因为犯了死罪,变成一匹白马,保护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意思就是龙成了精就是马。

在我国汉代流行龙的画像,当时许多画龙像的作者,勾勒出龙的形象,便是马首蛇尾。马首作为龙首,可见马类在龙的形象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汉代马首蛇尾的龙像相当流行,但其实早在周代遗存至今的陶瓷器,殷代遗存至今的某些铜器、石刻,上面的龙像也是马首蛇尾。并且在甲古文中也可发现其痕迹,甲古文中的某些龙字,其狭长的头部极似马首,足以证明很早以前龙头就是马首了。

人们常把马看作是人类的吉祥物,将龙马精神放在一起推崇。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生产力和财富的象征

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养马,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马的地位举足轻重,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而马居其首。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为人类优先饲养的动物。马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或者说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它耕地拉车,驮物乘骑,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

冷兵器时代,马是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连年不休的厮杀征战,立下了数不胜数的汗马功劳。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历史。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马的精神

马具有高尚的品德。马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用自己善跑的四蹄和顽强的耐力,不畏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征服万山千水,尽职尽责为人类服务。据传,有古人乘马出行,坠入山涧而不得出,其坐骑非但未乘机逃逸,反而将缰绳垂下,主人借此而脱离险境,从而留下“马有垂缰之义”的千古美谈。同样《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夜走麦城被东吴捉拿迫害后,久随关公的赤兔马也效仿主人,忠心耿耿,绝食而死。昔日沙场之上,多有战马金疮累累,但仍奋力拼搏,终致力竭而亡,因此,不乏以将军之礼而葬之者。

马一向自强不息。其表面性情温顺,然而与同类竞争时多不甘落伍,赛马场上不乏力尽筋疲,倒地猝死的强者。马虽默然无语,但大都不屑于避重就轻、贪生畏死,而是勇往直前、义无返顾。

人才的隐喻

好马日行千里,然千里马十分难得。古人常以千里马比喻杰出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出自《战国策》中“千金买骨”的故事。昔日燕昭王欲招纳贤才,郭隗以千金买千里马之骨喻之,并献计筑黄金台以招揽人才,终致天下贤士趋之入燕。

马像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称为伯乐。早在商代,已有职业的相马人。其中的佼佼者,被人誉为伯乐。伯乐本是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天马,所以将擅长相马术的人也称为伯乐。久而久之,伯乐被人格化,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慧眼识俊杰的人比作伯乐。

民俗和文化的载体

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它在人类文化中留有许多印迹。《辞源》收有“马”和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151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与马有关的字,已足以说明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由马而生发的成语和熟语还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和文章中。比如 “老骥伏枥”语出曹操,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青梅竹马”出自李白《长干行》,形容男女儿童的友谊;“塞翁失马”典出《淮南子》,指坏事可以变好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马的价值远远超出代步、耕田、拉车、征战等实用范畴,而升华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多重意义。在画家和文学家的笔下,马则千姿百态,风流万种。徐悲鸿笔下《六骏图》中的烈马横空出世,娇健洒脱。《前后汉演义》中西楚霸王项羽的战马,纵横驰骋,在千军万马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演绎出一曲侠肝豪胆的传奇颂歌。

猜你喜欢

马首玉帝天马
“马首”回家
马首铜像入藏圆明园
“天马”鬛羚有绝技
开心一刻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马首
苜蓿:天马的食粮
天上掉下个玉帝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