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司法公正的紧迫性

2013-12-20毛晓刚

中国报道 2013年9期
关键词:执法者司法公正违法

毛晓刚

毛晓刚 特约时事评论员

上海四名法官吃喝玩乐、集体嫖娼被查处。事后,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坦言,虽然只是少数几个干部腐化堕落的案件,但却给上海整个法院系统、政法系统乃至整座城市抹黑。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指出,法官违纪违法是人民法院的耻辱,是司法公信的灾难,危害甚大,教训惨痛。最高法院在通报中也要求,坚决清除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和害群之马,坚决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法官成群结队、招摇过市,大吃二喝、纵情声色,公然违法违纪,这样的丑闻令人瞠目。如此明目张胆、习以为常,只能说明这么干绝非第一次。是不是也有别的法官在这么干,同样有必要打个问号。对不正之风、腐化堕落视而不见、漠然处之,当地部分干部的风气可见一斑。处理了这几个人,此类事件以后会不会销声匿迹,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事带给当地和法院系统的恶劣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散。

这种恶劣影响,突出体现在对司法公正的损害上,极大地动摇了司法公信力。法官违法,更令法律蒙羞,让法治失色,更何况是集体违法、集中违法,这种“抹黑效应”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尤其是,超越沉醉宴席和召妓嫖娼这种个人私德问题之外,更有必要多去关注涉事法官所牵扯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态。作风败坏,主要是在利益考验面前失掉底线。这些法官是在接受某建筑公司吃请陪玩,其中有无利益勾结、权钱交易,值得质疑。企业鞍前马后如此为法官服务,自然是有所图谋,不是关系到生意,就是关系到官司,说白了,众法官这饭是不能白吃的。一些法官与一些企业有这样那样的利益瓜葛,何以铁面无私,怎能不贪赃枉法?如此而为,还岂有司法公正可言,岂有司法公信力可言?

实际上,近年来发生法官丑闻的并非上海一地,损伤司法公正的事情也非只此一例,只不过此次事件给本就高度焦虑的公众以更深的刺痛感。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决不能被突破,更不能容忍法官这样的自己人来突破。古今中外,莫不对法官有着特殊严格的法纪要求。法官作为司法者、执法者,必须忠诚于宪法和法律,秉公办事、清正廉明。在司法公正面前,法官的个人荣辱和形象实属其次,我们不能止于仅仅对那些利欲熏心、知法犯法的害群之马加以惩戒,更有必要举一反三,真正进行一场系统大整顿。只有整肃法纪,整顿队伍,才能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对歪风邪气失之于宽,对腐败堕落失之于软,只会造成不可弥补、无法挽回的法治灾难。

今天,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维护司法公正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共识。一方面,随着国家法律体 系日益完善,有法可依已经不再是大问题,关键是如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央强调要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政法系统、法院系统应带头践行,说话办事、管人办案都要体现法治理念。司法者、执法者不去带头依法守法,又怎能去司法、执法,怎能去约束别人、评判别人。另一方面,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公众已经有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实现自身对司法公正日益高涨的关注和要求。公众更有意愿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去守护公序良俗和法律正义的底线。执法者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人物,而必须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评议。谁不谨言慎行,谁不依法守法,谁就会被公众曝光围观和反感厌弃。

近年来,社会矛盾复杂高发,司法不公事件屡有发生,公众意见很大,全社会都来强力守护司法公正显得更为紧迫、更为重要。政法系统应当直面这种民意,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约束好自己的队伍,通过办好一个个具体案件来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法官更应该带头做好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法律以敬畏,给社会以示范,给公众以信心。

猜你喜欢

执法者司法公正违法
刑事违法所得追缴的两元体系构造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实现司法公正的“镇平实践”
这份土地承包合同是否违法?
新媒体与司法公正
执法者当成为守法的标杆
开封中院:坚守司法公正 共创文明法院
如何有效查处“瞬间交通违法”
环境执法者如何做到尽职免责?
刑事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间的平衡——以李某某案为视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