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原》迷宫探究三重奏

2013-12-12李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迷宫

李贺

《荒原》迷宫探究三重奏

李贺

艾略特(T·S·Eliot)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诗人,其长诗《荒原》堪称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之作,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本文试从《荒原》人物图谱、《荒原》文本声音、《荒原》场景三个方面予以立体性的多角度诠释。希望通过此三重奏的结合,能使我们真正地走出《荒原》迷宫,找到一条 20世纪精神的返乡之路。

《荒原》人物图谱 《荒原》声音 《荒原》场景

新小说代表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曾说过,20世纪是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迷宫。而艾略特写于20世纪的《荒原》,对读者来说也像一座迷宫。自1922年《荒原》问世以来,学界对《荒原》的解读多种多样,如“以汤永宽为代表的神话学派,何江胜为代表的原型解读,辜正坤为代表的意象解读,赵萝蕤为代表的精神指向解读,和国外学者杰姆逊的代词说,理查兹的‘观念音乐’视角解读等”。[1]317-320各家学说都从自家独特视角予以《荒原》精妙的解读。为了更为简洁准确地在这座由语言和典故的丛林建构起来的迷宫之中找寻阿里阿德涅少女的线团,本文试从《荒原》人物图谱、《荒原》声音、《荒原》场景予以三重解读,希望走出戴达罗斯的迷宫,找到一条20世纪的精神返乡之路。

一、《荒原》人物图谱

在长诗《荒原》中,艾略特塑造了大量人物。如玛丽、风信子女郎、伦敦桥人群、斯代真、克莉奥佩特拉、狄多、翡绿眉拉 、丽儿、仙女、士麦那商人尤金尼特、帖瑞西士、女打字员与长疙瘩的青年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俨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物图谱。按照人物来源来说,可分为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宗教人物、经典文本人物、现实生活人物;按照性别来分,可分为男人、女人和双性同体人;按照人物身份来说,有贵族、底层人物、相士、水手、圣徒。

诗人艾略特旁征博引,从神话、历史、文学典故、现实中选取这么多人物,来建构自己的诗篇,其用意为何?答案归纳有三,一是通过逝去的彼岸世界的人物去表现一种人类的永恒生存困境。如诗序中的笼子里的西比尔,大声呼喊“我要死”,如变成鸟的翡绿眉拉,如被淹死的水手腓尼基人弗莱巴斯,如被绞死的人子。这些彼岸世界的人物的塑造,意在说明人类生存的种种亘古不变的困境(如死亡、青春、爱情等)。二是通过此岸世界的当下人物,去表现现代荒原人的精神贫乏、没有信仰、空虚、陷于卑劣的情欲等,如打胎的丽儿、女打字员与满脸长疙瘩的青年。三是通过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人物对比,形成强有力的对话,这样既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深度,又更为深刻地揭露出荒原人的精神困境。这也契合了诗人艾略特的诗学主张——“历史的意识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人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2]2这种与神话呼应的写法被20世纪的小说家所青睐,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通过当下人物布罗姆、莫莉、斯蒂芬金和神话人物尤利西斯、帕涅罗佩、忒勒玛科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烘托出英雄时代的不在,当下人类生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里。

二、《荒原》文本声音

经典文本都是由隐在的叙事声音和显在的人物声音构成的,在分析了《荒原》的人物图谱后,此章将从《荒原》声音予以更为具体的诠释。可具体分为《荒原》叙事声音、《荒原》人物声音。

