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埋和水分对3 种灌草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2014-01-02肖萌丁国栋汪晓峰贺宇李家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碱草柠条供水量

肖萌,丁国栋†,汪晓峰,贺宇,李家国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100083,北京)

飞播过程中种子能否顺利萌发并出土定居受到诸多因素影响[1],如光照、温度、水分和埋深等。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研究发现,种子萌发和出苗对外界水分的需求都有一个临界值(需水阈值[2])。这个值越大,种子的耐旱性就越差。适当的沙埋可以为种子萌发和出苗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还能避免种子被鸟类、昆虫和动物等危害[3],沙埋过深则会使种子缺氧,抑制种子的萌发甚至出苗[4]。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在毛乌素沙地分布广泛,是当地主要飞播植树种[5]。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是沙区常见的优质耐旱牧草。目前关于柠条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紫花苜蓿和披碱草等牧草类植物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影响因子上[6-7];因此,笔者从沙埋深度和水分这二个环境因子来研究柠条、紫花苜蓿和披碱草种子的萌发及出苗特性。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E 106°30',N 37°04',海拔1 600 m),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7.7 ℃,多年平均降水量292 mm,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2/3。植物主要萌发季5—7 月月平均降水量为45 mm,日降水量最大为7 mm。年均风速2.8 m/s,多集中于11 月至次年4月,最大风速15 ~18 m/s[8]。干旱草原半荒漠区,土壤结构松散,沙粒含量大[8-9]。天然植被以沙生植物为主,主要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等,天然林以柠条、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为主,人工林主要为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et Mey.)、杨柴(Hedysarum laeve Maxim.)、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和沙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等。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实验所需种子均于当年采自生态站附近,室内风干后,在-20 ℃条件下贮藏备用。实验容器为底面19.2 cm×13.0 cm、高9.5 cm 的透明塑料方形容器,底部开有排水孔。实验用沙取自生态站附近,120 ℃条件下烘干6 h 后筛去杂质。

2.2 实验方法

1)种子萌发能力预实验。所有处理均在25 ℃恒温自然光照实验室内进行。每种植物设置3 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取50 粒种子,均匀放入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每天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滤纸保持湿润,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并作记录,直至发芽率达到稳定。

2)沙埋深度与供水量对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实验。实验设置0、0.5、1.0、2.0 和4.5 cm 共5个沙埋深度[10-13]。先将处理过的沙子装入容器内至同一刻度,然后在沙面均匀摆放50 粒种子并覆沙至相应沙埋深度,每个处理包括3 个重复。

柠条、紫花苜蓿和披碱草3 种植物主要萌发季在5—7 月,根据毛乌素沙地这3 个月的月降水和日降水资料[9-10],控制30 d 总供水量45.0 mm,设计单次2.5、5.0、9.0 和15.0 mm 供水量4 个水分梯度,根据总供水量和单次供水量设置供水时间间隔分别为2 d、3 d、6 d 和10 d。

所有处理均置于无热源大棚内,自然光照四周通风。种子沙埋后自供水开始时计时,每天观察种子萌发及出土幼苗情况并做记录,30 d 实验结束后,倒出容器内沙土,核对幼苗数量,记录出土幼苗数量、已萌发但未出土的幼苗数量及未萌发种子数。

2.3 数据处理

实验选取幼苗出土率(以下简称出苗率)(emergence percentage)、未出土幼苗率(no-emergence)和死亡率(mortality)3 个指标来研究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状况。

出苗率,即实验中露出沙面的幼苗个数占实验种子总数的比例,%;未出土幼苗率,即实验中种子已萌发但未露出土面的数量占实验种子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即实验中幼苗死亡株数占实验种子总数的比例,%。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图。对数据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单因素、双因素和三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差异显著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特性

实验所用3 种植物分别属于豆科和禾本科,柠条为沙生灌木,紫花苜蓿和披碱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3 种种子在培养皿中15 d 后测得发芽率分别为84%、93%、86%,均超过80%。

