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镉米之痛

2013-12-24刘焕启

地球 2013年6期
关键词:湘江耕地湖南

本刊记者 刘焕启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我国有7000年有水稻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在我国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然而,就是这种每天饭桌必不可少的主食,最近却被曝出安全隐忧,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

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网站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食品抽验结果,其中一项是,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检产品发现重金属“镉”超标。随后广东省食安办公布,在其抽检到的31个批次的不合格大米中,有14个批次来自于湖南,镉含量从每公斤0.26毫克到0.93毫克不等。

镉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镉列为强致癌物质。医学研究表明,镉主要在肝、肾部积累,并不会自然消失,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积累后,人体就会出现镉中毒症状。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介绍,镉进入人体,会抑制锌和硒的吸收,后两者正是促进钙质吸收的微量元素。体内镉超标易患高血压、肺气肿、骨质疏松等病症。此外,镉代替了钙、锌等元素,容易引起体内功能紊乱,影响身体代谢。

“镉米”由来已久

“镉大米”事件曝光后,广州的粮食市场几乎拒绝了所有来自湖南的大米,人人“谈湖南米色变”。

湖南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尹丽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米镉超标和产地重金属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数据显示,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2013年水稻产量2631万吨,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2.9%。同时,湖南也是有色金属之乡,这次广州通报的超标大米批次产地就分别位于湖南重工业城市株洲市和衡阳市,都是有色金属之乡。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当地也意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并制订了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但囿于地方政府很难对一些大型有色金属国企“开刀”,导致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早在此次“镉大米”曝光之前的2006年,湖南株洲市新马村就发生过震惊全国的镉污染事件,导致2人因镉中毒死亡,150名村民经体检被判定为慢性轻度镉中毒。当年9月11日,湖南省政府公布调查结果,认为该村饮用水和地下水未受镉污染,但耕地土壤受到镉污染,稻谷中重金属严重超标。

潘根兴教授曾于2008年4月间向新马村村民索要过两份原产米作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其镉含量分别为0.52毫克/千克和0.53毫克/千克,是国家标准的2.5倍。

据了解,株洲新马村耕地中的镉污染,主要来自一公里外的湘江。湘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新马村上游数公里的霞湾工业区即是湘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而在湘江株洲、湘潭段,两岸有数量庞大的土地直接用湘江水灌溉。湘潭市环保协会副理事长王国祥曾出资检测湘潭县易俗河镇烟塘村的土壤和稻米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土壤含镉量和稻米含镉量均严重超标。

“毒土”岂能种粮

大米中的镉从何而来?潘根兴教授曾表示,大米镉超标的关键在环境污染,取决于两个因素:土壤的条件以及品种的条件。例如,受污染严重的酸性土壤如果种植超级杂交稻就会比常规稻更容易吸收金属镉。

“粮以土为母”,如果耕地被污染了,又如何能种出健康大米?镉大米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大程度上则是环境污染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赵桦接受《地球》采访时说道,重金属污染主要在南方地区,因为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矿山企业较多,重金属污染严重。重金属污染需要溶解于水,北方地区属干旱地区,水量比南方少,一般开矿也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北方的土地是碱性土,水质也是弱碱性水,重金属不溶于碱性水,植物吸收不了,南方的土,都是弱酸性的,重金属的溶解度较高。

在湘江流域内的郴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涉及重金属污染的大中型工矿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工业废水和废渣大量排入湘江。

同时,湖南省环保局的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水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在工业污染中的重金属污染中,汞、镉、铅、砷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54.5%、37%、6%和14.1%。从2000年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居全国首位,湘江也是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而湘江两岸大量的耕地又是取这种被污染的江水灌溉。长此以往,水中的镉就会进入土地中,从这种有镉的土地中种出的粮食焉能无镉?

更大的隐忧还不止于此。环保部门一项统计显示,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人民币。除耕地之外,我国工矿区、城市也存在土壤污染问题。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土地是生命之母,也是生命归宿,承担了养活人使命的土地。土地、粮食、安全感,是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就是这样一种逻辑,成就了一个古老民族和文化几千年的存续。然而今天,当我们抵制“毒大米”时,是否也应该拯救我们长生粮食的土地,不要让日本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因镉中毒导致的“痛痛病”在中国重演。

猜你喜欢

湘江耕地湖南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耕地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