(一)《荒原》叙事声音

叙事声音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叙事性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3]长诗《荒原》中,叙述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出现在诗中。他一会化身为玛丽,一会化身为马丹梭梭屈里女相士,一会化身为帖瑞西士,一会儿化身为渔王,菲迪南及腓尼基人弗莱巴斯。这个叙事者是不固定的,是合成的,叙事视角也在相应地巧妙发生着变化,就像一个摄影师用镜头引导我们。如第三章《火诫》中的双性同体人帖瑞西士,他悄悄地隐形,钻到庸俗的女打字员与满脸长疙瘩的男青年之间,报道了女打字员和男青年之间那种没有爱情的欲望。这样安排叙事声音的好处是可以像拉镜头一样起到一个放大特写的作用,从而更为真切地揭露出荒原人的空虚和卑鄙的欲望。另外,多重声音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也在形式上契合了荒原人的无法沟通、孤独、绝望、丧失信仰的存在状态。

(二)《荒原》人物声音

在《荒原》中,人物的声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相应地也构成了人物符码的象征意义。人物的声音包括独白(自己与自己)和对话(自己与他者)。《荒原》中也有大量的人物独白和对话。如第二章《对弈》里的几处:“今晚上我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说啊。”“我从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这是什么声音?”“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不记得?”“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我就照现在这样跑出去,走在街上披散着头发,就这样。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这一系列人物的声音象征着荒原人丧失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灵魂空虚,精神干瘪和无法沟通的存在状态。第三章《火诫》中,如女打字员的自语声音“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4]充分展示了《荒原》人有欲无爱的情感状态。最为典型的还是此章节中众多人物和丽儿之间的对话声音。丽儿退伍的丈夫就要回来,每人都给予丽儿不同的建议,更是展示了荒原人的庸俗、麻木。众多人物声音的交织、呼应,组成了一曲荒原人相互言说而又无法沟通的乐曲。诗人把这些人物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构建着《荒原》文本这座深邃悠远的迷宫。

三、《荒原》场景分析

场景在叙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学家米克·巴尔(Mieke Bal)说“只要略作思考,那么根据定义就可以看出场景占着较大的比重”。[5]83在电影术语中场景是指“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作为时空结合的艺术,场景在其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6]219汉语词典给场景的解释是:一是指电影、戏剧作品中的各种场面,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二是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景。这里采用第一种解释,即场景是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上文分别从人物和声音两方面予以论说,下面试从富有立体性特征的场景(包括人物、声音、环境)给予解读。其实,场景分析也契合了诗人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诗人在论《哈姆莱特》一文中说:“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2]13因此在长诗《荒原》中,诗人艾略特运用了一系列的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首诗是诗人用典故和语言的碎片构建出来的迷宫,可把其分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如表一的《荒原》场景图。①

《荒原》共有五章,可细分为二十二个场景。通过场景图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前四章诗人从不同的层次展现了《荒原》人的精神困境、生活空虚、有欲无爱的生存状况。“然而,揭露并不是本诗的目的。艾略特是想通过这首诗歌探寻拯救没落世界的道路”。[7]直到第五章在雷霆的话中,才可感觉到一丝拯救之路,那就是皈依宗教,舍己为人、同情、克制。《荒原》译者赵萝蕤也曾说过:“他的献身可能是把自己舍给上帝,或接受宗教的诱导。”[4]89可见,诗人给荒原人开的拯救之药方就是通往宗教的自救之路。

四、结语

20世纪是一个历经两次战争死亡创伤的世纪,人的内心也相应地打上了诸如痛苦、迷茫、颓废、纵欲、变异的复杂烙印,可以说长诗《荒原》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表征。本文从《荒原》人物图谱、《荒原》声音、《荒原》场景予以三重解读,最后找出艾略特开出的拯救药方,那就是皈依宗教,献身上帝。或许唯有这条道路才能使我们真正地走出《荒原》迷宫,找到一条 20世纪的精神返乡之路。

注释

①图表制作参照:荒原[M].赵萝蕤,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19-35.另参照:林菊芳.精神荒原,终极救赎——基督教视角下的《荒原》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曾繁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3]高小弘.李锐小说叙事声音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T·S·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胡安仁.电影美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7]张子清,应学梨.崇高的信仰是医治社会病的良药[J].南京大学学报,1988.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艾略特荒原迷宫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大迷宫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