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普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重要意义

2013-12-27

科学之友 2013年1期
关键词:妇女生产农业

艾 菲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历经了30多年的“蜜月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这一“奇迹”的背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功不可没。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同时,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户籍制度的放松,使得人口流动的门槛降低。因此,许多男性劳动力放弃了自己耕作多年的土地,为了自己家庭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从而进入了城市的工业与服务业中,他们为“中国奇迹”创造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中,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出现“候鸟式迁徙”,因而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妇女。男性劳动力的外出不仅改变了农村人口结构,而且对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丈夫的外出打工,使得夫妻本应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如抚养小孩、赡养老人、农业生产、社会活动等,全部落在了留守妇女一个人的肩上。传统的“男耕女织”已经演变成如今的“男出女守”。留守妇女由原来的“半边天”变成了农村中的“顶梁柱”。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并把它视为“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但对于当前农村的现状来说,建设新农村的任务重担落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上。她们不仅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她们自身的科技素质对于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自2006年实行“科普惠农”计划以来,神州大地开遍了“科技之花”,全国各地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科技,因此“科普”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制度化的因素,也有传统文化中家庭、个人等因素。

第一,农村留守妇女在根本上就是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下社会制度的产物。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中的非农产业部门,成为了社会上俗称的“农民工”。他们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城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受于制度的因素,使得他们在“市民化”的道路上受到重重阻碍。他们享受不到市民的各种资源与利益,如就业受到歧视,孩子在城市中的受教育权利受到限制,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享用,社会保障制度很难覆盖到他们,等等。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使得农民进城的成本增加,这是导致产生农村留守妇女的根本原因。

第二,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主要靠人力、畜力劳动的局面,而且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以往农村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只需要少数懂得农业技术的人就可以完成以往靠许多人力来完成的生产工作。在生产活动中,只要妇女了解了这些农业技术,掌握了操作技能,就完全可以依靠个人来完成整年的劳动生产,因此解放了农村中一大批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逐渐转向了城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升温,在“迎合”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了我国农村大量的农业用地,使农村中的人均土地占有量越来越少,人地矛盾突出化。针对以上情况,农民作出相应的调整,他们只有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向城市中的非农产业涌入以应对日趋紧张的生存压力。在这一转移中,由于男性利益的秩序占据农村主导,而且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现实中的性别分工调整的规则仍然是男性优先选择有较好的报酬,有更多接受新技术的机会,有发展前景的工作”[1],于是,他们便把农业生产托付给妻子,使得留守妇女成为新时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第三,市场经济的选择和农民强烈致富愿望的驱动是形成农村留守妇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导致了农民在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中,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倾向于那些农村中相对有思想、有文化,而且头脑灵活有市场意识的农村青壮年。而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并且长期在家庭中从事生产、生活劳动,与外界接触较少,可想而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她们必将会被淘汰。因此,她们只能选择留守。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水平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从而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于其他产业,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在全国经济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农村中的青壮年带着强烈的致富心理走向了城市。

第四,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和“男耕女织”的思想,反映出一个事实,即男强女弱。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决定了男性在家庭权利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劳动分配中具有优先选择权。这种家庭内部权利分配的不平衡使得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这一传统思想制约着农村妇女的发展,这是她们成为留守人员的又一重要原因。再者,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和农村生活现实的需要,农村留守妇女一直恪守“祖训”般的“男强女弱”和“安土重迁”的思想,在她们看来,男人就应该去赚钱来养活家庭,自己则就应该本本分分地留在家里去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她们一旦出去,让丈夫留守,首先要面对的是丈夫对她们出门在外感到不放心;继而害怕自己的丈夫给别人留下话柄,极为保守要强的她们当然不想让别人在茶余饭后谈论自己的丈夫没出息;再者,农村中传统的性别分工,使得男性在家庭劳务这方面优势不明显,他们不能像女性那样在家庭和农业生产方面做“多面手”。因此,在选择外出打工这一举动时,她们认为丈夫出去是理所应当的。