3.2 供水量和沙埋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对柠条、紫花苜蓿和披碱草的出苗率、未出土幼苗率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由于沙埋深度为0 cm 时出苗率为0,所以方差分析与图中均不包此项处理。可以看出,植物种、供水量、沙埋深度以及它们二者、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出苗率有显著影响。对3 种植物在不同供水量和沙埋深度下的出苗率做Tukey 检验,结果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柠条种子在供水量为2.5 和5.0 mm 时出苗率最大,与其他水分条件下差异极显著(P <0.01),其中沙埋深度为1.0 cm、供水量5.0 mm 时出苗率达最大,为59.00%±7.21%,供水量为9.0 和15.0 mm时出苗率在20%以下;紫花苜蓿种子在2.5 和5.0 mm 供水量时能够出苗,出苗率在40%以下,其中沙埋深度为0.5 cm 时出苗率达最大,为36.67%±0.67%,9.0 和15.0 mm 供水量时出苗率在5%以下,基本不能出苗;披碱草在2.5 ~15.0 mm 供水量时均能顺利出苗,在2.5 mm 供水量时出苗率较小,在40%以下,9 mm 供水量时有最大出苗率52.67%±10.67%。

表1 植物种、供水量和沙埋深度对出苗率影响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ab.1 Results of three-way ANOVA under different water supply regimes and burial depths

图1 不同沙埋深度和供水量条件下3 种植物的出苗率Fig.1 Mean percent emergence rate of three species from different burial depths and water supply regimes

沙埋深度为0.5 ~1.0 cm 时,柠条种子出苗率极显著高于其他沙埋深度(P <0.01),随着埋深的增加,柠条出苗率降低。紫花苜蓿种子在0.5 cm 埋深时出苗率最大,4.5 cm 沙埋深度时基本不能出苗。披碱草能适应较深沙埋,2.0 和4.5 cm 埋深时出苗率超过40%。

3.3 供水量和沙埋深度对未出土幼苗率的影响

由表1 可知,植物种、供水量、沙埋深度、植物种和供水量的交互作用,植物种和沙埋深度的交互作用以及供水量和沙埋深度的交互作用,对未出土幼苗率影响显著。对不同沙埋深度和供水量条件下的未出土幼苗率进行Tukey 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柠条种子在沙埋深度为0.5 和1.0 cm 时未出土幼苗在30%以下,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未出土的幼苗数量逐渐增加,在沙埋深度为4.5 cm 时,未出土幼苗率达最大,为59.00%±1.73%,表明此时大部分种子萌发后未能顺利出土;紫花苜蓿种子在0.5 cm 沙埋深度下未出土幼苗数基本为0,其中2.5 mm 供水量时有少量未出土幼苗,沙埋深度为1.0 cm 时,未出土幼苗率显著高于其他沙埋深度(P <0.01),其中15.0 mm 供水量时未出土幼苗率最大,为22.00%±6.00%,沙埋深度为2.0 和4.5 cm 时未出土幼苗率在10%以下(2.5 mm 供水量时除外);披碱草种子在不同沙埋深度时未出土幼苗率均未超过25%。

表2 不同供水量和沙埋深度条件下3 种植物未出土幼苗率(±标准误差)Tab.2 Percentage of non-emergence under different water supply regimes and burial depths(±SE) %

随着供水量的减小,柠条的未出土幼苗逐渐增多,在2.5 mm 供水量时未出土幼苗比例最大。供水量为15.0 mm 时,柠条未出土幼苗比例最小(表2)。随着沙埋深度增加,柠条的未出土幼苗逐渐增多,在4.5 cm 沙埋深度时未出土幼苗数最多。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未出土幼苗率均在25%以下。披碱草种子在2.5 mm 供水量时未出土幼苗率在10%以下,其他水分条件下未出土幼苗率在30%以下。

