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12-26蒲西安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藏区民俗民间

蒲西安

四川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传承悠久的藏民族历史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1]。在社会转型加剧的今天,我国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也在急剧变迁,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藏区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如何使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好的融入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成为目前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藏民族民俗体育研究的方向和意义所在[2]。目前较多研究只是对影响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作定性的分析或只是从经验角度进行描述,缺少定量分析,存在一定不足。本研究从定量的因子分析原理出发,深入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好的融入藏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九寨沟,甘孜州的泸定县、康定县、理唐县、雅江县、色达县、德格县、九龙县、巴塘县,凉山州的木里县等32个村镇居民,其中男270人,女70人,年龄段从20-60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以“新农村建设”、“民俗体育文化”、“藏民族民间体育”为关键词,查阅2000年以来有关藏民间民俗体育、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资料,搜索到28篇相关文献,最终确定14篇作为参考。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形式包括电话访谈、电子邮件和面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有关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等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藏区民间民俗体育开展影响因素的问卷。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发放对象为四川藏区聚居地随机抽取的居民和部分农牧民,共发放37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8.1%,其中有效回收率为97%。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大量阅读有关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后进行制定的,问卷的制定过程中,首先按照《体育测量评价》效度理论及《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概念操作化的方法,先对调查的基本内容进行纲要式的拟定、修改,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定调查内容的纲要细目表。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其中信度系数为0.88,P值小于0.01,问卷有较高的可靠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将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中,先进行KMO方差分析,再对33个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轴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正交因子载荷矩阵。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间民俗体育概念界定

许多学者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理解上存在较大分歧,有关概念的界定,见解甚多,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

《体育科学大辞典》将民间民俗体育界定为“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3]。陈红新与刘小平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化、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4]。另外还有一种被学者引用最多的概念“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和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4]。无论学者对民俗体育概念理解差异有多大,只要做到不偏离其本质属性,即民间民俗体育是一种原生态的体育文化,是一种由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具有传承和延续属性的体育文化活动[5]。

2.2 新农村建设与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

1)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不仅对保护和传承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新农村藏区民族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适应民族地区农民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农村节日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就是传统的体育文化[6]。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和消费也日益增长,带动了藏区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藏舞、锅庄、弦子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关心弱势群体,搞好公益事业,加强农村保障和医疗保险,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村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让人奋发向上、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它的开展和推广对藏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7]。

3)新农村建设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农村的建设给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日趋完善的时代,如何发展藏区民间民俗体育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问题。

4)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经济性、健身性、娱乐性、参与性与竞争性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民间体育产业,既能吸引群众参与并享乐其中,也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两大重点,而民间民俗体育所具备的经济、娱乐、健身等功能不仅能让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有质的飞跃,而且还能带动人们的生产劳动能力和经济水平[8]。

5)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使人们更好的投入生产,是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能促进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民俗体育设施的改善,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环境也得到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发展,使民间民俗体育成为新的朝阳产业[9]。

2.3 四川藏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查阅文献资料及与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交谈的基础上确定了33个指标。

表1 影响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对问卷进行五级评分后,采用MIXIMUM LIKELIHOOD法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结果如表2。

表2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MO值可用作取样足够性的度量,按统计学的要求,KMO值与1越接近越好。当小到一定值时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本研究的KMO值为0.863,接近1,说明样本足够大,检验的显着性概率为0.000。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处理该样本数据完全适用。

通过对33个指标的相关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矩阵以及其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3)。

表3 各因子的特征值、各个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

表3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8个变量的累计贡献率达62.641%,按照社会学统计分析的要求,已经反映总体的信息量。根据C1-C8因子特征值,求得初始因子矩阵,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初始因子轴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正交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表4 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正交表

续表4 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正交表

根据表3和表4,得到影响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8个主因子,根据内在特征进行因子命名(见表5)。

表5 因子命名细目标

表5显示,经过因子分析后,33个影响因素指标被归为8类因子,通过因子命名,将C1-C8因子分别命名为:政府行为因子、经济影响因子、产业投入因子、外部环境因子、文化生活因子、健康功能因子、社会影响力因子、社会功能因子。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政府行为由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民间民俗体育组织骨干人数,政府的支持度,当地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组成。新农村建设及民间民俗体育的开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好的政治环境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推动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地区的政府支持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民的作息时间、年龄、经济条件等差异较大,缺乏专业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在活动组织上缺乏骨干人员等等,成为阻碍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影响因子,它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群众在民俗体育活动上的个人投入组成。经济是活动的基础,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是新农村建设中民间民俗体育开展的前提,必须达到时间和物质的双重丰富,人们才会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去。

产业投入主要由当地政府对民间民俗体育的投入,当地民间民俗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等因素组成。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民间民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有利于加快藏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调查结果发现:一是政府对民间民俗体育的投入力度相当薄弱;二是当地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较差,观念和意识落后,体育产业发展跟不上等。这是阻碍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部环境因子由气候条件,场地情况,民间民俗体育的运动器材,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历史及其他文化的发展水平组成。体育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走访了解到:一是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多体育项目的开展要分时间和季节;二是有很多民间民俗体育活动根本就没有特定的场地,体育器材破旧,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文化生活因子由居民的参与程度、喜爱程度、娱乐和观赏功能等因素组成。农村体育文化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对整个新农村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也关系着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0]。随着农村经济、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时间和物质的双重丰富大幅度地驱使着更多的农村居民开始重视并参与体育活动,以满足其精神需求。

健康功能因子由民间民俗体育的健身、健心、激励等因素组成。民俗体育是一种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其功能是吸引群众参与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民间民俗体育活动项目不受年龄、性别和体质的限制,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练习者在娱乐身心和强健体魄的同时,既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情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又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11]。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群众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正是因为民俗体育的健身和娱乐功能所在。

“社会影响力因子”,其中排前四的因素为:农村民间民俗体育经费、参与人数、宣传力度、组织次数。结果显示,这四种因素在群众心中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体育经费、体育宣传工作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践行途径,是群众享受体育权益的有效监督,是推进藏区民族体育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12]。调查结果反映出由于当前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活动项目单一,活动次数较少,导致群众喜欢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社会功能因子由民间民俗体育的竞争和交流功能组成。这个因子表明,民间民俗体育不仅能够使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最终由个人交流转化为社会交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人们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但民族习惯、个人喜爱、相互交流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新农村建设与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藏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影响因素呈现多样性,因子分析表明其强弱顺序是:社会影响力、经济影响因素、健康功能因素、文化生活因素、外部环境、政府行为、产业投入、社会功能。3)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开展急需改善基层体育管理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的现状。

3.2 建议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管理。依托新农村建设背景,构建政府新农村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机制,实行“两端延伸”路径,逐步固化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行为,建设新农村数字体育工程,拓宽农村居民的体育信息通道[13]。“两端延伸”,首先,体育管理部门主抓、体育与卫生系统联动、专人负责、农民全员参与的基层体育健身工作体系。其次,充分利用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做大做强农民健身工作的“末端级”。2)加强对民俗体育的研究和创新,组织形式多样民族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媒体、旅游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3)将部分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

[1]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08(4):8-10.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5.

[3]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

[5] 涂传飞,陈志丹,严 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6] 吴亚婷.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11).

[7] 席克忠,董胜利.农村民俗体育发展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8] 徐 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9] 孙婷婷.试论体育宣传[J].体育文化导刊,2012(3).

[10] 徐成立.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成果,2009.

[11] 王俊奇.江西民俗体育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2] 王天军. 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经济优势互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13] 尹 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策略设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藏区民俗民间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民俗节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