第五,在中国农村普遍具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再加上农村教育条件的匮乏,使得过去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满足,她们的文化程度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个人素质普遍低下。她们长期生活在农村,除了会操持家务和干些基本农活之外,别无长处,这使得她们融入不了城市这个大圈子。农村留守妇女一方面固然是要赡养老人、照顾小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身的素质低下,缺乏自强、创新的意识,使其在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时候望而却步。这些都成了限制她们向外流动的因素。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

由于丈夫的外出务工,使得本该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生产劳动,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肩上。角色的转变使得她们成为真正的“巾帼英雄”,在颂扬她们各种优秀品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隐藏在她们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2.1 家庭负担过于沉重

学界对农村留守妇女抽样调查,占据比例最大的为中年妇女。一般她们上有年迈的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抚养,老人的看病,小孩的上学、教育,村子里的人情礼往,等等,所有的事务她都要承担。而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外流,她们又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是,繁重的农活使她们难以独自承担地里整年的农业活动。而且,她们在农业劳动的闲暇之余,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沉重的农业劳动和家庭责任压榨着她们有限的精力,家庭负担的沉重让她们陷入了精神和心理的困境。

2.2 思想观念陈旧

在这个“思路决定出路”的年代,思想观念的落后意味着自己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抛弃。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首先缺乏的是商品经济的意识。受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围绕着个体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导致她们对商品流通的依赖性很弱,这也就使得农村留守妇女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从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自产自销,从来没有把它们当做商品来出售,也就导致了农产品与市场销售严重的脱节,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增收效益。另一方面,她们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的能力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农村中的市场也不断建立起来,但是农村市场因为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先天不足,发育不健全,使得农村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淡薄。在农村,我们很难看到有农村妇女拿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去到市集上出售。她们普遍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田间的农作物都是一成不变,从来没有意识到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种什么。有的则是盲目跟风,看到别人种什么能致富,自己马上就种什么,从来不参考市场信息,导致别人致富,自己倒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市场意识的淡薄,她们缺少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她们从来不参与市场竞争,也不知道优胜劣汰,这直接导致她们安于现状,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留守妇女普遍带有农村中“小富即安”的思想,因为她们习惯了有吃有喝,能把日子凑合过下去就行,从来没想过发家致富奔小康。她们随遇而安,“缺乏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精神,不想也不敢投身于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不敢冒风险,不敢创大业、致大富。”[2]所以,她们因循守旧,知足常乐。

2.3 综合素质普遍低下

留守妇女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留守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中的文化程度大都在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极少数。文化程度低下使她们所能拥有的和利用的资源就大大减少。她们不能利用现代的农业机械,不懂得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种植,致使农业资源的闲置浪费。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得不到有效推广,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现代农业在新农村中的发展。

2.4 缺乏生产职业技能

留守妇女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农村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生产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成果的速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民本身是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类型,他们必须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其中就包括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对农业技术的创新等。但是在她们看来,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靠人力劳动来完成的,就是干苦活,而且在劳作中她们从来不主动总结农事经验,更不会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在她们眼中,农业生产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技能。长期以来,农村角色分工模式使她们认为农业生产都是男人的活,她们可以不加理会。这些都是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条件的制约以及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她们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教育,使得农业生产仍保持着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在农村留守妇女处于这种劣势状况下,有人就提出了“她们拖了这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腿。这些人错误地只看到了事物的片面,他们没有想到,在生活中固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给她们造成了种种的困难,但困境往往能磨砺她们,使她们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善自己生活的困境。丈夫的外出让她们丧失了精神支柱,让她们由生活的配角变成了主角,由舞台的幕后转战到台前,生活给予她们更多的挑战。但是她们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她们的潜力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正在逐渐地迸发出来。她们积极向上,不惧困难,应对挑战。首先,她们渴望自己能有一技之长,即使以后不再种地,也能凭借自己的技能给家庭增加收益。其次,她们希望有致富门路可以供给自己选择,这样她们既可以围绕农业选择深加工等途径,也可以抛开农业去进行其他的能增收行业。她们在内心深处希望有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只要掌握科技,她们就能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为自己服务,运用科学的管理经验去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进行农业生产。在村组织的帮扶下,她们就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敢想敢干,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3 科学普及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重要意义