3.4 供水量和沙埋深度对幼苗死亡率的影响

对3 种植物的死亡率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供水量不同沙埋深度条件下的死亡率做Tukey检验,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柠条幼苗在供水量为2.5 和5.0 mm、沙埋深度0.5 cm 时死亡率超过20%,9.0 mm 供水量、沙埋深度为1.0 和2.0 cm时,柠条死亡率较低,在5%左右,供水量15.0 mm、沙埋深度2.0 cm 时,柠条幼苗死亡率达最大值28.00%±9.02%;紫花苜蓿幼苗在2.5 mm 供水量时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 <0.01),其中沙埋深度为1.0 和2.0 cm 时死亡率最大,超过60%,5.0 mm 供水量、沙埋深度为0.5 和1.0 cm 时死亡率超过30%,9.0 mm 供水量、沙埋深度为0.5 cm 时死亡率为45.33%±5.33%,其他条件下,紫花苜蓿幼苗死亡率较低,均不超过10%;披碱草幼苗在供水量为2.5 mm、沙埋深度为1.0 cm 时死亡率达最大值42.33%±2.96%,供水量为5.0、9.0 和15.0 mm,沙埋深度为1.0 ~2.0 cm 时,幼苗死亡率较大,超过25%。

表3 供水量和沙埋深度对幼苗死亡率的影响Tab.3 Seedlings mortality under different water supply regimes and burial depths %

综上所述,柠条和紫花苜蓿幼苗在9.0 mm 供水量、1.0 和2.0 cm 沙埋条件下死亡率最低,柠条为5.33%±2.40%,紫花苜蓿为0.67%±0.67%;柠条幼苗在15.0 mm 供水量、沙埋深度为2.0 和4.5 cm 时死亡率最大;紫花苜蓿幼苗在2.5 mm 供水量、1.0 和2.0 cm 沙埋深度时死亡率最大,超过60%;披碱草幼苗在4.5 cm 沙埋,5.0、9.0 和15.0 mm 供水量条件时死亡率较低,在10%左右。

4 结论与讨论

1)柠条种子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对沙埋的耐受性较差,2.5 和5.0 mm 供水量时出苗率最大,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5 ~1.0 cm,埋深增加,未出土幼苗率增大。

2)紫花苜蓿种子对水分和沙埋的适应性较差,2.5 和5.0 mm 供水量时,出苗率不超过40%,9.0和15.0 mm 供水量时,基本不能出苗。沙埋深度为0.5 cm 时,紫花苜蓿种子能够出苗,埋深增加,出苗率显著降低,且紫花苜蓿幼苗死亡率较高,存在萌发后大量死亡的现象。

3)披碱草种子能适应较深的沙埋,在2.0 和4.5 cm 埋深时,出苗率最好。在5.0 ~15.0 mm 供水量时均能顺利出苗。

水分和土壤埋深对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及出苗有重要影响[14]。水分亏缺种子便无法吸胀萌发,水分过多则会造成种子缺氧死亡。若种子裸露于表层或埋深较浅,种子可利用水分较少,容易死亡;沙埋较深时,虽然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温度,萌发后幼苗难以破出土面,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幼苗还是会死亡。实验结果表明,柠条种子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5 ~1.0 cm。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10-11,15]相符。随着埋深增加,柠条种子未出土幼苗数增大,埋深为4.5 cm 时,未出土幼苗率可达59.00% ±1.73%,大部分种子萌发后不能顺利出土。有学者[15]研究认为,沙埋过深时,柠条种子自身能量不足以使胚轴伸出土面,而披碱草种子则能适应较深的沙埋,在4.5 cm 沙埋深度下出苗率能超过40%。这可能是因为禾本科形态在沙埋环境下更容易破出土面,因而披碱草种子能利用较深层土壤的水分,更有利于存活。

紫花苜蓿种子对水分的要求较高,2.5 mm 供水量时幼苗死亡率最大可达67.33%±11.79%。紫花苜蓿种子萌发迅速[16],萌发后如果水分不足往往会造成死亡。有学者[17-18]研究发现,春播过程中,紫花苜蓿很容易因干旱导致幼苗枯萎,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相符。沙区飞播前一般会进行种子包衣处理[15,19],以提高种子发芽率;然而种子萌发后,包衣就会失去保水作用,如果没有降水或者土壤水分不足,种子萌发后还会死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如何提高幼苗成活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碱草柠条供水量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原生草
基于2018、2019年度鸡西市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分析
柠条饲料林培育技术
播种时间对柠条播种造林的影响
西藏3 种野生披碱草农艺性状分析
NaHCO3和Na2CO3胁迫对碱茅和披碱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公司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的细胞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