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2014-01-13曾欢彬

地理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民香港德育

曾欢彬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例谈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曾欢彬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作为德育的载体,教材所扮演的角色不应该被教材编写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所忽视,而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地理知识,还很好地扮演了体验式德育教材的角色,以“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一章为例,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知识,还贯穿了环境教育、公民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体现了香港中学新课程强调全人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理念。

地理教材;德育;公民教育;全人教育

一、德育与教材

1.德育

在我国,德育的内容包括了诸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内容,更有人认为,“德育除了包含有上述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以及青春期的教育,甚至是环境教育”[1],而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一般被称之为“大德育”。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必须加强德育,建起“人格长城”,要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德育教育的内容究竟可以通过什么载体被学生所吸收呢?这个载体可以是教材。

2.教材是德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为主要的场所,而新课标要求科任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包括德育目标在内的三维目标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教材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并且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材不仅是德育教育中的媒介,更是德育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载体。

学生基本上在校学习时每天都要接触教材。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内容不应该只是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那么简单,它更是影响学生日常行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灯塔。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往往不能忽略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因而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教材这一点出发,借鉴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为例分析一下香港地理教材的德育渗透,以期望对我国教师的德育以及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二、香港地理教材的德育渗透特点

1.香港中学地理教材具有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特征

(1)体验式教材

这里所说的“体验”并不是说要学生特地去做些什么,《朱子语类》卷一一九:“讲论自是讲论,须是将来自体验。说一段过又一段,何补!……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体验”并不仅仅是“经验”,它是一种经历,一种感知。虽然中学生并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但是,每一位学生都不会缺乏对身边生活环境的感知。香港的中学地理教材恰恰具备了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特点,即“以回归生活的姿态,感悟自然、感悟生命和感悟社会,以关爱和引导个体德性快乐幸福成长、引领个体走向美善生活为终极价值追求,因此,它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人文气息、生命气息”[2]。

(2)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中所具有的体验式德育教材的特征

在香港中学地理教材“可持续发展”一章中,最突出的就是以许多设问式的标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其问题的设定顺序是这样的:

这样通过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起学生对当前价值观的一系列思考: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但是究竟如何去实施可持续发展?究竟要以多大的代价去实施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城市值得吗?如果不发展可持续城市我们会怎样?而身为学生又可以从身边的哪些事情着手去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想必这些问题对于每位不同背景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从过去的生活体验中去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通过思考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辅以学习本节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代价以及香港政府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等知识,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同学们之间的答案后,相信这种隐形的思考教育最终会诱发体验者(即学生)道德体验的情景或进入道德体验场,创设或诱发道德冲突(可持续发展的代价是什么?),促成反思性表达(人们应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人们能否承担得起长期不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后果?),引导体验者认识生活、生成价值(我们必须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实现道德教授范式向道德体验范式的转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问题出发,以体验铺路,以代价来思考,以行动促成价值观,最终回归德育,这正印证了道德体验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图1)[3]。教材对于本章的处理正是依据这样的主线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道德构建,列举了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代价和一些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小事情来实行道德转换,引导学生保护身边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图1 体验式德育教材的实践环节

2.公民教育

(1)公民教育在德育中的位置

何为公民?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内涵最核心的问题是:公民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人,他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因此,“公民教育应当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4]。公民教育的主旨是:主人翁的精神、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学生既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去享受权利,更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去承担相应的义务,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中学生正在经历一个心智由懵懂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塑造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学阶段的学习,尤其是道德教育对于他们正确的人格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香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在2007年联合编订的《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的课程宗旨之一是:培养公民精神和全球视野,立志为社会、国家和全世界的福祉做出贡献。而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的要求之一便是:认识环境问题,并以合适的方法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感,成为一个积极负责的公民;认识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日益增强的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明白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香港中学的地理课程把公民教育的思想渗透进了平时的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之中,在《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一章中更是把培养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责任感,并愿意付诸行动作为德育渗透的重点。

(3)香港地理教材中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结合

在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中“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这一章里,笔者注意到教材中整章内容的称谓用了一个很显著的“我们”。从语境来分析,结合整体的编排来看,这个“我们”可以让学生直接明了的在脑海中产生一个意识:这座城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人,因为这个“我们”才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主人。因此,作为“主人”的“我们”既有保护好这座城市发展好这座城市的责任,更是义务,而可持续发展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了,而是每一位在座的“主人”们的责任。因此,不要小看教材中某些细节编排,因为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对于接受能力极强的学生的影响就会差天共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共鸣甚至是归属感。“在归属感的释义中有一个最关键的词,那就是——认可,对自己的认可,对他人的认可,乃至对集体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教’得会的,却又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充满归属感,学生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充满认可度,也才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受教育。”[5]一旦学生产生了归属感,认可了自己作为城市中的主人,学生便会有强烈的保护的意愿,而这种意愿也是一种共鸣,促使一个人责任感的产生,而责任感便会化为一种力量去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久而久之,行动就成为一种习惯,自然也就成为自身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力量。

