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贷迷局

2014-01-15闫小青

中国周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网贷借贷资金

闫小青

高歌猛进的P2P似乎一夜入冬。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下半年,超过五十家P2P网贷机构出现跑路、挤兑、倒闭的现象,且不乏投资者血本无归。

“没有监管,崩盘是迟早的事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对《中国周刊》说,“监管空白和高额利差促成P2P平台的高盈利,从而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行业野蛮的爆发式增长一定会埋下隐患。”

贷帮网创始人尹飞则有另一种担忧:“消息真真假假,和大多数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一样,很多行业就是死在人为制造出来的惶恐之中。”

致命打击

如果不是“倒闭潮”让P2P闯入大众视野,也许行业之外不会留意到这个刚刚兴起的金融形态。

2007年,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使得银行不再是唯一中间人,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即P2P网贷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P2P网贷的一端是有融资、借款需求的小微企业或个人,另外一端是有理财需求的个人出借人。也就是说,小企业和个人能更便捷地借到资金,而个人投资人也能拿到更高的收益。

因此,P2P也一度被寄予厚望——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处于摸索阶段的P2P至今并无一个标准的行业模式,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目前P2P网贷年化收益普遍在8%-14%之间,而银行同期最高则不会超过6.5%。

正是在此条件下,中国P2P交易规模开始猛增。

在《中国P2P网贷服务行业白皮书》中,21家被统计的P2P网贷平台数据显示,2011至2012年度交易规模增长81倍,借款人增加8倍,行业机构数增加8倍。

黄震将P2P称为“民间借贷的网络版”,“P2P在我国充其量可以划归为民间金融、草根金融、非正规金融领域,”他认为,“行业的隐患一早就存在。”

2013年8月,被称为中国P2P网络信贷行业的第一大案“优易网卷款2000万事件”告破,犯罪嫌疑人缪忠应、蔡月珍将淘宝店伪装成P2P,集资诈骗(尚未定罪)的行为浮出水面。

优易网或许能够反映这个快速增长的行业的另一面。

2010年8月17日,优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挂牌营业,注册资本50万元,主营业务为淘宝服装,这就是优易网的前身。

2012年6月,缪忠应等三人出资约3万元,搭建出优易网,并虚报注册资金1000万元。两个月后,优易网正式上线运营。

缪忠应等人极力伪装自己的网站,宣称的资金流向主要就是驻扎在亿丰商贸城的商户,这些店铺主要经营五金建材,他们还谎称自己和亿丰国际高层有亲属关系,投资回报有保障。

很快,优易网声名鹊起,累积了大批会员。优易网的模式主要是“秒标”:优易网发起一个标的,在某个时间段要募集一定数额的资金,投资人可以投标不同金额的标的,一旦“满标”,即2000万元募集完成,投标人即可马上拿回各自本金及利息。

优易网上挂出的借款金额标的约在20万至50万之间,允诺的年化利率在18%到24%之间,加上一些额外奖励,月息达到三分。

用这样的方式,优易网四个月就吸收资金2000万,之后整个平台人间蒸发。

网赢天下、淘金贷、安泰卓越、天使计划,蚂蚁贷……名字越来越多,案例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13年下半年,国内出现倒闭或资金链断裂的P2P平台超过50家,涉资约10亿元。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向《中国周刊》介绍说,作为一个控制资金流向的重要角色,优易网不仅没有金融从业资格,更没有任何能被证明的信用。

对于这次“倒闭潮”的严重程度,杜晓山认为对于长期处于混乱的P2P平台,“倒闭潮”不仅仅是行业内的洗牌这么简单,“这些网贷事件爆发,让整个行业监管问题暴露,信誉降至最低,这是真正致命的打击。”

灰色地带

“说P2P陷入困局其实不太合适,倒闭的机构大多数不能算真正的P2P,只是利用了P2P这个概念,”贷帮网尹飞指出,“但问题是利用概念的也不在少数,即便暂时没有出现资金链问题,这样的机构一定会有潜在的风险。”

据尹飞介绍,在国外,P2P平台仅仅作为信息中介,不介入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不会出现平台卷款逃跑的现象。但在国内的P2P领域,互联网技术手段无法有效进行风控审核,使得国内大部分公司都采取了“变形方式”——直接介入交易,在本质上成为了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了银行,通过P2P平台先归集资金构建资金池,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