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直接关乎到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而对于留守中的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她们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科学普及对她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更深层面来讲,她们的素质也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着密切关系,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在农村致力于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并且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调整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限于她们的受教育程度,这些就严重阻碍了国家战略的调整。因此,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普及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2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农村留守妇女渴望得到知识的滋养,获得新的技术,掌握基本技能,领会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普及对于她们来说正是一场“春雨”。而且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种植业,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在大量男性劳动力外流的留守农村,妇女无疑成为了农村最优质的人力资源。科学普及不仅能够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而且使她们由传统的农业劳动者向现代型转变,同事也提高了她们的市场竞争力,使她们成为中国真正的新型农民,从而不断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3.3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科学普及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她们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后,能够不断地进行推广,使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并且能够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科技创新,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还是在农村。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邀请妇联新一届领导成员和妇女八大部分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曾指出:“农村妇女占全国妇女的绝大多数,要下大力气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组织和引导她们学文化、学技术、学其他知识,使她们在这些方面不断有所进步。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很重要的。”而且留守妇女肩负着教育农村下一代的重任,科学普及对于她们来说,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素质,而且也能提升下一代的素质。她们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最终关系的是整个国民素质。

3.4 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屡见不鲜。留守妇女因文化水平有限,视这些为洪水猛兽。比如电脑,她们可能认为那只是孩子手中的“游戏机”,电脑除了打游戏,可能一无是处;再者对于网购,她们更是不能理解。她们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慢,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不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她们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等,能够提升自己精神境界,改变闲暇时间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4 科学普及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启发性思考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与户籍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传统的文化观念不可能马上转变,那么,农村留守妇女的群体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甚至人数还会增加。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把她们作为关注的对象,她们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自身综合素质需要提升,尤其是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

第一,加强科普宣传,转变农村留守妇女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先进的思想一旦被留守妇女所掌握就会变成其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力量。”[3]要多渠道地向她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调动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宣传一些通过劳动致富的典型妇女,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让她们了解基本的科学技术,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加强传统的文化宣传,比如“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等。思想一旦开化,她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就会迅速增强并且能够迅速运用到实际当中,对于新事物、新观念也能很快地接受。

第二,建立长久有效的教育机制,完善农村的教育网络,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改变她们落后的观念。利用她们的闲暇时间,结合实际情况,开办学习班,让她们继续深造,提升她们的文化水平;培养她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让她们真正的参与到市场中,掌握价值规律,预测市场信息,提升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她们进行现代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知识的教育,让她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中。

第三,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她们自主创业的能力。各级妇联、科协组织以及基层组织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技协等来对她们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并且应当从最基本的“教”做起,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培训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科技下乡中专家亲自指导,也可以是播放科技宣传片进行培训等,使她们在多样的手段下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要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如开办空中课堂,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她们提供资金、政策优惠,以及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信息,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业。这样就可以化农村留守妇女的人力资源优势为自主创业、创新上的智力优势,并最终为自己赢得经济上的效益。

第四,要建立一支属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科技组织队伍,只有在自己的组织领导下,科普惠农对她们的意义才会扩大。建立科技组织的队伍不仅能够解决她们农业生产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能共享自己积累的经验。在这样一支队伍的领导下,留守妇女再也不用发愁地里种什么,不用担心农产品销路不好,更不用担心天灾,可以说,这样的科技组织队伍就是她们坚强的后盾。

科普惠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有全民参与,这项事业才能长久,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农村留守妇女享受到科技带给她们实实在在的利益。

[1]康芳民.构建和谐农村的根本——对“留守妇女”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8(01).

[2]付卫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妇女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J].贵州农机化,2007(06).

[3]岳雷波.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03).

猜你喜欢

妇女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当代妇女的工作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