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3-12-19黄丽艳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黄丽艳,吴 玲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性、职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通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对接,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技能型、综合型、外向型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工程技术、管理方法及经济分析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尤其对于新建应用型高校而言,其办学方向定位“地方性”、人才培养体现“应用型”,但其办学时间短、无行业背景,这类高校要真正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探索和改革[1]。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例,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是以铜陵学院为牵头的,包括宿州学院、合肥学院、黄山学院等在内的省内14所新升本科组成的教学、师资、硬件资源共享的组织,又称之为“安徽省行知联盟”。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有合肥学院、铜陵学院、宿州学院以及安徽新华学院。这四所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如表1~表4。

表1 院校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表2 院校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表3 院校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表4 院校4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对4所院校的课程类型和学分比例进行统计可以看出,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课程”的模式,尽管每个模块的学分和课时分配不尽相同,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学分达到了180学分及以上的要求。院校1和院校4采用“平台+模块”式的课程架构,平台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院校2和院校3均是按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这一基本的课程模块来进行课程设置。

图1 院校1、2、3、4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学分设置比较

从各类课程设置的比较来看,院校1和院校4基础类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分别高达为52.4%和53.74%,院校2和院校3的基础类课程比例也达到了44.2%和49.4%,这充分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另一方面,上述4所院校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且实践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均超过20%,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4所院校专业课程的学分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院校2,为34.8%;而院校4专业课程仅占9.68%,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少,单方面强调了“基础性”和“实践性”,而忽略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尤其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存在条块分割;平台课程划分不明确,课程之间缺乏联系;通识课、专业课等学科平台课程比重过大,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因此,深入剖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革新课程设置体系,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1 课程体系宽而不专,无法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特色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办学特色,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追求“多”、“全”、“广”,虽然划分了若干个专业方向,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在实际教学阶段无法真正将专业方向体现出来,最后导致只有一个笼统的工程管理专业而无专业方向。特别是升本时间较短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拼凑痕迹明显,课程设置上无法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导向性和应用导向性的培养特点。

2.2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较多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庞杂,不仅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课程,还应包括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研究能力等模块的课程。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养、轻综合能力”,过于以职业为导向,缺乏对学生道德水平、人文修养、抗压性与坚韧性、良好心态及创新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2]。此外,由于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各教学模块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学生对繁杂的知识体系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今后发展缺乏看家本领[3]。

2.3 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融入其中,知识融合度欠缺

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环节中,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到理论教学环节,发挥实践与理论的相辅相成作用呢?目前,几乎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高工程管理专业都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锻炼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课程设计多流于形式,实践性不强;毕业设计一般又安排在大四,多数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达不到实践锻炼的目的。此外,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实践师资力量薄弱,缺少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理论的教师,专业教师本身在实践方面经验比较缺乏,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影响知识的融合。

2.4 忽略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欠缺是企业反映最为突出和集中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一现象。例如,工作过程中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差,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团队合作及实践动手能力差,工作中缺乏创新和应变能力等。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模块,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达不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

显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单一的工程专业性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其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和行业为导向,围绕专业学科平台进行设置,以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作为学科课程平台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更要以应用性为导向,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还要注重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将综合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此外,应辅之以培养少量的研究型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对接。

3.1 “基础+专业”课程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征,“宽口径”对于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是指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厚基础”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突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基础+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图2),各课程设置见表5、6、7。

图2 “基础+专业”课程平台

表5 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

表6 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课程构成情况

表7 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3.2 专业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应用性为导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能力平台为支撑,专业实践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和企业实习(图3)。

图3 专业实践平台

3.2.1 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环节是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训过程前移到理论学习之前。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安排实训,组织学生参观施工企业或房地产开发企业,请专业人士对专业进行介绍,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使学生对专业发展有整体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明确今后在理论学习方面的侧重点。

3.2.2 专项技能实训

专项技能训练可与专业课程设置协调一致,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分阶段进行。课程分阶段实训环节是在不同阶段的教学环节中,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设计模拟实训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操,如针对于基础工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周的基础工程实训锻炼,以发现阶段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断地巩固实践技能。

3.2.3 综合业务能力实训

教学中,可以将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划分为各项任务,然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形成针对综合业务的综合实训模块[4]。例如,工程项目分为投资决策、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房产销售及物业管理等环节。针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进行实训,可以模拟整个招投标的过程,分阶段实施,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整个实训过程贯穿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理论学习的始终,这种形式既起到了锻炼专项专业技能的作用,又将各个单独的专业技能有机地组合和串联起来,形成岗位和行业的技能。

3.2.4 企业实习

在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业务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工学交替、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课程形式的设计,将实践能力训练与企业实际操作接轨,通过实践范围和深度的拓展,真正实现以行业和职业为导向的实习实训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3 素质强化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注重专业性和应用能力之外,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强化,因而,其课程体系中应围绕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水平、人文修养、抗压性与坚韧性或者是承受能力、良好的心态、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批评等多个方面进行设置(图4)[2]。

图4 素质强化平台

图5 研究与创新平台

3.4 研究与创新平台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基本的、重要的任务。而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研究与创新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工程管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于工程技术、管理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朝着“要把实验室建到社会上,把课堂开到国际上去”的培养视野迈进(图5)。

4 应用型本科高校“四维平台” 课程体系的实施及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要想取得平台课程“1+1+1+1>4”的教学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四维平台”课程体系的知识融合度,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1 “四维平台”课程体系学分分配

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注重和突出“基础性”和“实践性”,同时为了符合普通高校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和“职业化”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入综合素质锻炼和研究创新模块,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平台。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规定,学分满足180学分时,则“基础+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素质强化平台及研究创新平台的学分应在重视实践前提下分配,如表8。

表8 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学分分配

4.2 “四维平台”课程体系实施建议

4.2.1 强化“知识融合”教学理念

“知识融合”理念是指要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四维平台”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融合,一方面要注重专业课程平台与专业实践平台之间的融合,提高专业素养和运用能力。通过实践训练、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与理论、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在专业素养之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沟通能力、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4.2.2 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6]

要想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是要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来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派出优秀导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辅助专业教师解决学习难点和行业热点问题。三是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通过毕业实习和工学交替等形式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4.2.3 创建就业对接式的专业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对接专业实践平台,一方面更能突显应用型和职业化发展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更加完整和可行。就业对接式的专业实践平台以专业方向划分为前提,在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方向的划分,大三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并直接与未来就业方向对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专业实践平台的培养侧重点,避免一般本科教学“广而不深、全而不精”的弊端。

4.2.4 增设独立的综合素质培养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以应用性、职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注重综合素养的锻炼和提高,并将素质的强化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设置的始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课程平台中,将素质强化平台和研究创新平台单独设置,并提高两个平台课程在课时和学分所占的比重,真正起到强化素质和锻炼研究创新能力的作用。

5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体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扬,李梁.地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7):104-107

[2]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6):51-53

[3]雷书华,李前进,高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阶梯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150-151

[4]曹子勤.“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1):16-19

[5]杨中宣.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研,2010(9):48-49

[6]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80-83

[7]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89-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0-8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