香港地理教材的内容在编排上是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作为公民的的身份认同?比如这章中就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香港政府为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兴建公营房屋--改善港人的居住条件;限制土地用途,改善环境--保护港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公共交通,改善港人的交通环境等等。介绍这些政府措施其实是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自己是有权利享受到政府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种种努力后所享受到的很多诸如居住、环境和交通方面的成果,但是学生作为公民,既有权利,更要有义务与责任感去保护好这座城市的环境。于是,本节最后也以资料库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学生个人在香港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怎样做,而这些内容也并不是简单罗列,而是从学生日常行为的细节处叙述了学生应该如何做:节约用水应该晚间才浇花;有足够的衣服才用洗衣机;节约能源应该在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电脑等电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这样权利与义务并重的编排模式体现出香港地理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很注重培养学生公民身份的认同感——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3.环境教育

(1)香港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对立面便是环境问题,而学生对于城市内的环境问题是深有体会的,于是在这部分内容中,香港中学地理教材有着很浓厚的乡土地理的特色,结构的设置上也很讨巧:完全结合了香港城市化中的问题等知识来论述。一开篇就是探讨了城市化的问题:土地资源的枯竭、消耗大量的资源、制造大量的污染物和废物以及危害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生态平衡等。究其原因,便是香港是一个面积只有约78.40平方公里的城市,城市的环境当然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在1999年香港修订发表的《学校环境教育指引》中将环境教育定位于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的培养,通过环境教育,“让个人和群体认识环境、提高所需的技能和培养应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能以负责任和有效的方法,预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提出解决的办法,养成管理和改善环境的素养。”[6]于是通过对城市化问题的论述,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学生在产生保护环境的意愿之后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审美,养成低碳的发展行为,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面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道德观。这样香港地理教材中所渗透出的环境教育便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有助于让学生在资源与经济发展增加协调发展的理念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透过本章对发展可持续城市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对邻近环境发展的灵敏度,关注因城市发展所引起的问题,培养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责任感,并愿意付诸行动,使他们无论是现在或将来,其行为都能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2)香港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

笔者还注意到香港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与公民教育有着良好的结合——如何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公民都应该思考和行动的。香港早在97年回归祖国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就明确把“国民身份认同”作为一个首要培养的价值观,便是希望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公民的认同感;同时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香港,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过程中,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公民意识的学生更会帮助自己认识到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承担精神的重要性,于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便不仅仅是一种环境问题的教育了,其内容也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它更是进一步培养影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形成对环境的道德观,透过关心环境的教育,使他们无论是现在或将来,其行为都能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及善用环境资源方面有良好影响的道德教育。

三、小结:香港地理教材中渗透出的“全人教育”思想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作为一种要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在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国外的重视,而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地区,自然也受到“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从2009年9月开始实施的香港中学新课程强调了全人发展以及终身学习,认为学习并不局限于课本或课堂上,更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和学习经历[7]。“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在“建设可持续城市——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中,笔者看到了环境教育,看到了公民教育,更看到了教材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本章的副标题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城市保育与环境发展是否不能并存?”。并且本章中还专门论述了“把香港发展成可持续城市须付出哪些代价?”的内容,罗列了香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中付出的代价——包括政府的投入以及个人的付出,从而引导出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思考——个人应该如何抉择的问题。以此教育学生应该从各个方面继续践行可持续发展,包括使用再生资源,注意产品的重复利用,提高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等等。笔者从中注意到,这样的一个教材编写方式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对比以及一个个问题的引入使学生获得思考,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绝对答案。或许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其思考的内容和答案绝对是道德与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对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思考,对公民责任的思考,从而健全人格,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知识已经不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人们应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人们能否承担得起长期不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后果?”使学生明白如果不发展可持续城市,会令城市问题恶化,并且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这样使学生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储备相关知识以应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注:本文参考的香港中学地理教材为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版本的《活学地理》

[1]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赵飞,刘惊铎.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J].教育研究,2006,(7).

[3] 余文森,王晞.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9).

[5] 劳佳瑜.学生需要“归属感”——实施青春期心理关怀的个案研究[J].时代,2006,(7).

[6]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校环境教育指引[Z].香港教育署印行,1999.

[7] 刘学梅.大陆与香港地理教材选用的比较研究[J].地理教学,2012,(20).

[8] 刘国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04).

[9] 贺才乐.论香港高校德育的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10] 刘学梅.大陆与香港地理教材选用的比较研究[J].地理教学,2012,(20).

[11] 何若玮.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 陆静.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 洪明.试析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若干特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14] 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15] 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Z].香港教育署印行,2007.

猜你喜欢

公民香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