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14-01-07吕爱红吴志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条目心血管

李 睿,吕爱红,吴志敏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心血管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当代主要致死致残疾病。心理活动与一定的躯体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心理方面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 年2 月至12 月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的166 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193 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病和(或)冠心病和(或)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无意识障碍;(2)具有阅读调查问卷的能力;(3)自愿参加此研究。排除标准:(1)认知、智力和语言障碍;(2)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3)有脑瘤、脑卒等其他严重疾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此量表共有10 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各项目评分标准均为1~4 分,分数越高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2)特质应对方式量表[1]。此量表共20 个条目,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平时遇到各种困难和不愉快时如何对待,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各10 个条目,以这两个维度的各自总分作为统计标准分。积极应对总分高,表明被调查者采用积极应对的方法多;消极应对总分高,表明被调查者采用消极应对的方法多。(3)焦虑自评量表[2]。此量表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共20 个条目,各条目评分标准均为1~4 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倾向越重。(4)抑郁自评量表[2]。此量表共20 个条目,各条目评分标准均为1~4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倾向越明显。(5)SF-36 量表[3]。SF-36 量表是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会所研制开发的普适测定量表。该量表包括10 项36 个条目,分8 个维度:生理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按积分规则计算各维度的原始分,再按量表转换公式换算为标准分。标准分值为0~100 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耗越轻,生活质量越好,各维度<60 分表明生活质量较差[1],以上问卷重测信度分析为0.70~0.92。

1.2.2 调查方法 参与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并向调查对象说明测试目的和意义。调查对象以不记名方式独立填写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计发放问卷359 份,收回有效问卷35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显著性检验皆为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因素评分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因素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心理因素评分比较(±s,分)

项目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焦虑抑郁病例组25.37±5.96 36.27±4.98 28.61±6.09 43.42±9.65 44.84±10.29对照组26.42±6.20 36.83±5.43 26.16±5.62 40.31±9.16 42.30±10.07

调查结果发现,两组消极应对、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关系分析(见表2)

表2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关系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项目 病例组0.7643±0.2111 0.5853±0.4440 0.6644±0.2544 0.5447±0.1976 0.7209±0.1781 0.7831±0.1799 0.6217±0.4389 0.6358±0.1881 P生理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对照组0.8622±0.1550 0.8374±0.3073 0.7428±0.2353 0.6548±0.1910 0.7638±0.1613 0.8493±0.1360 0.7925±0.3085 0.6596±0.2053 0.000 0.000 0.009 0.000 0.039 0.001 0.000 0.325

2.4 生活质量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关系分析(见表4)

表4 生活质量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关系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除了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外,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王风珍[4]在对586 例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患者选择医生和随机安排医生分成两组观察治疗效果发现,两组患者治愈率有明显差异,患者选择医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随机安排医生组(P<0.05)。表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较大影响。更有研究表明,48.1%和42.4%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曾出现过焦虑、抑郁状态[5]。而本研究提示,病例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较正常人群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使患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疾病的进程和康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在保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焦虑、抑郁情绪,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3.2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测评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医药疗效评价的重要标准,并成为临床科研与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有力工具。王英[6]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有7 个维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降低,这与王英研究结果一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躯体角色、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换算成标准分后<60 分,得分较低,能力受损明显,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躯体角色、一般健康状况与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P<0.05)。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年带病,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疾病治疗丧失信心,因此在临床中,既要改善患者的生理症状,又要注意调整患者的心理,帮助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致残致死率不断升高,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统计,就我国而言,每年约3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居各种疾病之首。基于这种情况,患者一旦被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患者心理的变化,积极干预引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争取早日康复。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9.

[3]张阳,武玉欣,曲波,等.SF-36 量表在医学生生命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3(3):468.

[4]王风珍.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09,7(9):98.

[5]黄远腾.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心理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41.

[6]王英.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5):1937-1938.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条目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