“这种变形,其实是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它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而且是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变身为影子银行,”尹飞说,“英国、美国也并非是行业自发行为,毕竟单纯的信息平台利润非常低,而在国内却没有任何行业规定。”

相反,中国的P2P是公认的“三无”行业——无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不仅有已经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庞氏骗局”和集资诈骗,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踩着政策红线跳舞。

根据业务内容来看,P2P网络借贷其实是属于民间借贷范畴的金融业务,应该具备金融中介机构许可证,但目前创办P2P网贷平台,只需去工商局注册个营业执照,没有任何金融方面资质要求。

创立一家网贷平台门槛之低难以想象,不需购置设备、雇佣技术人员,网贷平台每月只需支付几千块钱就可以搭建一套网贷平台。

没有监管部门的“好处”是,P2P大摇大摆地成为合法的高利贷。

可以说,投资人的高收益一定来自于贷款人的高成本。一般而言,P2P网贷平台需要收取借款人服务费、调查费和月息,外加承诺投资人的年化率。期限越短的贷款成本越高,短期贷款的成本往往达到贷款总额的20%-30%。endprint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

比如,一年期限的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也就是说一笔期限为一年的P2P业务只要年利率超过24%就是高利贷了。

黄震认为,“更可笑的是,央行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下限,即便是有人监管规定,规定也已经是一纸空文了”。

“取消基准利率,高利贷就成为了历史,这很滑稽,”黄震感叹,“缺乏行业规范,却有着诱人的利润,导致P2P资质良莠不齐,给一些机构利用政策灰色地带留下机会。”

黄震也坦言,“灰色地带甚至包括吸储和非法集资。”

直到2013年11月,央行才对P2P网络借贷行业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建立平台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虽然行业规范来得很晚,但总比没有强,”黄震预测如果有关监管部门针对平台非法集资加大联合防范打击力度,对于存在问题的平台而言,其资金链将被斩断,“更大规模的‘倒闭潮还会到来,届时有担保和资金池业务的P2P平台将会首当其冲。”

玩票和抢滩

在明确政令出台之前,两个庞大的对手却悄然加入P2P战局中。

今年九月,招商银行率先推出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业务,此后,浦发、农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试水P2P领域。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说,银行一直在寻找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的方法,一方面银行对小微金融的热情已是老生常谈,另一方面,现实地考虑P2P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存款所得,这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

以招行小企业e家为例,除了P2P平台—个投融资频道外,它还设置了商城、商机等频道,与此前其他银行推出的B2B商城模式相似。

有媒体评价,P2P融资看起来只是招行小企业e家吸引客户的一个“诱饵”,招行的商机、商城等频道设置以及会员服务,向小企业展示了一个集销售推广、供求信息撮合、在线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平台积累的数据反过来又将成为企业从银行贷款、银行P2P融资的重要参考数据。

因此,外界对银行P2P发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质疑,东方证券更是直指银行闯入P2P领域的用意: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不同,更可能是基于监管套利的意图。

除了传统银行,两则IT大佬欲收购P2P的传闻成为讨论的焦点。

第一则,称阿里巴巴以3500万美元投资拍拍贷,拍拍贷内部服务于淘宝卖家贷款的电商部门将与阿里小微金融的相关数据和业务结合。第二则称,腾讯正在洽谈收购或者控股人人贷,不过人人贷方面只愿意接受投资。

其实互联网企业入局P2P已经不是新闻,用户甚至像适应其它产品一样快速地接纳了它们的金融产品,但广大渺小的P2P从业者却对它们充满了恐惧。

尹飞调侃,“生、死、或者腾讯的戏语,在坊间流传”。虽然贷帮网是起步较早、较成熟的P2P平台,基本不存在资金问题,“但根本无法和互联网大鳄相比”。

也许,一众民间P2P平台担心的是,IT巨头的入局会将它们挤出局。

实际上,尹飞并不担心阿里、腾讯抢饭碗,“他们是在抢滩,模式其实不是真正的P2P。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多样化,没有任何一种模式一定取代另一种,归根结底,还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贷借贷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行业:一年内887家网贷平台退出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网贷运营平台总数持续减少 投资人数环比上升7.48%
元代就有“按揭”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